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龙虎山一日游

龙虎山一日游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他在市里要连续参加四天会议,特别委托市经贸委郭夏冰女士和政府办公室王春带我出游龙虎山。当晚下雨,17日阴天,在他们陪同和三位女性导游引领下,出游了几个重要景点。最后一次被毁于1930年的火灾。在鹰潭宾馆,我见到程关森著、邵华泽题写书名的《龙虎山三绝》一书。

龙虎山一日游

2009年5月16日上午参加完江西省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后,应鹰潭市副市长李雨时邀请,下午前往该市,傍晚下塌在鹰潭宾馆。因他在市里要连续参加四天会议,特别委托市经贸委郭夏冰女士和政府办公室王春带我出游龙虎山。当晚下雨,17日阴天,在他们陪同和三位女性导游引领下,出游了几个重要景点。

大上清宫内趣事多

导游舒丽芳20多岁,身着黑衣,十分健谈,引领我们参观大上清宫。

大上清宫始建于东汉,为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修道之所,原名“天师草堂”,后改为大上清宫。它先后建有二宫、十二殿、二十四院,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老道宫之一,因天灾人祸被毁多次。最后一次被毁于1930年的火灾。灾后只留下部分建筑和文物古籍,破落不堪。2000年当地农民集资修复福地门、下马亭、午朝门、钟鼓楼、伏魔殿和镇妖井等。

福地门城楼是双层蓝顶翘檐建筑。楼门前面墙上是一条红地白字的横幅标语:“齐心协力 鼓足信心 向世界地质公园冲刺!”标语两边是两条黄地、黑边黑色篆体字的布幅,右边写的是“风调雨顺”,左边写的是“国泰民安”。我们登上城楼,前面是泸溪河支流,因树木遮挡,看不清远方的山岚。

我们下楼,经过九曲龙道,来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石碑。碑是水泥仿制,失去凝重感。过午朝门到钟鼓楼,导游说原有元代铜钟一座,在“文革”中流失,找到后放在天师府内,因分属两个经营单位,至今还在别处。我见楼上匾额内“钟楼”二字不在一条直线上,问可有典故,她不好意思地说“不知道”。

过放生池,到东隐院。它是大上清宫目前残存的唯一保存下来的道院,原建于南宋年间,现为明末清初建筑。院内有门屋一间,正厅三间,左右丹房各四间,后厅三间,左右耳房各一间,建筑风格古朴,后厅东耳房内有天师睡过的巨大石床。

院墙外有张天师栽种的千年古樟树和开凿的“龙脉井”。据说,从观看该井人的神态可知此人的善恶。我向井内注视,水波粼粼,冷气袭人。我在井边伫立稍许,就感到一种清新气息徐徐而来,浑身十分爽快。导游说,井水含氧离子多的缘故。

离开东隐院,我们来到修复后的伏魔殿。它是单层飞檐建筑,中间关闭的两扇门上贴着黄色的封条,上面画有咒符。进入殿内,中有一井,口大如箩,井壁由鹅卵石和乱石砌成,井内黑洞洞,凉幽幽,就是“镇妖井”。井旁有一碑,上刻“遇洪而开”四字。导游说,这口井跑出了水浒108将。为解此语,她带着我们观看殿内两边墙壁上的连环图画。

原来在这口井内,被张天师关押着36天罡和72个地煞。为防它们出来作乱,特立“遇洪而开”石碑。告示后人,只有遇到洪水泛滥,才能撕掉封条开井。后因洪太尉强开此井,放出36天罡和72个地煞,引出《水浒传》中梁山泊英雄好汉的故事。

施耐庵在《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写道:北宋仁宗天子在位时,京师瘟疫盛行,民不聊生,特派洪太尉星夜兼程赶赴江西贵溪龙虎山,请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到京祈禳瘟疫。洪太尉在此殿看到“遇洪而开”碑,说他姓洪,理应开井。道士被迫打开此井,“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出来,掀塌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上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往四面八方去了”。从此,北宋时代,出现了宋江、吴用,出现了36天罡和72个地煞脱变的一百单八将,聚集梁山,把宋朝折腾得天翻地覆。戏剧舞台上演出了逼上梁山、潘金莲杀夫、武松报仇、孙二娘开黑店等一系列有趣的故事。毛泽东看了陈寿《三国志·张鲁传》后,在批语中说:“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误走妖魔’有极神气的描写,一看使人神往。”

