首页 理论教育 精神家园好风光

精神家园好风光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置身于高台这块热土,时时处处使人真切感受到方兴未艾的农村文化建设热潮。1997年,宣化镇筹集180万元,率先在全县建起了乡综合文化娱乐中心大楼,办起有线电视台,使“乡里人”圆了高清晰、多频道电视梦。目前,该县已提前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9%。与此同时,以丝路文化长廊建设为重点的乡村文化站点建设如火如荼。

精神家园好风光——高台县小康文化建设纪实

高台,过去就因铸造过灿烂的古代文化而闻名于丝绸之路。如今,从罗城乡成立全省第一个乡级文联,到天城村农民罗喜编撰村志;从地处祁连山旮旯的远乡僻壤到殷实富足的黑河两岸,过上了小康滋润日子的农民,富而思文,富而思乐,富而思美,一个个精神家园风光无限,一块块文化绿洲生机盎然。高台农民炽热的文化追求与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在西部大开发的舞台上交相辉映,构成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金秋时节,由农民企业家谢强国出资举办的“永兴杯”农民歌手卡拉OK大赛刚刚落下帷幕,伴着丰收的鼓点,各乡镇的农民运动会、农民文艺汇演、演唱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又闪亮登场。置身于高台这块热土,时时处处使人真切感受到方兴未艾的农村文化建设热潮。农民徐国英进城举办个人书画展;农民集邮者屈自骞多次在省、地邮展中获奖;陈真等一批农民文学爱好者经常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宣化镇农民集体创编出“党风正,民能劳,人心齐,泰山移”的新《三字经》。与此相映衬的是民间文化社团、群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茁壮成长。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马成兵创办的“青年读书会”越办越红;罗城、合黎的女子农函大越办越香;黑泉沙沟村的“青年家庭舞会”魅力犹存,花墙、红山、红沙河村的秦腔自娱班子声名远播;农民业余剧团、文艺演唱队、社火队遍布山野乡村,他们自编、自导、自演、自娱,自我投入,自我教育,为基层群众所喜闻乐见。唱歌跳舞的文化生活丰富了,农闲时期猜拳行令的少了,愚昧落后的旧习俗改了,移风易俗的风尚浓了。如今的“泥腿子”相互攀比的不只是存款的多少,而是家家有几本藏书,户户订几份报刊。文化进家已成为庄户人的一种新的时尚追求。

群众文化花红果繁,是该县坚持不懈地把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建设大阵地,构筑大舞台,正确引导农民精神消费的结果。1997年,宣化镇筹集180万元,率先在全县建起了乡综合文化娱乐中心大楼,办起有线电视台,使“乡里人”圆了高清晰、多频道电视梦。一花引来满园春。目前,该县已提前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9%。家庭影院进入寻常百姓家,耕余饭后,亲友相聚,引吭高歌,尽情抒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与此同时,以丝路文化长廊建设为重点的乡村文化站点建设如火如荼。南华镇、骆驼城乡等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起省级示范乡文化站;312线沿线的元山子村、南岔村等9个村建成示范村书库。乡村文化站藏书达23300册,年订阅报刊288种。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县、乡、村三级共投入1200多万元,使全县12个乡(镇)135个村全部建设了集阅览、游艺、影像、展览、科技、运动、娱乐为一体的文化站(室)。以“爱党爱国、婚育新风、尊师敬老、扫黄戒毒”为主要内容的俚语、警句、宣传壁画,见缝插针般地在农村大街小巷上墙生根,成为农村民俗文化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

(《张掖报》2000年9月14日三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