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积极进取,不退不弃

积极进取,不退不弃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后,慧可便成为禅宗二祖。一个人是否具有为求真理积极进取、不退不弃,甚至于不惜献身的精神和意志,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考验才能看得出来。在达摩大师“苛刻”、艰难的考验面前,神光没有畏缩后退,他以积极进取、一往无前的精神和意志,自断手臂,表示心迹,向达摩祖师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积极进取,不退不弃——禅宗特色之六

对一般人来说,在听惯了佛禅的“四大皆空”“万法皆空”“人生无常”“人生是苦”等语句,看惯了僧人们整日静坐冥思、敬香诵经,与晨钟暮鼓、木鱼磬钹、孤灯黄卷为伴的生活之后,难免会形成一个印象,认为佛禅之道、僧伽的人生观是悲观的消极的。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佛教思想、禅宗精神非但不消极,反而是非常积极的。

少林寺的西北面,有一个“达摩洞”,相传是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禅坐入定的地方,他在这里面壁静坐长达九年。“面壁九年”的成语典故就出自于此。

一天,有一个和尚来参访面壁禅坐的达摩,来者法号神光,俗名姬光,洛阳人。

姬光少年时博览经籍,善谈老庄。可是,他却每每遗憾地感叹:孔子、老子的教化只是建立人文礼教与世风学术的规范,《庄子》《易经》虽然高妙玄奥,但未能极尽宇宙人生的道理。

于是姬光放弃了世间的学问,出家为僧,更名为神光。他遍学大小乘教义,三十三岁以后,又终日静坐了八年。后来,他听说从南天竺来了一位达摩大师,佛法高深精湛,遂到少林寺求见,可是达摩大师只顾面壁端坐,对他并不加以理会,但神光并未退却离去,仍终日守在达摩身边。寒冬之际,大雪飘飞,神光仍彻夜侍立在达摩身旁。时至天明,积雪深已过膝,神光一动不动,侍立愈加恭敬。

达摩大师这时开口问他:你彻夜立于雪中,为求什么?

神光痛哭流涕道:唯愿大师慈悲,开示像甘露一样的法门,以广度众生。

大师却说:欲请佛无上之道,要经历无数劫的精勤修持,经过许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德行的锻炼,就凭你这样的小德行、小智慧,以轻忽骄慢的心,哪里能求得真正的道果?恐怕你白用心思啦!

神光听了这番训斥,当下取出身佩的利刀,砍断自己的左臂,表示自己求道的诚恳和决心。

达摩大师此时方认可他为可以担当传承禅法大任的法器,并对他传法,又替他改法名为慧可。以后,慧可便成为禅宗二祖。

一个人是否具有为求真理积极进取、不退不弃,甚至于不惜献身的精神和意志,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考验才能看得出来。“危难之时见真情”这句话,从某种意义上说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古时候那些学问渊博或武艺高强的老师在收弟子这个问题上是非常审慎的,他们对待前来求学的人,常常以拒之门外、态度冷漠,甚至是讽刺挖苦等办法来进行测试、考验,看来者为人是否忠诚,求学之心是否谦虚、虔诚、坚定,志向是否高远,胸怀是否宽广,能否容忍,等等。显然,达摩祖师对神光长时间不理不睬、冷眼相待以及一番可谓刻薄的训斥,同样也是为了考验神光,看他求道之心是否虔诚、坚定。因为当时禅宗尚处于未被僧俗广泛认识、接受,还没有在社会上扎根的艰难时期,他太需要寻找一个道心坚固、矢志不渝的继承者了。

在达摩大师“苛刻”、艰难的考验面前,神光没有畏缩后退,他以积极进取、一往无前的精神和意志,自断手臂,表示心迹,向达摩祖师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如果说慧可是以“断臂求法”这样一种壮烈的情怀来展示积极进取的精神含义,那么,接下来的百丈怀海则是以每日平常不过、乃至于有些琐碎的生活细节来对积极进取的精神做出诠释的。

中国佛教史上有“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之说。唐朝的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之后,订立了一套完整、系统的丛林规矩,即“百丈清规”。百丈怀海禅师创立的这套寺院管理制度,从中国佛教的实际出发,对寺院僧人的生活、修行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规范,为中国佛教的生存和发展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以至于这套“百丈清规”能历经千百年一直延续至今。