受到《水浒传》传说的影响,凡到龙虎山旅游的人,都要到伏魔殿看看“镇妖井”,联想当年开井时的景象。

看完连环画后,我说,从施耐庵《水浒传》开篇的第一回描述,好像洪太尉干了一件蠢事。而事实上这一百单八将是替天行道,锄恶安良,为民除害,是造反的英雄。以此来看,洪太尉不应受到埋怨,他的“非举”不应受到责难。对我的说法,殿内的道人茫然,陪同者认为有道理。导游笑着说,这是她第一次听到这种评论。

离开伏魔殿,路过放生池。我向池内望去,三十多平方米的池水比较浑浊,看不见池内的放生物。忽然,一个脸盆大的乌龟从池水底上浮到我面前的水面,尖尖的小嘴、眼睛露出水面,形成几个小黑点。放生池的道人惊愕地注视着我,陪同的王春赶紧留影。待了一会儿,我说再见,乌龟掉头反身游走,潜入池底。道士竟前来向我持礼祝福。

古韵褪去的上清古镇

离开大上清宫,我们从后门来到天师府。导游换成胡员秀,她引领我们先参观府前的上清古镇。

该镇始设于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借着天师府的威望和处于水运交通的要道,清末民初时已发展成为商贾繁荣的重大集镇。它长约2公里,街面道路宽约4米,一面背水。

我下到天师府前的石码头,清蓝色的泸溪河缓缓流过,河对面是浓郁的田野风光,一位老年妇女用河水洗衣。我顺着河道望去,临河建筑的小楼用各种支架支撑,以防山洪侵袭。这些临河的小楼被称为吊角楼,错落有致地沿着河道岸边展开。

离开码头到岸上,游览古镇街容。街道是用青石和鹅卵石铺就,但店的铺面多是现代化建筑装饰,卖的绝大多是生活用品。其中夹杂有几个古镇尚留的小店,有香菇木耳的山货店、米粉清汤店、铁匠店、豆腐店。在破落的旧店门楣上,依稀看到褪色残缺的花鸟木雕

在一个窄小的胡同中,见到张良后代居住的院落。院落陈旧,磨砖门楣上刻有“留侯第”三字,院内古时建筑尚存,专雕和木刻已经凋零,院内几家合住,堆放着许多杂物。

在街面一间小作坊内,一个老人在俯身木雕,几个小孩在旁边嬉耍。我拿起一件木雕成品,与老人合影。问他有无带徒弟,他摇摇头,说现在的年青人不干这个。

在鹰潭宾馆,我见到程关森著、邵华泽题写书名的《龙虎山三绝》一书。它这样描写上清古镇:“上清古镇迄今保持完好,古韵极浓。2公里古街用青石鹅石铺就,高翘的马头墙,封闭的古老墙屋,方砖铺就的厅堂,通天采光的四方天井,随处可见。沿河而建,千柱排列的吊角楼,蔚为大观。古色古香的民居、民巷,历历可数。”该书2009年2月出版,但书中描述的景象,我大多数没有看到,看到的是迅速褪色的古镇。我向陪同的郭夏冰女士说,建议有关单位赶急抢救这个古镇!

