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书,痛并快乐着

读书,痛并快乐着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读书之痛,并未尽如王国维先生所言,读好书有痛,读一般的书有痛,读差劲之书也会有痛。事实上,也只有频频读书的人,才能体味到这种痛。这不是从一个侧面对读书“痛并快乐着”作了最好的诠释吗?由此,也可以断定,那些“痛并快乐着”的读书人,必是真正对读书感兴趣的人,他们从不带任何功利目的,他们工作之余依然热衷于读书,并以充实自己心灵作为第一需要,他们视读书为生活、生命的不可剥离的一部分。

读书,痛并快乐着

读书言痛,怕无人相信。是啊,凡只会在读书外围转悠转悠的人,是永远无法尝到痛并理解痛的。自然,没有痛,也就无以伴随快乐,也就无法享受快乐。王国维先生论词品人,从“独上高楼”到“衣带渐宽”,再到“蓦然回首”,说尽读书思考、上下求索由苦到乐的滋味,让人觉得读书实在是投桃报李的好买卖。

然而,读书之痛,并未尽如王国维先生所言,读好书有痛,读一般的书有痛,读差劲之书也会有痛。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各有各的表现形态。

鲁迅当年绝望于当世,曾一度沉浸在古代,以抄古碑、佛经苦度时光。边抄边读,之于鲁迅先生,怕无多少唯美的消遣,更多的是反省,其中痛苦,舍他其谁?

其实,不必说抄读古碑、佛经,苦味十足,即便是读其他著述,亦不例外。尤其当读书人放弃了批判与怀疑,让书籍与阅读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对别人备受推崇的经典作品顶礼膜拜而“醉”在其中无法自拔时,读书人能不痛苦?

文徵明亦发出过饱蘸痛苦之感喟,所谓“孤坐忽不乐,挑灯当我前。素书横几案,欲读已茫然。当年念有负,誓志轶前贤。富足亦何物,未老已自怜。嗟哉昔恶闻,零落今同焉。”当年二十四岁的文徵明,认为所读之书都是讨厌鄙夷的东西,挑灯夜读,摊书桌上,能不痛心疾首?

当今文学,虽丰富庞杂,光怪陆离,应有尽有,但文学精神弱化则不能不让读者焦虑不安、痛苦不堪。正如雷达先生直言的那样:“回避宏大叙事,钻入小型叙述和个人化的迷宫成风,欲望化的描写颇为时尚,鲜有表现时代民族命运的大主题,鲜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鲜有对父老乡亲的大悲悯、大关怀,鲜有对人的尊严、痛苦、彷徨、被伤害等人性问题的强有力表现,鲜有崇高撼人的人格力量,鲜有宏大的气魄和笔力。”我们的文学书籍,一旦弱化了反思精神、启蒙精神、悲剧精神,那么我们的读者不是会渐渐走入思想的歧途、精神的歧途上去么?读书人一旦发觉自己上当受骗,那么不是无比痛苦的吗?

读书时遭遇的痛苦,有时委实防不胜防。就拿读《四库全书》来说,这部由纪晓岚为总纂官,前后参加纂校的人数多达四千三百余人,堪称中国图书有史以来“校勘之最”的书籍,竟然差错多多。何故?原来,有些差错还是人为造成的。有的官员为了拍皇帝的“马屁”,故意制造错误。他们把书中每页的第一个字,故意写成错字,乾隆在“御览”时如果发现了,就能表现一下高明;如果没有发现,校勘人员也不敢改正,遂成“钦定本”。

不必列举太多读书之痛事,其实,只要目光触及书籍,痛是注定要发生的。事实上,也只有频频读书的人,才能体味到这种痛。要知道,面对上述之痛,你有所发现,有所反思,有所批判,有所创新,有所超越之时,这调适的过程不是充满快乐的过程吗?当读书人成为驾驭思想的主人、驾驭书籍的主人之时,不也成了最快乐的人吗?

有位哲人曾说:“虽然读书有时不免伴随着像苦役犯一样的沉重与辛劳,但读书使人成为人。”这不是从一个侧面对读书“痛并快乐着”作了最好的诠释吗?由此,也可以断定,那些“痛并快乐着”的读书人,必是真正对读书感兴趣的人,他们从不带任何功利目的,他们工作之余依然热衷于读书,并以充实自己心灵作为第一需要,他们视读书为生活、生命的不可剥离的一部分。

读书,有多少痛苦在心头积淀,又有多少欢乐在心灵凝固?读书,是件大苦大乐的事,真正的读书人,定然乐此不疲,并为书中那些美好的生命和思想浅吟低唱,琴瑟和鸣地献上一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