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所羁绊,洒脱自如

无所羁绊,洒脱自如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凡夫之人五欲所缚,令魔波旬自在将去。”“五欲”,指的是财、色、名、食、睡。良宽禅师说想把美丽的月色也送给他,其实是希望让如月的智慧之光照射进他那一片黑暗的心里。凡夫的生活是物质重于精神的生活,禅者的生活则是精神重于物质的生活,是挣脱了物欲的牵系,虽住于尘劳五欲,却不被污染,追求无上理想世界的生活。仿造名人的作品、假冒名人之名兜售书法作品,这无疑会严重损害名人的名声。

无所羁绊,洒脱自如——禅宗特色之七

“凡夫之人五欲所缚,令魔波旬自在将去。”这是《大般涅槃经》上的一句经文。意思是说,世间的凡夫被五欲束缚,以至于可被魔王波旬轻松地俘虏、控制。“五欲”,指的是财、色、名、食、睡。

一般人对尘劳五欲难以摆脱,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是迷恋它,想追求它、占有它,这样就会形成贪得无厌、永不满足的苦恼;另一种是想要的追求不到、无法占有,已经到手的担心失去,或得而复失,这又会为得不到、不能永久拥有而生出无尽的苦恼。一个人被五欲所束缚、所困,因五欲产生苦恼,那就不会得自在,也就像佛所说的,是被魔王波旬俘虏、牵着鼻子走了。

然而,禅者是不会被尘劳五欲所束缚、羁绊的。

一天深夜,有个小偷到无相禅师的小寺里偷东西,里里外外翻了个遍,但是那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偷。小偷万般无奈,正想转身离去的时候,突然听见有人叫道:“朋友,走的时候请顺便关一下门!”原来,无相禅师就在床上打坐,他一直没有说话,在小偷要走的时候,才张口让他把门关上。

小偷这时猛然听到有人说话,吓了一跳,但当他听到禅师如此说道,立即消除了紧张,叹了一口气说:“难怪这么穷,懒惰到这种地步了,连门都要别人关,怎么会有值钱的东西呢?”

无相禅师见小偷这样说,就回应道:“你这样说就太不合情理了,难道让我用自己的辛苦钱买东西给你偷吗?做小偷到了你这种地步实在是无可救药了!”

小偷觉得遇到这种和尚自己真是倒霉,有什么办法呢!于是也没再说什么,转身走掉了。

无独有偶,日本的良宽禅师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形。

良宽禅师住在山脚下的一间小茅屋中,过着非常清淡、清贫的生活。有天晚上,一个小偷光顾他的茅庐,结果没有发现一样值钱的东西。

良宽禅师从外面回来,刚巧碰见了这个窃贼,就对他说:“你也许不远千里而来,可我这里实在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我想你总不能空手而回,这样吧,就让我把身上的衣服当作礼物送给你吧!”

见禅师这样对待自己,小偷不知如何是好,可能因为实在是太穷了,他还是拿过衣服跑了。

良宽禅师穿着内衣裤,坐在路边望着皎洁的月亮,心里无限感慨道:“遗憾的是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色也送给他,如果能,那该多好啊!”

世界上种种的繁荣虚华,并不能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享受不会永恒,刺激只能维持短暂的时刻,运用眼、耳、鼻、舌、身、意所求来的快乐,统统都是暂时性的,比如看一场电影,听一场演奏,曲终、散场,终有结束的时候。而人们总是拼命追求这些物质享受,妄想在短暂中抓住永恒,奈何根本做不到,因为世间的真相就是无常,有生必有灭,有合就有离,一切皆如梦、幻、泡、影。遗憾的是,这些道理小偷并不懂得。

无相禅师和良宽禅师是得道高僧,他们深深懂得这些,虽身无分文、一贫如洗,心里却拥有着无尽的宝藏,这个宝藏可以使他们获得无穷的快乐,可对小偷来说,这个宝藏是完全没有用的东西,他不会有任何兴趣。作为小偷,他只知道这个世界上钱财是最珍贵、最有价值的,他哪里会知道,世上还有比钱财更珍贵、更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个无价之宝就是智慧!小偷更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只有智慧是别人偷不去的。良宽禅师说想把美丽的月色也送给他,其实是希望让如月的智慧之光照射进他那一片黑暗的心里。