权势显赫的天师府

游完上清古镇,返回参观天师府。它始建于公元1105年,明朝以后,发展成为现代的建筑格局。它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和办公的地方。国务院1983年把它作为全国开放的21座道教重点宫观之一。1991年后,国家宗教局批准天师府对海内外正一道徒授箓。

五千年前,我国就出现了道教。天师道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由张道陵创立,由其子孙世袭相传的一种宗教组织。张青年时在四川为县令,后弃官隐修长生之道,携弟子来到信江云锦山炼丹,后回到四川,建立道教组织,为百姓治病救灾。凡入道者须出信米五斗(合现在一斗),作为防备饥荒和义舍之用,故又称为五斗米道。天师道自创立后,被认为是治世的正道,是伐邪诛伪、继承三天、辅佐佑民的大道。道徒众多,对社会影响不断加大。

公元142年,东汉顺帝汉安元年五月一日,张道陵被皇帝授予“天师”,七月七日,又被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张道陵被称为祖天师后,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天师世家嗣传六十三代,世袭时间长达1 900年。

天师道受到历代皇帝尊崇,封赏不断。唐玄宗册封张道陵为“太师”,宋真宗赐24代天师张正随为“真静先生”,宋徽宗封30代天师张继先为“虚静先生”,元世祖忽必烈封36代天师为“真人”,明代皇帝封张天师为“大真人”,清朝乾隆皇帝授张天师为“正一大真人”。

天师府面临泸溪河,背靠西华山。宏伟的府门上有“天师府”金字匾额,一对石雕麒麟雄踞府门两侧。府门上有一对金字抱柱楹联,右联为:麒麟殿上神仙客;左联为:龙虎山中宰相家。该联是明代礼部尚书、大画家、大书法家董其昌所写。它点出了历代天师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双重身份的显赫地位,点出天师道与历代皇权的密切关系和追求成仙又依附皇权的渴望。麒麟殿表明道家创始人张道陵与汉相张良的关系。麒麟殿是西汉皇帝刘邦未央宫中召集重臣密谋国事的内殿。张良是辅佐刘邦打天下的重臣,可以出入此殿议事。封为留侯,后急流勇退,弃官隐居,做起“神仙”来。张道陵是张良第九代玄孙,天师府当然是麒麟殿上神仙客张良的家。元朝武宗皇帝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金紫光禄大夫,相当于宰相,天师府也就是宰相家了。

进了天师府大门,只见府院宽阔,甬道宽而笔直。甬道东有花坛,西有竹林,中间建有高大精美石雕的仪门。师府二门有六位门神把守,门上楹联右为:道高龙虎伏,左联为:德重鬼神钦。

进入二门,经甬道,到“灵泉井”。此井水只供天师家人饮用和炼丹,井水甘美,久旱不枯。井的两边立有华表,井后为玉皇殿。殿内供奉九米多高的玉皇大帝。殿内道人不少,焚香祭祀的游客很多。一位女道人向我们免费发放天师府内自制的面饼,面饼淡黄色、柔软、香甜可口。

进入三门,来到“相国仙府”。院墙有对联,右联为:南国无双地,左联为:西江第一家。殿名为“三省堂”,寓“吾日三省吾身”,原是张天师会客的地方。堂里有一块天然翠绿色的阴阳石,犹如太极图像,是历代天师迎送客人到此留步的地方。现改为天师殿,摆有天师神像。祖师神像上方,悬有明太祖朱元璋给第四十二代张正常大真人的“永掌天下道教事”的圣旨。两旁堂柱上,书有“天降真人开道统 师传道法定乾坤”和“天有仁慈渡尘众 师承妙法达蓬莱”的楹联。

转过天师府,来到天师的内院。它为江南院落式建筑,左右有金光、紫气二门,正中为“道自清虚”门。天井周围的楼屋建筑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穿后厅过八卦门,进灵芝园。门旁书有“八卦涵宇宙 双龙卫乾坤”对联。园中有古老的桂花树。园北有敕书阁,阁内陈列有圣旨、昭文、经书、道藏等。

天师府内有许多樟树,树龄多在600年以上。寓意七星北斗的七棵古老的樟树,枝叶繁茂,树冠阔大,上面有许多白鹭在栖息。导游说,早晨这里的鸟类更多,除去白鹭,还有喜鹊、黄莺、八哥等20多种。晨曦时,它们争相鸣叫,分外动听。由于樟树众多,天师府内夏天蚊子稀少。