百丈怀海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因他所住持的丛林在江西百丈山的绝顶,故他又号百丈禅师。他每天除了带领众僧修行外,还亲自从事劳役,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平常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

渐渐的,百丈禅师年纪老了,气力不足了,但他每天仍和大众一样上山砍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干这种粗重的活儿,因此大家恳请他不要随众出坡(劳动),但百丈禅师以坚决的口吻说:

“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弟子们见劝阻不了师父劳动,便悄悄地将师父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禅师找不到劳动的工具,只好作罢。

吃饭的时间到了,弟子们却没见到师父来吃饭。众人来到师父的禅房,只见他端坐房中,弟子们焦急地问他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道:“今天没有工作,哪能吃饭?”原来,禅师是在以绝食来对弟子们收藏劳动工具、阻止他劳动表示“抗议”。

弟子们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出坡。

百丈禅师以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成为丛林千古楷模。

解放军部队里有一句话:“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把它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放在一起,谁能不惊叹这两句话所传达和包含的昂扬的生命精神、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何等相似!

人们常常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句话来比喻不认真工作、随便应付差事的人和行为,其实,这里有些误解。你想,既然当了一天和尚,就要好好地完成一天撞钟的工作,这里面哪里有消极的成分呢?难道不是一种积极认真的态度吗?下面就是一个积极“撞钟”的故事。

大智是佛光禅师门下的弟子。

大智在外参学了二十年后终于回来了。那天,他刚到寺院,马上就去见佛光禅师,向师父诉说这二十年来的心得,同时希望得到师父的指点。佛光禅师认真地听着他的话,眼神里充满了爱怜之情。

之后,大智问佛光禅师:“禅师,这二十年中,您一直在忙些什么呢?”

佛光禅师道:“我每天讲学、说法、写经,感觉每一天都很美好,每一天都很充实、很快乐。”

大智说:“禅师,您这样太劳累了,要多注意休息呀,要多照顾您的身体,要不然您会老的。”

佛光禅师说道:“我没有时间觉得老呀!白天,我对一批批来礼佛的信众开示,讲说佛法,回到禅堂还要批阅学僧的书信,除此之外还要写经。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我哪有时间觉得老呢?世人有的年寿已高,但心力旺盛,仍感到精神饱满,老当益壮;有的还很年轻,但心力衰退,他就觉得老了。”

清晨,佛光禅师禅房中传出一阵阵节奏明快的木鱼和诵经声,大智被师父的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深深感染了,耳边又响起了师父的话“没有时间老”!

佛光禅师每天讲学、说法、写经,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以至于为修行证道、传播佛法而“没有时间觉得老”,这种全心全意、认认真真“撞钟”、丝毫不懈怠而达到忘我的精神境界,不但使我们这些凡夫感动,而且也让我们羞愧汗颜。

看到佛光禅师的“没有时间觉得老”,不由得让人联想起我们的孔老夫子说过的一段话。

《论语》里记载,楚国大夫叶公(姓沈,名诸梁)向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知该如何回答。孔子对子路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你干嘛不说:他的为人呐,发愤修学而忘却吃饭,快乐生活而忘却忧愁,连自己快要衰老了也不知道啊,这样说不就可以了。

一个是佛门的得道高僧,一个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一个是出家人,一个是在家人;一个出世,一个入世,尽管二者的信仰不同,所从事的事业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不同,但他们一个“没有时间觉得老”,一个“不知老之将至”,二者积极进取、忘我投入的人生态度却是何等的一致!

佛法说“万法皆空”,指的是万法由因缘所生,这“法”是许许多多因素、条件集合而成,离开这些因素和条件,这个事物就不存在;所以它是许许多多因素条件凑合而现的假相,是暂有的现象,不是永存的相,只是暂时存在的相,它是变化不定、变幻不实的。所以说它本性上是“空”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空”并不是无,“空”是有:如花之香、如镜之光。花香在很远的地方就闻到,但是花并没有来,香的气味可以闻到,却看不到,也捉不到;镜有光明,它能照;但“光”没有迹象。又如电波,电波遍满空间,人们眼见不到,耳听不到,手也摸不到它,心里也无法想象,但它确实存在,无处不在。然而深入分析,一切法本来就不是一个定法,本性是空的。所以这种有,佛家称之为“妙有”,妙有是无有而有、有而无有,就是因为这样它才妙。其实,真空跟妙有是一回事,而不是两回事,“真空不空,妙有非有”。

