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大气,勿要火气

要大气,勿要火气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星期以来,不断听人发布这两条消息。前年夏天在泰山脚下,上海作协散文组研讨“都市散文”,李大伟写上海草根阶层的小品引起热议。《上海市井》一书出版,专门开过研讨会。记得,当时有评论家指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中,北方语言居主导,南方作家处于劣势,难以突破写作瓶颈。于是,李大伟遭网民“人肉搜索”,危及隐私。要大气,勿要火气。

要大气,勿要火气

“《新民晚报》出事了!”“李大伟倒霉了!”一个星期以来,不断听人发布这两条消息。有善意的、同情惋惜的,也有恶意的、幸灾乐祸的。

原来,2月4日的《新民晚报》(社区版)摘登了李大伟《上海市井》一书中的某篇,“新上海人,浦东密集度最高,办公大楼里最多。到浦东,尤其是陆家嘴,都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有点像美国土著红种人。”不料,其中的“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被断章取义,单独拎出来传播,惹恼了一些老上海人,再经网络扩散,激怒了更多老上海人,作者因此受到猛烈攻击,编辑部公开道歉,网上称之为“新民晚报门”事件……

这一出,看得土生土长、热爱上海和上海话的我,大跌眼镜。

不是说上海话没文化,也不是李大伟没文化;是这件事本身,好没文化!

前后文连贯着读,李大伟此文丝毫没有贬低上海话的意思,而是在赞赏闯荡上海滩的“新上海人”的同时,有点哀叹上海话没落的情绪。整篇文章的风格,也非常李大伟——浓郁的市井气,带点自嘲、调侃,又藏了些个性化的想法。

读其文,如见其人。前年夏天在泰山脚下,上海作协散文组研讨“都市散文”,李大伟写上海草根阶层的小品引起热议。会后,大家跟着在泰安开过小饭店的李暴走街头,寻茶馆未遇,只好屈坐“肯德基”,听教师出身的李痛说下海创业史。从此,再读上海腔十足的李氏散文,眼前就浮现说上海话(间或带切口)的中年上海男形象。虽说常常不能苟同作者的见解,但由于自己散文的格调相去甚远,我很看重李大伟笔下的别样人生。

《上海市井》一书出版,专门开过研讨会。上海作协不轻易为作家开研讨会的,怎么就选择了李大伟?记得,当时有评论家指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中,北方语言居主导,南方作家处于劣势,难以突破写作瓶颈。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准确表达上海?李大伟的探索很有意义。

这样一个积极书写上海的土著作家,怎么可能藐视上海话呢?

我发现,在所谓“新民晚报门”事件中,有些人根本是被道听途说的那句话激怒的。比如,网上有留言:“没有看原文,只知道此人通过《新民晚报》侮辱了上海话和上海人,大家一起鄙视他吧!”于是,李大伟遭网民“人肉搜索”,危及隐私。还有未读原文又不会上网的老同志,也是听信传言吧,火从心头起,一气之下反映到市领导那里,把事情搞大了。

至于那些心理阴暗者,又另当别论。一个中国的大城市,拥有这么一张坎坎坷坷走过80年的晚报,无论如何,应该被视为几代市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吧?自家的精神财富,不思忖着好好呵护,却揪住她的点滴“失误”奔走相告,这难道是有文化的表现?

其实,这次“出事”的,并非《新民晚报》本身,而是由《上海家庭报》改版的《新民晚报》(社区版)。我因为十几年前为其副刊撰过稿,至今还翻翻这份报纸,只觉得版面远不如过去经看了,但老编辑们对上海文化的传承之心依然在,摘登李文即是一例。

唉,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变得大气一点呢?像李大伟最近接受采访时所说的“开玩笑的胸襟应该有”呢?

要说近30年来,我们也不是没被全国人民开过玩笑,电视剧里小家子气的“沪生”、春晚小品里不会卷舌音的小男人,诸如此类。很多上海人看了,一笑了之——侬嘲侬格,我活我格,看啥人活嘞精彩。要大气,勿要火气。这就对了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