在七棵古老的樟树丛中立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仁靖真人碑》,世称“南碑”。我喜爱赵体书法,从碑的两面仔细观赏,遗憾的是碑裂三段,以水泥相联,如人贴了几条膏药,字体不清晰。此碑如不加罩保护,不久可能面目全非。

天师府内的厅堂内,有许多历代皇帝送的金匾。匾额“碧城”为康熙十七年御书。“教演宗传”为乾隆七年在圆明园被乾隆召见的第五十六代天师张玉龙所书。“道契崆峒”为袁世凯称帝时赐予第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的匾额。

“万法宗坛”建筑坐落在天师私第西边。红色殿柱绘有祥云,两条金碧辉煌的蛟龙从下而上盘卷在上面。主殿三清殿供奉着玉皇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殿门上挂有楹联,右联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左联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天师府内我还看到了大上清宫原来的铜钟。它摆放在钟亭内。铜钟为元代所铸,重9 000多斤,钟身高大,龙爪钟钮,造型壮观。钟顶端铸有双龙,上书“大道兴行 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皇图巩固”,钟身有铭文。“文革”中,该钟被弃置荒野,钟顶的龙头被毁坏。“文革”后,贵溪县文化工作者发动群众,把它找到,运到天师府,建钟楼陈列起来,没有回归大上清宫内的钟楼。

离开天师府前,玉皇殿前响起了鞭炮声,浓烟在殿前阵阵腾起,打破了神仙府地的宁静,白鹭被惊飞起。导游说,燃放爆竹,是现在“宰相家”内的常事。

道教来自老子《道德经》。基本教义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在天师府内,我看到的是天师神道凌人的气势,天师与权贵的密切关系,天师以封赏为荣的媚皇心态,天师豪华气派的府第,天师要主管国家大事的院落布局。教义与现实的反差令人蹙额。

胡导游原是民办小学老师,已到中年,因收入低,经过努力自学,考为天师府的导游员,为孩子上大学筹些积蓄。她知识比较渊博,也善于表达。告别前,我们祝愿她的小孩考上中意的大学。

乘竹筏漂游泸溪河

吃过午饭,在导游钱琳琳引领下,先到祖天师张道陵炼丹的正一观游览,再到泸溪河乘竹筏,揽龙虎山胜景。钱导游是个女孩,从旅游学校毕业不久,文静,说话细声细语。

在竹筏码头,我看到发源于福建武夷山的泸溪河。河面很宽,河水清澈,沿岸有望不尽的山峦。竹筏由十几根巨大的毛竹组合,两头上翘,由两位船工用竹干驾驭。不同之处是一般竹筏要坐满8人,游客都面朝筏头,顶部没有遮棚。我乘坐的“贵宾”竹筏没有定员,座位是藤椅,可以随意摆放,顶部有布篷。因为阴天和为开扩视野,经我提议,把布篷撤下。

刚一上筏,我见到不远处一座高大土黄色的山峰,上面布满大小山洞,洞口外白迹斑斑,有长有短,有的密集,有的稀疏。细看,也不是瀑布。导游说,那个峰叫“奋发有为”峰,白色斑迹是栖息在崖洞内的白鹭群排泄的鸟粪凝聚而成。

我们的竹筏与其他竹筏顺序集结在一起,开始漂流。左岸是一片茂密的竹林,约有一公里。竹林过后,竹筏经由自浅而深,由缓而急的“雷打石”水域。过“放生池”,见骆驼峰,过龙虎山。它是张道陵炼丹的地方。龙虎山原名为云锦山。因一山像龙,一山像虎,被张道陵看中,在山后建庐炼丹,改名为龙虎山。

龙虎山对面的山峦下有大片的黄花盛开的板栗林。导游说,那是天师板栗林,相传是天师所植,板栗个大香甜,淀粉丰富,是理想的滋补品。说话间,一条竹筏靠近,竹筏上面摆放着冒气的蒸锅,驾筏的中老年妇女向我们兜售板栗粽。陪同者买来十个一串的板栗粽。粽子由竹叶包裹,粽心是粘米包着裹一个板栗。我们三人、导游和船工每人品尝一个。余下的四个粽子,他们要我留下带回北京。