凡夫的生活是物质重于精神的生活,禅者的生活则是精神重于物质的生活,是挣脱了物欲的牵系,虽住于尘劳五欲,却不被污染,追求无上理想世界的生活。

人们通常都只注重财富的丰足,注重环境的清扫、身体的淋浴,却忽略了心灵的净化。窗明几净的环境、光鲜洁净的身体固然能让我们生活得更舒适,但这一切都比不上拥有一颗清净的心,因为拥有它更能使我们的人生呈现出非凡的新气象。拥有清净的心,污浊的恶世也是安乐的国土;没有清净的心,纵然置身极乐净土也是污秽。

近代著名高僧弘一大师,淡泊物质,随缘生活。一条毛巾用了十八年,破破烂烂的;一件衣服穿了几载,缝补再缝补,有人劝他说:“法师,该换新的了。”

他却说:“还可以穿用,还可以穿用。”

出外行脚,住在小旅馆里,脏乱、窄小,臭虫又多,有人建议说:“换一间吧!臭虫那么多。”

他如如不动地说:“没关系,只有几只而已。”

平常吃饭佐菜的只有一碟萝卜干,他还吃得很高兴,有人不忍心地说:“法师!太咸了吧!”

弘一大师恬淡知足地说:“咸有咸的味道。”

一个悟道的人,早已超然物外,不受物质的丰足或缺乏的系缚,贫穷不以为苦,富裕也不以为乐,觉得这样也好,那样也不错,如同慈航法师所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不管物质好坏,境遇顺逆,精神一样愉快轻安。”

禅者在对待“财”这一问题上看得那么透彻,行得那么洒脱,在对“名”这一点上也是同样的那么洒脱,毫不在意。

洞山禅师感觉自己不久将要离开人世了,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连朝廷也派人急忙赶来。

洞山禅师走出禅房,脸上洋溢着净莲般的微笑。他看着满院的僧众,大声说:“我在世间沾了一点闲名,如今躯壳即将散坏,闲名也该去除。你们之中有谁能够替我除去闲名?”

殿前一片寂静,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院子里只有沉静。

忽然,一个不久前才上山的小和尚走到禅师面前,恭敬地顶礼之后高声说道:“请问和尚法号是什么?”

话刚一出口,所有的人都投来埋怨的目光。有的人低声斥责小沙弥目无尊长,对禅师不敬;有的人埋怨小沙弥无知,院子里闹哄哄的。

洞山禅师听了小和尚的问话,大声笑着说:“好啊!现在我没有闲名了,还是小和尚聪明呀!”

请问谁不想名扬四海、名垂青史?然而禅者却视“名”为“闲”物、赘物,不仅不去求,而且即使出了名,也必欲“除”之而后快。

宋朝的雪窦禅师喜欢四处访学。一天他在淮水边遇到了好友学士曾会,曾会问道:“禅师要到哪里去?”

雪窦礼貌地答道:“说不准,也许去钱塘,也许到天台那边去看看。”

曾会建议道:“我跟灵隐寺的住持珊禅师很要好,我写封介绍信给您带去,到那里他一定会好好待您的。”

雪窦禅师到了灵隐寺,并没有拿出信去见住持珊禅师,而是隐身在普通僧众之中过了三年。

三年之后,曾会因公事来到浙江,便到灵隐寺去找雪窦禅师,他问住持珊禅师:“雪窦禅师现在怎么样了?”

珊禅师疑惑地说:“没有这么一个人呀!不会是搞错了吧?”

曾会道:“怎么会错呢?是我亲自介绍他来的。”

珊禅师只好派人在寺中寻找,但在一千多个僧人中找来找去,最后还是没有找到。

曾会问珊禅师:“你还记得拿我推荐信来的那个人吗?”

