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性与文化的力量

人性与文化的力量

时间:2022-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性和文化是“双刃”的,既能推动也能阻止人类社会的发展。可惜,我们正在失却“和”、“合”文化的力量,缺少大力加速复兴中华文化的社会氛围。这不但在国内随处可见,而且也扩散到了世界各地,使中华民族文化形象遭到质疑,对此,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是沉甸甸的。

人性文化的力量

几十年前,看过根据苏联著名作家拉夫列尼约夫作品改编的电影《第四十一个》,这是苏联内战时期,红军女战士玛柳特卡在押解途中爱上了俘虏的白匪军官,双双坠入爱河的故事。虽然我还处在年事不更、不懂情感为何物的年龄,但跟随主人公的爱之所爱、恨之所恨,按我的想象,这对青年男女将会结为夫妇,因为他们的纯情、圣洁,在冰天雪地、苍凉荒野里点燃了一缕生命火光。

始料不及的是,影片结尾是白匪们准备逃跑,“站住!”玛柳特卡举枪瞄准,但她所钟爱的白匪中尉仍在跑。“砰”地一枪,中尉中弹,他转身面对玛柳特卡,喃喃地叫了声“玛莎!”倒下了。玛柳特卡丢下手中的枪,朝中尉跑去。中尉躺在水里,玛柳特卡一下子跪到水里,拥抱他,把他的头紧紧搂在怀里,哭了,喃喃地喊着:“蓝眼睛……我的蓝眼睛……”这最后一幕,玛柳特卡的眼神、泪水、痛楚,刹那间的定格,迄今还留在我的脑海里不容抹去。

有人说,这是“战争中的人性”。可有人反驳,这是“阶级调和”。在我那样的年龄,不可能去参加这场高难度的争论,我只从感性上认同,从心里觉得这个电影“好看”。待进入青年阶段,才懂得爱情是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芒,它是深谷里最久远、最美妙的清泉,如同清澈溪流潺潺流下,调息着一切人间烦恼与怨恨。把爱留在自己心里,只有一份;把爱奉献给自己所爱的人,却可能会收获整个春天。

人性之爱,不单在外国,在我们中国其实古已有之,像富家少爷看中贫困女,或者官宦小姐相中穷书生,这些经典“艳遇”、“话本”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取之不尽、述之不竭,为什么要去活生生地扼杀甚至“大而一统”地归到阶级、门第、政见乃至地位、财富才有人性可言?到了“文革”期间,伴随而来的清一色的“阶级论”登峰造极,所谓阶级之“火”越来越火,人性之“光”越来越暗,电影《第四十一个》自然被禁映,七亿中国人民只能观看八个样板戏,但人性之争总蕴藏众人心底,人们不禁狐疑:方海珍(《海港》)、阿庆嫂(《沙家浜》)、柯湘(《杜鹃山》)缘何没老公?杨子荣(《智取威虎山》)、李玉和(《红灯记》)、洪长青(《红色娘子军》)又为何没老婆?大概此等“英雄”不食人间烟火,法力超凡?

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思想解放,让人性论重归人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终于稍稍过上稳定、舒坦、富足的日子,人性之爱由此复员、回归。按马克思的说法,人性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而按现代专家诠释,人性是真理性在人身上的自由表达;当人理智地释放人性的自由时,自我的良心就给予意志上的平等,自我的欲望就回归到美善的表达,爱的情感随之产生,人就会在人格上得到某种满足,身体上的满足是快乐,心灵上的满足是欢喜,这种人格(身心)上满足就是幸福。不管哪种说法,人性是人的本质,包含崇高、光明抑或卑污、阴暗的品质。我是很坚信这点,虽然政治观点、社会上的流行理念时时变迁,但人性却变动很少;何况中华传统文化孕育、滋养中华民族,文化化人,教育育心,中国社会将人性不绝,天良不泯!

不可置否,经济的发展给予人性、文化补充的同时,也带来冲击、污染,“人性异化”现象不可避免地存在,从而影响着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最终也给经济带来危害。不知何时起,我们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经济动物”,整日为忙赚钱而奔波,却乏有“文化巨人”,少有不仅为本人的更为民族思考的思想之人,实际情况可能更严重,迅猛的经济发展速度,对天然人性造成了摧残、伤害,破坏了文化原生态,从而导致传承中华文化的削弱、单薄和肤浅,这是社会的悲哀!要知道,人性、文化可以改造一个人,也可以同化一个社会;没有人性、没有文化的民族,将是没有思想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将要衰败的民族。在这样的问题上,多么需要呼唤人性的回归,倡导人们从“本能地活着”、尊严地活着,经由“批评地活着”,渐次递升到“哲学地活着”。这是社会的本原、人类的根脉。

人性和文化是“双刃”的,既能推动也能阻止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性,其实是个古老的话题,答案众多。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告子说无所谓善恶,又说食色性也,等等。中国的圣哲前贤们大都从社会伦理角度阐发人性。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资产阶级则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他们大都从人的本质存在、天然权利等角度来阐发人性,起因则在于反对封建制度个性的束缚。所有这些,说明对人性要知性,特别在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必须发扬和弘大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慈爱、善良、扶弱、锄恶等,而不能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腐朽思想,销蚀、浸润我们社会的肌体。

说起来,我们中华民族是“和合文化”,其精髓其力量是以儒家的“和文化”与道家的“合文化”所构成,儒家的“和文化”宣扬“人和为贵”,道家的“合文化”宣扬“天人合一”,由此给中华民族带来几千年的昌盛不衰,无论是人性化,还是人文化,根本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互为依赖与互为辅助的关系。可惜,我们正在失却“和”、“合”文化的力量,缺少大力加速复兴中华文化的社会氛围。令人担忧的是,今日在面对利益博弈的改革转型期时,人与人之间的对立、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对立、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对立,在“风平浪静”的假象中显得暗潮涌动;失去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利益争夺而不惜代价为显性特征的市场经济,不仅加速了中国文化遗迹的消失速度,也带来了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危机。这不但在国内随处可见,而且也扩散到了世界各地,使中华民族文化形象遭到质疑,对此,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是沉甸甸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