过龙虎山后,两岸景点连片。在导游指点下,我们观赏其中的美景,笑听“十不得”景点的俏语。如:男女相依的夫妻峰,是“老婆背老公走不得”;含风不动的河中莲花石是“莲花戴不得”;形象逼真的仙桃石是“仙桃吃不得”;天师炼丹的丹勺岩是“丹勺用不得”;漩涡翻滚的道堂岩是“道堂坐不得”;红紫斑斓的云锦石是“云锦披不得”;孤峰独秀的神鼓石是“石鼓敲不得”;天师试剑的试剑石是“剑石试不得”;横溪枕流的玉梳石是“玉梳梳不得”;天下奇绝的仙女岩是“仙女配不得”。

在河道景点转弯处,见到带着鱼鹰的几支竹筏。鱼鹰在竹筏周围水域捕捉溪鱼,分外好看。两边高耸的山峰崖壁间出现许多洞穴,岩洞中隐约见到外露的棺木。导游说,我们来到悬棺景区。

与漓江乘坐游艇观赏江边景物相比,泸溪河上竹筏漂游更为惬意和自然。与武夷山坐竹筏漂游九曲溪相比,景点各有特色。最大的特色是武夷山驾筏船工一边驾筏,一边动听地讲述周边的景色。泸溪河竹筏的船工内向,不言不语,只是驾筏。

观赏天下第一绝景

乘坐竹筏漂游近一个小时,我们弃筏上岸来到“仙女配不得”的仙女岩。在仙女岩前石壁上,我见到署名石英,1995年8月1日撰写的“仙女岩记”,读后颇有情趣。

该记写道:邃邃乎群山之母,润润兮众水之源。踞万仞之上,俯亿兆生灵。至奇则过客仰叹,绝美则倩女自愧。华夏之唯一,域外更无双。寻根者日夜兼程,膜拜者水陆并进。可望而不可即,可亲而不可狎。集高贵与平易于一表,并巧俏与敦厚于一身。龙虎山麓多云,乃伊气韵之外化;泸溪秀峰竞峙,乃伊所育之精华。伊何时生成?开天辟地之日匐然洞现。洞中何藏?隐含待译之生命密码。何时破得?生命之源确释之时,此岩亦将颔首作笑矣。

我们顺着仙女岩和遮羞崖间的狭窄山道来到一块高台景地。钱导游不好意思地说,你们自己欣赏吧,然后她与郭女士默默地闪在我们后边。我向对面的仙女岩体望去,一个与女性外生殖器酷似的天然岩洞出现,从下到上有近百米高。陪同的王春告诉告我岩洞的遭遇。“文革”前,仙女阴道洞口上的阴阜处密布萋草,类似阴道口的洞中向外流出清泉。“文革”中,一位解放军军官带着妻子女儿前来参观,见到此岩,妻子哭闹,认为有伤“风化”。该军官恼羞成怒,拔出手枪瞄击密布的萋草和洞口。枪声过后,草土塌落,泉眼受伤,从此,泉涸草凋,绝景逊色不少。“文革”以后经过大力救治,复泉栽草,原貌渐渐恢复。

前来的游客到此崖前多驻足观看、留影、评论,有的开起了玩笑,有人尊称该岩为“大地之母”,有人戏谑地称该岩为“仙女献花”,外国游客赞美该岩为“天下第一绝景”。

这一绝妙景崖引出凡人世界的各种遐想和意会,迷住了不少痴男痴女、文人墨客、摄影家和美术家。在龙虎山召开的一次全国古诗词学会上,诗人对此题诗吟诵的诗作就有几十篇。在龙虎山旅游介绍书画中,也把它有意重彩渲染。

对此岩,我的悟语是:胴体外露大自然,雨蚀风侵亿万年。游客观岩频注目,谁人洞外来世间?