珊禅师摇摇头说:“没有啊,我从来就没有收到过你的推荐信呀!”

珊禅师见曾会急于找到这个人,便与他一起去找,直到天快黑的时候,才在一间破屋子的角落里找到了正在打坐的雪窦。

曾会非常不解地问雪窦:“你怎么不去见住持,偏偏躲在这里?是不是你把我写的信给丢了?”

雪窦禅师微笑道:“不敢,不敢。我只是一个云水僧,一无所求,所以不做你的邮差呀。”

说完,他将那封介绍信原封不动地还给曾会,双方哈哈大笑。

曾会这时把雪窦介绍给珊禅师,珊禅师心里对这个雪窦大为赏识。

世上的人谁不想借助名人、借助关系,以求得到关照、提携、好处?谁不想受人关注、被人发现、被人了解、被人高看、出人头地、声名远播?

雪窦禅师却甘愿把名人的推荐信放弃,把关系放弃,把住持的关照、提携放弃,混在普通僧人堆中,住在破屋子的角落里。他不依靠名人,不求得利也不求出名,用他的话说,“只是一个云水僧,一无所求”。

近代最著名的禅门高僧虚云老和尚一生四处奔走,化缘筹款,把所有的供养都用于修建祖庭古寺,经他修建的寺庙不知有多少座,而他每建好一座,总是找一个修行好的人把寺庙交给他,然后自己就离开,从不把寺庙留给自己,也不说这个寺庙是自己建好的,不图名、不留名。

我曾经看过一个与“名”有关的故事。

饮誉海内外的学者、书法家启功老人,因其被誉为“中华第一笔”,便有很多人仿造他的作品卖钱。某日,有一个专门假冒启老书法的人去店里销售赝品,恰巧逢着他,作伪者尴尬恐慌,哀求启老高抬贵手,不料他老人家只是宽厚地笑道:“你要真是为生活所迫,仿就仿吧。”

仿造名人的作品、假冒名人之名兜售书法作品,这无疑会严重损害名人的名声。如果是换作其他人,对这种行为绝对不会容忍,然而启功老人却把自己的名誉、名声看得那么淡,这种视功名如轻风的宽阔胸襟也是一般人所不具备,令人赞叹、敬佩不已的。

“利”“名”不能羁拘禅者,那么其他的呢?

坦山禅师与一位僧人外出云游,路上遇到一条小河,因为刚下过雨的关系,河里的水比较深。他们正准备涉过小河时,发现一位年轻的姑娘在一边几次欲下水过河,又犹豫不决、徘徊不前,显然,她是因为河水较深而犯难了。

坦山禅师走过去,对她说:“来吧,姑娘,我帮你过去。”说着,他就张开双臂把姑娘抱起,涉过河去。坦山禅师的举动,把同行的僧人惊得目瞪口呆,心里犯嘀咕:坦山禅师平时持戒、修行是非常好的,可今天为什么要做这种事呢?但他又不好去阻止,只好默不作声。

过河之后,坦山禅师放下姑娘,继续赶路。

同行的僧人心里既有疑惑又有责怪,跟在后面一路闷闷不乐,直到天黑寄宿时,他实在忍不住了,才责问坦山:“戒律里规定,出家人不近女色,如果接近年轻美貌的女子就更危险。可是你不但近女色、近年轻美貌的女子,而且还抱了她,你为什么要犯戒呢?”

“噢,你说的是过河的那个女子吗?”坦山禅师平静地回答说,“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怎么还抱着她呢?”

武汉归元禅寺藏经阁有副对联,上联是: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下联是: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坦山正是这样一个“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的大智者,他没有被“女色”拘束住,也没有被“戒律”拘束住,他的心身是何等的洒脱自由。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

那人照哲人说的去做了,哲人便到路的另一头等他。

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头,哲人问有什么感觉,那人说:“越来越觉得沉重。”哲人说:“这也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们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觉。”

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总是不停地往心里的篓子装东西,而不知道往外取、往外丢,那怎么会不感到越来越沉重,怎么能轻松自如呢?