佛法讲空,是要人明白这个地球一切森罗万象都是“暂起幻有”,是暂时出现,是假有不是真有,不要把这些东西当作真有。假有可以享受,不可以执著,享受就得乐,执著就有苦。要是把它当真,那是迷惑颠倒,就生烦恼。然而,佛法说“万法皆空”、世相是空,要人认识事情的本性,不要执著于那些“暂起幻有”的“诸相”,而并不是要人沉湎于空,执著于空,落于“顽空”“断灭空”,从“有”的极端走到另一个“空”的极端。佛法是辩证的、圆融的,认识到空,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这还不够,接下去,还需要从“空”中跳出来,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对世事看“空”,要出世,解脱烦恼;另一方面又要不为“空”所拘,要入世,救度众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法既是消极的,又是积极的。

佛法哪些地方消极?在纵欲享受、营私害公、争名夺利这些方面,它是消极的;佛法哪些地方积极?在进德修业、济困扶危、为众牺牲这些方面,它是积极的。

唐朝的大梅法常禅师写过一首诗:

一池荷叶衣无尽,

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

又移茅舍入深居。

禅师多年独居于无人之地,过着以荷叶为衣,以松花为食的生活,“刚被世人知去处”,是指他回绝了盐官国师的邀请,随后又一次将自己的居住之处转移到更深的地方。这首诗似乎给人一种隐入深山,厌世恶俗、消极避世的感觉。对于一个禅者来说,在世俗功名利欲这些方面,他必须“空”,这种世俗心必须“大死”,但是禅决不是“枯木”,不是“死灰”,所以,大梅禅师在写了上面这首诗后,怕被人误解,又补了第二首诗:

摧残枯木倚寒林,

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过之犹不采,

郢人何事苦搜寻。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指禅师对世间的名闻利养早已淡泊不再动心,犹如枯槁的树木在高寒的深林,纵然是几度经过温暖的春天,也不会萌生世欲之芽,表明禅师立志证悟佛道,荷担如来家业。“樵客过之犹不采,郢人何事苦搜寻”,“郢人”,一个典故,出于《庄子·徐无鬼》,譬喻知己。善于砍伐的樵夫从我(枯木)身边经过还不屑一顾呢,世间所谓的知己又何必苦苦追寻呢?但这一句的深意还在于:我在深山养深积厚、长养圣胎,不会率尔出世应事,不是世间所谓的知己所能追寻得到,然而,一旦他日因缘成熟,我将会不请自出,走出山林随缘度化众生的。

像这样既出世又入世,才是一个禅者应该持有的态度。

在入世的问题上,禅者是积极的,在参禅悟道的过程中,禅者也同样具有一种积极精神,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黄檗希运禅师有一天在堂上开示众人说:“奉劝诸位兄弟,趁着现在身体健康时,把那件大事探讨分明透晓,别让人欺瞒。这些关键道理很容易,只是你们不肯下死心花工夫,一味地说难啊难。告诉你们,树上怎么会长出现成的木勺?需要你们自己去动手加工才行。如果是个男子汉,看到这个公案:僧人问赵州和尚,狗有没有佛性?赵州说无。就时时刻刻抓住这个‘无’字,昼夜参究,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屙屎撒尿,专心致志,振作精神,守住这个无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省悟佛祖之机……不相信吗,就是这样奇特!为什么能这样?事怕有心人。有诗曰: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佛法中有所谓“六度”,又叫作“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些是通向觉悟或者说彻底解脱的六种途径和方法。打个比方说,就像“勤奋”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差不多。“六度”中的“精进”,精是专精、专注、专一、精研、精深,进是前进、进取、进而不退、勇猛向前、生命不息、进步不止。

从外在形式上看,慧可表现出的是“断臂求法”的壮烈,百丈怀海表现出的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平凡,佛光表现出的是“没有时间觉得老”的守持,黄檗希运表现出的是历经几番“寒彻骨”的磨砺,但从本质上说,他们的精神实质都是相同的,这就是精进、积极、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