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个正确的导向

一个正确的导向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技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要正确看待论文在科学技术评价中的作用,反对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贡献,提倡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强调论文的被引用频次,并根据不同学科领域区别对待,避免绝对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决定》提出改进现行科研成果评价方式是颇耐人寻味的。事实上,原本以论文数量多少论英雄的做法,只会助长一些人的浮躁情绪,以致滋长造假心理。

一个正确的导向

近日,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发出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提出要改进现行科研成果评价方式。科技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要正确看待论文在科学技术评价中的作用,反对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贡献,提倡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强调论文的被引用频次,并根据不同学科领域区别对待,避免绝对化。

应当承认,论文作为一种综合反映作者学术情况的载体,自能直观反映其学术水平高低和贡献大小。然而,学术水平和贡献不应是论文发表的数量,理当是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包括论文的“被引用频次”。虽说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可最终没有质量的保证,所谓的数量仅仅是低水平的重复而已,数量再多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以数量之多掩饰质量之平之低,这大抵是撰写论文的误区,自然亦是科研的误区,而科研成果的评价一旦亦落入这般窠臼,这不是更大的误导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决定》提出改进现行科研成果评价方式是颇耐人寻味的。

事实上,原本以论文数量多少论英雄的做法,只会助长一些人的浮躁情绪,以致滋长造假心理。要知道,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谨的工作,科学研究的每一点进展都有严格定义,来不得半点文学创作般的“妙笔生花”。在科研道路上,科研人员必须多些冷静和执著,耐得寂寞,沉下心来作些长线研究。要下真功夫、求真学问、出真成果。科学上的求真,有时或许显得不那么“动听”,有时候甚至有些“泄气”,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要义之一便是“真”,失去了“真实”,科学就会走到“伪科学”的邪路上去。这方面,我们自须向著名科学家黄昆学习。除了平日的苦心经营之外,他严谨治学,在学术上对自己的论著总是力求完美。他觉得意思不大的一些著作往往被他束之高阁。他强调,研究工作不能安于修修补补,以数量取胜,而是要真正在科学上解决问题。他主张每篇论文都要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这样才有价值。他非常不赞成有的人文章发表了许多篇,却没有真正解决一个问题。

无独有偶,经济学家张五常所著《挑灯集》中有一篇名为《学术高下是怎样衡量的?》的随笔,其中说道:今天,好些学府衡量教师的学术水平,总是“数”文章的字数,看发表的刊物是第几流等等,内容如何则置若罔闻。一九六八年,他在芝加哥大学向一位前辈教授问及升级的准则。他问:“升级要有多少篇在一流学报发表过的文章?”答曰:“没有规定,我们主要是看文章的内容。”他再问:“那么只发过一篇重要的论文也可以升级吗?”答曰:“不是的,连一篇也没发表过的也行。我们只要看还没发表的文稿内容如何就可以决定了。”多新奇的观点!然而,终究是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没有实质性内容,没有硬货,发表论文数量再多,发表刊物的级别再高,不也似“绣花枕头稻草芯”一般,中看不中用的么?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论文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亦是论文作者科学精神强弱和科学方法优劣的折射。而如果说,科学精神是激励和规范人们创造活动的强大力量,科学方法是有效保证人们取得创造成果的重要手段的话,那么我们的论文作者是否首先应该从升华科学的精神、完善科学的方法入手呢?是啊,这不恰恰是改进现行科研成果评价方式的一大初衷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