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合作与竞争选择的因素

影响合作与竞争选择的因素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曾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选取中国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的样本各一个,比较中美两国学生的竞争和合作动机。结果我发现,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的竞争动机强烈,而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的合作动机强烈。我常常想,中国学生这种宁可竞争、不愿合作的态度到底是出于对竞争的真正崇尚,还是出于一种不愿别人也出人头地的狭隘心态。我以为,我们不应该畏惧竞争,但是应该选择合作。

竞争还是合作

我曾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选取中国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的样本各一个,比较中美两国学生的竞争和合作动机。结果我发现,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的竞争动机强烈,而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的合作动机强烈。换句话说,在竞争和合作的选择都存在的情况下,中国学生往往选择竞争,而美国学生往往选择合作。

这项研究印证了我在美国大学多年执教的经验。我教过的科目中,有一门“社会统计学”是社会学系研究生的必修科目。因为是必修课,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但是,有些美国学生的数学功底实在太差,几乎是逢考必砸,于是,他们就自发地组成学习小组,互相传授,互相帮助。班上的优等生也不惜花费时间,和其他学生一块做作业,一块讨论。结果,除了极个别的学生,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共同过关。

赴美之前,我也在中国大学有过数年执教的经验,记忆中,学生很少组成自发的学习小组。除了老师特地指派以外,优等生也不会和差等生坐到一块儿学习。

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折射的是两种不同的学习心态,中国学生往往把同学看作是潜在的竞争对手,既然是竞争对手,当然不会在对方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而美国学生往往把同学看作是现成的合作伙伴,既然是合作伙伴,互相之间的关系当然是我帮你,你帮我了。

我常常想,中国学生这种宁可竞争、不愿合作的态度到底是出于对竞争的真正崇尚,还是出于一种不愿别人也出人头地的狭隘心态。竞争,就是两方或多方争个你输我赢,优胜劣败。不管竞争的过程如何,竞争的结果永远是赢方和输方的界定。合作,则是两方或多方把所有的资源合并在一起,通过共同的努力,去实现一个既定的目标。不管合作的过程如何,成功合作的结果永远是双赢或众赢的局面。

宁可竞争,不愿合作,在本质上是只想独赢、不想双赢或众赢的态度。推而广之,它的延伸意义就是,只希望自己成功,不希望别人也成功;只希望自己富裕,不希望别人也富裕;只希望自己得意,不希望别人也得意。这样的心态,与其说是对竞争的崇尚,不如说是对他人的嫉妒。

当然,我并不是否定竞争。无可否认,这个世界上充满了竞争。权力、地位、金钱是大多数人都希望得到的,可偏偏权力、地位、金钱又是这个世界的稀缺物资,注定了人们必须通过激烈的竞争才可能拥有它们。于是,职场、商场、宦海中,充满了正当的或不正当的竞争、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说得出口或说不出口的交易。我们甚至可以说,在当今社会中,如果一个人不具备竞争意识,那么他绝无可能达到社会意义上的成功。

问题是,如果竞争和合作的可能同时存在,我们是选择竞争呢,还是选择合作?我以为,我们不应该畏惧竞争,但是应该选择合作。在人们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阶段,人的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有的来自野兽的攻击,有的来自敌对部落的残杀,有的来自食物的匮缺,因此,以食物为目标的争斗在所难免。而今天,我们的物质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早已超越了以食物为中心的你死我活的阶段,竞争的目标不再关系生存的权利,而只是关系职务的升迁,市场的拓展,权力的变更。如果竞争的实质不再关系肉体是否消亡,合作为什么不是一个选择呢?

在解释物种的起源和发展时,达尔文提出了“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学说,而在今天的社会中,“适者生存”的意义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适者发达”。如果合作能够达到双赢或众赢,能够壮大“适者”的队伍,那么,为什么不选择合作呢?归根到底,“小康社会”的内容不也是大家发达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