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香港地名命名的电影

以香港地名命名的电影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深层原因来说,他们对这个城市的认同已上升到“本土”意识,他们出生在这个城市、成长在这个城市、关怀这个城市,自认是“香港人”。这样的香港片太多、太多了,所有都可以找到香港的印记。香港电影城市感特别强,就是这个道理。

以香港地名命名的电影

笔者曾在北京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办的《融合与发展——香港回归十周年电影研讨会》上以《香港电影保持的三大优势》为题,和与会者探讨香港电影仍具的优势,三大优势包括创意、娱乐文明和城市感,这是内地电影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所不可取代的。

所谓“城市感”,除了地域狭小的原因外,香港人身份的文化表征之一便是对这个城市的本土的情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里成人的香港二战后一代,他们与父辈不一样的是与大陆这个母体疏远了,与西方更靠近了,对香港这个城市能够成为亚洲最富裕地区之一感到自豪,而在他们,认同“香港人”这样一个身份更为强烈。因此,当他们之中有人成为电影人之后,将视线投在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城市时,完全以香港这个城市地域为背景的电影便应运而出,特别是很具体地在片名中道出影片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地方——

《杀出西营盘》、《跑马地藏尸案》、《明月照尖东》、《湾仔之虎》、《中环英雄》、《人约砵兰街》、《九龙冰室》、《旺角黑夜》、《屯门色魔》、《尖沙咀风云》等等,如此具体地将一个城市的地名又如此多地以命名于一部部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如我们从未见过北京会有《喋血西单》,上海会有《勇闯徐家汇》,广州会有《情陷西关》,台北会有《血拼西门町》之类电影那样,而这种现象只会出现在香港。为什么?个人认为,一方面这是因为所有的香港电影人对他生活在这里的所有太熟悉了,特别是因为他们中只有少数人会走出去拍摄不属于香港的影片,这样,他们就会将所有的电影想法均集中在香港;其次是因为香港传媒业发达,无所不报,提供了丰富题材和灵感;同时,香港较完善的法治环境也为他们提供了创作自由的保障,不会因为某题材涉嫌某人而惹上是非,又或是某案件尘埃落定了,司法上不会存在任何问题,这样的影片便可以几乎照搬一样搬上银幕。从深层原因来说,他们对这个城市的认同已上升到“本土”意识,他们出生在这个城市、成长在这个城市、关怀这个城市,自认是“香港人”。故而,他们一心一意地将胶片的每一寸都献给这个城市。

并非影片片名有地方名字才可体现,而是几乎所有以香港为背景的影片——如爱情故事《甜蜜蜜》的尖沙咀广东道段、《重庆森林》的重庆大厦、《新不了情》里的油麻地庙街、《英雄本色》里那场Mark哥(周润发)为昔日出生入死兄弟(李子雄)低声下气开车门背景是铜锣湾某摩登大厦、《无间道》的天台、《金鸡》的电话亭、《榴莲飘飘》的茶餐厅、《细路祥》的后巷……这样的香港片太多、太多了,所有都可以找到香港的印记。只是,那些具体地以地方名字命名的片名,不过是再将这里曾发生的传说或故事重组、再现。一个城市的魅力,是由城市的细节构成的。香港电影城市感特别强,就是这个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