佛陀住世时,有位黑指婆罗门来到佛前,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黑指婆罗门于是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但是,佛陀又说:“放下!”

黑指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啊?”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就会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这才理解了佛陀“放下”的道理。

同样,赵州从谂禅师也有一个叫人放下的故事。

一位名叫严阳的修行人有一天来见赵州禅师,他和赵州禅师见面之后,先是礼节性的对了一番话,然后,他对赵州禅师说:“禅师,我今天来见你,什么东西都没有带。”

赵州禅师说:“哦,你放下吧。”

听了赵州禅师这样的回答,严阳感到困惑,他以为赵州禅师听错了,于是摊开双手给赵州禅师看,“既然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带来,还能放下什么呢?”

赵州禅师微微一笑,“是啊,你什么东西都没带来,可是你仍然有放不下的,那么它是什么呢?既然你实在放不下,就担着吧。”

严阳听了赵州禅师这句话后,顿时大悟。

按六祖慧能大师所说,真心本性是“本来无一物”的,因为有所染著,才有所谓的“放下”“担着”可言。放下,是要人们的心“无所住”;担着,实际上也是要人们的心“无所住”,敢于当下承担一切,当你的心里能够承受一切事物,不以为累,也就达到了和“放下”一样的效果。

在坦山禅师的这个故事里,坦山放下了“女色”,在他的眼里,只有一个需要别人帮助过河的人,所以他就去做助人的事;坦山还放下了“戒律”,在他看来,戒律是用来约束不端正的心念、行为的,而不应该用来限制慈悲心、助人的行为,六祖慧能大师不是说过“心平何须持戒”吗?

一个真正的智者,敢把一切包袱挂碍统统放下,也能够把一切包袱挂碍统统放下,因为他见到了就能做到,做到就放下,还有什么不能“了”呢?

看破、放下、自在,智者能在“无所住”的状态下而生其“心”,此心“无生”,当下息止一切妄念,但又活泼泼能生般若,明珠显现,一了百了,一得永得。

很远很远的从前,有个苦恼人,他听说佛能灭一切苦难后,就背上行囊去找佛。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对他说:“真正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可是,正是我自己的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啊!”

“你想一想,你心里的苦恼和困惑是谁放进去的?”

这个人沉吟半晌后抬起头来,注视着眼前这位觉悟的人。佛陀对他慈悲地微笑:“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

是啊,解铃还须系铃人。

苦恼与困惑从内心中生起,任何人也不可能将它们从你的内心中取出来,求解脱,要靠你自己才行。

学会放下,才能获得解脱,才能得到自在。

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有一个习惯:随手关上身后的门。有一天,乔治和朋友在院子里散步,他们每经过一扇门,乔治总是要随手把它关上,朋友纳闷地问:“你有必要这样做,把这些门都关上吗?”

“哦,当然有这个必要。”乔治微笑着说:“我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你知道,这是必须做的事。当你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了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让人懊恼的失误,然后,你才可以重新开始。”

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快乐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记得随手关上身后的门,学会将过去的错误、失误、不如意的事统统忘记,不再沉湎于懊恼、后悔、郁闷之中。一切从头开始,一直向前走、向前看,不要让昨天的错误成为今天、明天的包袱和羁绊。

“关门”也是一种放下,放下身后的一切,放下昨天的一切,放下过去的一切。

当代著名大提琴演奏大师帕波罗·卡萨尔斯在他93岁生日那天说过一句话:“我在每一天里重新诞生,每一天都是我生命的开始。”

这是一个真正的大师说的话,话中深含禅机。只有放下,生命才能在每一天里重新诞生。

如果有谁不想被魔王波旬轻而易举地捉去、锁住,想得到真正的自由,就需要随时清理自身欲望的背篓,放下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包袱,像下面几行诗句说的那样:

任花花绿绿的诱惑在身边旋转,

任欲求的烈焰把天地烧得通红,

我们啊,且扬起那片不动的心帆,

恬然自足,行一路生命无悔的航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