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马山斜塔记

天马山斜塔记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春风轻抚,桃花盛开的日子,来到了松江,于是就去看看号称世界第一的斜塔——天马山斜塔。天马山斜塔,顶着“世界第一”的斜号,当是别有一番情趣吧。远远望去,天马山斜塔有如一根神针,斜插在天马山腰。天马山因其山脊酷似马背而得名。当年,天马山最有名的就是圆智教寺。任凭他人指点,即使斜了,也以它独有的风姿,倔强地屹立在天马山腰,为松江大地,增添了一道不朽的风景。

天马山斜塔记

上海,到处都是一马平川。

唯有松江,突兀着几座山峰,人称“松江九峰”,归列于佘山国家风景区。春风轻抚,桃花盛开的日子,来到了松江,于是就去看看号称世界第一的斜塔——天马山斜塔。

国外有意大利比萨斜塔,圆柱状体,吸引了多少外国游客去一睹“斜姿”;国内也有苏州虎丘斜塔,傲立吴地,成为国内外游客的游览胜地。天马山斜塔,顶着“世界第一”的斜号,当是别有一番情趣吧。

远远望去,天马山斜塔有如一根神针,斜插在天马山腰。雾锁山底,天马山更显得分外妖娆;云绕山顶,天马山又显得神秘莫测。天马山因其山脊酷似马背而得名。传说春秋时吴国干将曾在此铸剑,古时又称“干山”。元代文人杨维祯所作《干山记》云:“其形首昂脊弓,肩髀磊磊状马,又云天马矣。”这些都为这座山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想象的色彩,让游山之客产生些好奇,增添些游兴。

入大门,跨台阶,步山径,穿丛林,赏野花,听鸟语。

山上的空气似乎也带着缕缕清香,沁入肺腑,令人神清气爽。途中,但见一块巨石,横亘路旁,想象丰富的人们将它称为“鲤鱼石”。鲤鱼跳龙门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这石,与其说形态上有点相似,倒不如说反映了人们的一种良好的期盼。春寒料峭。尽管山不高,但陡峭的山路,已使额头沁出了汗珠,身上也燥热起来了。这时,斜塔犹如天外来客,直插眼前。

斜塔有个动听的名字——护珠塔。

史载,护珠塔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屈指算来,距今已有928年的历史。塔四周用木栏围起,伫立栏前,但见塔身用面砖垒起,向一侧大幅倾斜,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塔底的一角,被掘了个大窟窿,可容数人藏身。因此塔身仿佛成了“瘸足”,仿佛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站在塔下,心底里也莫名地产生一种恐惧。大有塔倾何以逃生之感。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早在1982年,上海市就请来高僧和专家,对塔进行了维修加固,从塔中注入8根钢筋,使塔呈现了“斜”而不倒的独特景观。

环绕塔身,仰头相望,可见塔是七层八面。每层有门,塔瘦小细长,身上长着野苔。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塔也大有沧桑之感,显得陈旧破落,有些疲惫不堪。而谁知它当年也曾风光无限。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宋高宗还特赐五色佛舍利,藏于塔内。但这些舍利子,给塔带来了荣耀,亦埋下了祸笔。那个大窟窿,就与盗舍利子大有干系。以致塔体身怀痛楚,伤痕累累。

有塔必有寺。当年,天马山最有名的就是圆智教寺。据说清乾隆年间,因香火旺盛,加之寺里演戏祭神,燃放鞭炮,酿成一场大火,祸及护珠塔,将华丽的木质外檐和内中木质楼梯烧了个一干二净。到现在,留下残亘断墙,往日的辉煌也不再重现。真是世事荣枯,此一时也彼一时。

因为有了舍利子,天马山顶常有佛光灵现。天晴时,阳光透过云层在天马山透出七色彩虹,美若仙界。

护珠塔,曾经风光一时。历经风雨霜雪,被大火烧掉了华丽的外衣,遭受人掘。地质的变迁,又使它产生了“斜姿”,如今是赤裸裸斜歪歪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但它生命的顽强,又不得不使人叹服。面对困境,它依然斜挺着身躯,默默地注视天地间的风云变幻,迎来一代又一代的游客。任凭他人指点,即使斜了,也以它独有的风姿,倔强地屹立在天马山腰,为松江大地,增添了一道不朽的风景。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生命的征程不会是一马平川。步花径,跨沟壑,翻高山,趟深水。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雨雪交加,也无论是富贵荣华,还是一贫如洗,都要有一颗淡然的心,才能愉悦地活着

天马山斜塔,远远望去,那细小瘦长的身影,给人留下无穷的遐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