扣人心弦的吊棺表演

离开仙人岩,经国家森林公园,前往水岩崖飞云阁,观看下午四时半的岩墓仿古吊装表演。

远古时代,龙虎山是我国著名的悬棺葬俗地区。在水岩崖附近的悬崖峭壁上,有许多天然的洞穴,大的能够容纳上百人。在这些崖洞中,存放着几千年前的棺木。在同一个洞穴中,有的存放一副,有的存放几副。

1989年,上海同济大学与江西省考古队对龙虎山崖幕群进行考察。一次就清理出一百多副棺木,发现2600多年以前的殉葬品200多件。其中的纺织机和十三弦琴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我们顺着水岩崖低矮的栈道来到飞云阁,阁内供奉着巨大的观音像。它始建于唐朝,坐落在一百多米高的危崖中部。山崖呈内凹型,突出的顶部遮住了前面大半泸溪河面。在飞云阁石阶台上,有一种大厦将倾的威压感。阁周围的崖壁上有许多古人题刻,如“半天仙迹”,“玉壁凌空”,“仙踪飘渺”等。在山崖的中部,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土黄色的岩洞。其中一号洞穴的棺木,便是今天悬棺吊装表演的道具。

四时刚过,泸溪河面上聚集了许多游船。表演组织者开始播送着道教音乐和介绍崖墓知识。一号洞穴下,一条木船上摆放着一口硕大的重达150公斤的浅黄色的棺木。飞云阁前台阶上,安置着一台巨大的木制的滑轮绞车。绞车轮上粗大的绳子穿过峰崖中部的空中滑轮,再紧紧绑捆住船上的棺木。滑轮的上端,有一根粗大的绳子通向峰顶,山顶上的人把绳子固定在铁桩上。

下午四时半,一声爆竹响起,飞云阁台阶上两位道士,敲起锣鼓,吹起唢呐。山顶上,响起了爆竹。只见一根粗大的绳索沿着崖壁下放,一位身穿红色马甲的中年汉子顺着绳子下滑。到了崖壁中部,他忽然拉着绳索,在空中翻起筋斗,引来游客阵阵喝彩。当他顺绳下滑到与一号洞穴平行的位置时,因崖壁倾斜,离洞口还有几丈远。他开始荡起秋千,经过十几次游荡,借着惯性,终于荡进了一号洞穴,然后燃放鞭炮。此后,山崖上又顺绳下来一位穿红马甲的中年汉子,重复前个人的动作和同样的方式,跃进一号洞穴。

洞里的红马甲汉子拉住一根绑住吊棺绳的牵引绳,启动棺木,爆竹又开始燃放。飞云阁台阶上的四个年青人开始转动绞车,棺木徐徐吊起,升到与一号洞穴平行的位置。这时,洞穴里的两位红马甲汉子把绳子向里一拉,棺木进入了洞穴,安放成功。然后又把棺木推出,下放到河面的船上,预备下次表演。转动绞车的四个年青人大汗淋漓,衣服湿透,喘着粗气,搓着手,摇摆着胳膊坐在台阶上。

回程途中,王春给我讲述了表演者的身世。

1989年6月,中美合作的“中国悬棺研究课题组”,经过三年多的调研和模拟试验,得出结论:龙虎山悬棺是通过人力驱动,利用提升工具将棺木从河面船上吊升进入洞穴。但要证实结论,必须找到能够进入洞穴的能人。经过调查,他们选定药农李氏五兄弟。他们不负众望,凭着祖传的悬崖陡壁上的采药本领,相互配合,把吊棺装进崖穴,实验获得成功,初步揭开了棺木入崖洞的千古之迷。

此后,龙虎山旅游区正式聘请他们为表演队,在节假日为游客作“升棺表演”。他们也赢得“龙虎山上飞将军”,“飞崖入穴李家军”的赞誉。

不幸的是,2000年7月15日,李家老大前来表演的途中,因车祸身亡。景区为大哥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四兄弟忍痛节哀,努力培养接班人,持续表演。

(2009年5月19-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