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级高工阮世锐
阮世锐,平阳县昆阳镇大街(现解放路)人,生于1937年。因属世字辈,祖父阮紫枫为之取名世锐,寓永世精锐,代代相传之意。祖上世代经商,祖父文武兼备,谙通中医,酷爱武艺,清末光绪年间,曾赴温州参加武举府考,不第。故专做茶叶生意,勤劳奋勉,因以起家。后在昆阳大街开设一爿银楼,店号“阮力华”,众称“九华银楼”,因诚信经营,声誉鹊起,遐迩闻名。不久,又在鳌江增开分店,事业蒸蒸日上。未几,祖父自念桑榆垂暮,力难从心,遂将两爿银楼分别交给父亲阮卓庭、叔父阮鹤生管理。祖父为人倜傥豁达,睦邻融和,晚年悬壶济世,乐善好施,泽被闾里,备受乡亲赞颂。
父亲接管昆阳银楼后,因不善经营,加上生活负担奇重(有十一个子女),家道中落,日趋衰败。四十年代初,又祸不单行,父母相继去世,使得家庭经济雪上加霜,无奈之下,三哥、三妹寄养舅父家,银楼由二哥世锦管理。二哥敏而好学,精明干练,他临危受命,不孚众望,勤勤恳恳,竭诚尽心,终使银楼渐有起色。解放后,政府禁止金银自由买卖政策,银楼遂改为“锦华商店”,经营西药及五金电料。1955年公私合营,并入平阳城关五金店。
世锐六岁发业读书,先后在平阳县小、龙湖小学和温师附小就读,1949年8月考入平阳中学初中部,1950年1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即共青团)是平阳县第一批团员。1952年夏毕业,幸有大哥世炯(1938年参加新四军,曾任上海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亲切关怀,谆谆告诫,必须继续升学,由他负担费用,才免失学之苦。旋考入瑞安中学高中部,在班级里任团支部书记。1955年7月毕业,因颖悟诚挚,品学兼优,由学校保送推荐,进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班,准备留学苏联。学了两年,因中苏关系恶化,1957年8月,转入清华大学水利系就读,任班级团支部书记,1962年12月毕业,开始工作。
1963年1月到1971年4月,在水电部上海勘测设计院任技术员、水工专业组长。1965年3月,为支援内地三线的国防建设,西去四川,参加磨房沟水电站设计。工作伊始,既无宿舍,也无径道,穴居野外,披荆斩棘,辗转奔波于崇山峻岭之中,备尝艰辛。因勤奋刻苦,工作出色,调任四川锦屏水电工程指挥部任团委副书记。“文革”开始,因无法开展工作,于1967年6月返回上海勘测设计院规划处任技术员。
1971年4月,上海勘测设计院被撤销,人员下放华东五省水利单位。他被分配到水电部十二水电工程局科研所,任水工专业组组长,主要负责筹建水工水力学实验室,并对水电站进行水工水力学的试验研究。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水电部决定在杭州成立“华东水电勘测设计院”,召回原上海勘测设计院下放华东各省的技术人员,重新安排工作。他被分配到该院任水工水力学实验室主任,负责组建水工实验室,1984年4月,调任技术处处长。从此,就一直担任技术管理工作,1989年任总工办主任,1991年任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1995年5月,任国家电力公司大坝安全监察中心总工室主任。期间,还曾兼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大坝安全监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水利学会副秘书长。他1982年晋升为工程师,1987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97年聘为教授级高工。1997年6月退休,但仍发挥余热,被院方返聘参加“中国水电发电史”的编写工作,历时四年半,于2002年2月,才能过休闲生活,颐神养性,安度有生之年。
世锐1962年走向社会之后,几十年如一日,沧桑砥砺,殚精竭虑,兢兢业业,锲而不舍,把自己奉献给祖国的水电事业。他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富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有时为了完成任务,不惜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进行忘我劳动。如在负责组建水工实验室的三年中,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工作极其繁重复杂。他身体力行,不辞劳苦,体重也减轻了十来斤。
他胸襟坦荡,情操高尚,平时严于律己,无限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怀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学生时期和工作以后,曾多次担任团支部和团委的领导工作,早在1958年,就提出入党申请,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4年,才一偿夙愿,实现了自己的政治归宿,成为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
他一生的工作,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1963—1984年,主要从事水电站的规划设计和水工水力学的试验研究。四川的锦屏、磨房沟,江西的东津,浙江的紧水滩、温岭江厦,福建的沙溪口、水口、湖南镇和阿尔巴尼亚的菲尔泽等水电站,都凝聚着他辛勤劳动、全神倾注的心血。后一阶段1984—1997年,主要从事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他原则性强,观察问题,处理事情,有自己的主见,不人云亦云。
他笃学不倦,自强不息,能紧密结合本职工作,潜心研思、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孜孜以求,笔耕不辍。曾在《华东水电技术》、《大坝与安全》、《国外水电技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3篇,译文20多篇,撰写过(包括与人合作)13份生产(生产、试验)报告,主持编译《大坝安全培训教材》三册,组织编写《中国水电发展史》(华东编)三册。
他半个世纪前就离开桑梓,成为他乡游子,但乡情脉脉,始终无限眷念故里。1996年,他当仁不让,出任“平阳县经济发展促进会杭州联络处”主任,献计献策,为家乡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增瓦,作出积极贡献。现在仍是“平阳县高级人才联谊会杭州分会”和“平阳县经济发展促进会杭州分会”顾问。
他1966年结婚,有一个幸福家庭,夫人包银鸿,瑞安人,195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卓有建树,曾多次获国家和部级科技进步奖,1977和1985年两次评为省劳动模范,1987年荣获“浙江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1998年退休后,原单位诚聘挽留,仍在继续工作。长期来,夫妇二人相濡以沫,老而弥笃。他们有一子一女,由于家教有方,皆健康成长,事业有成。子阮征,女阮野,分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1993年去美国深造,皆获双硕士学位,现都在美国定居、工作。
(原载《平阳文史资料》2006年第二十四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