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个水务工作者的甘苦与自豪

一个水务工作者的甘苦与自豪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说,《踏歌江河》是一部一个水利工作者的治水工作实录。这是当代中国一个县级官员的生存状态。所以《踏歌江河》不仅有一个历史时段水利工作实录的文献资料价值,还有以一个过来人身份如实揭秘、披露一个历史阶段,我国一些职能部门真实生存的意义。这也是《踏歌江河》一书所告诉历史和今天社会的。关于“水”的主题,作者职务工作的状态和思考,并没有妨碍《踏歌江河》内容的丰富以及它给读者带来的文学性的审美愉悦。

序 一个水务工作者的甘苦与自豪

李星

按照“知人论文”的观点,我是无资格为常崇信先生的《踏歌江河》一书写序的,因为至今为止,我不仅没有与他见过面,甚至连一般印在书舌上的作者简介也没有看到。关于他,我所能依据的只是书中的内容所透露的信息:《除夕感怀》一文中所说的1997年10月被任命为岐山县副县长,四年后在正县长位置又干了四年;根据《防汛救灾札记》一文中所说的他以“水利局长”身份参加了在全省农田基本建设现场会的说法和书中大量的关于“水”工作的内容,可以判定他当于2005年直接从岐山调任宝鸡市水利局长一职;按照通常的县级职务是40岁左右的话,那么他现在的年龄在55岁至60岁之间。另外,从《踏歌江河》所具有的严格的汉语言文学修养来看,作者应该是语文成绩不错的大学毕业生等等。如此一来我对作者大致的人生经历也算知道了许多。我还猜想,他是有意请本书责编代他约请别人写序的,之所以避而不现,只是为了让一个“陌生人”,更客观地评价一下他的这本著作。作者,一个长期在县级“主官”(这是一个县委书记朋友的说法)位置上的官员的严谨、务实,还有自信由此也可见一斑。

《踏歌江河》中虽有如书中《随想》《揽奇》二辑中所见的一般游记体的散文内容,但从全书的主要内容来看,它基本上是作者岗位工作(特别是水利工作)的主要经历和部分回忆的记述。但即如第四辑中的札记、日记等,我们也不能将它排除在贾平凹先生的《美文》杂志所倡导的“大散文”之外。只不过它不是文人、骚客、作家、教授们所擅长,并为许多少男、少女们所模仿的那种文人脸、教师腔很浓,甚至浓得令人起腻的散文。即是如“见闻”“揽奇”辑中那些颇类游记的文章,也是多与作者的职务特征联系很紧密的考察和参观内容。如《漂流九曲溪》够休闲了吗?但仍然离不开作者对水、水文化的观察和思索:“溪水两岸,林木茏盛,河堤不是硬堤防,全是植物的根系结土而成的土堤。”由《虢镇铁牛》他想到的是“纵观江河上下之铁牛,大多是人们用作镇水和交通之用的,”的文化心理 ,并结尾于社会 “愿江河安澜。”即使在遥远的呼伦贝尔草原,他关注更多的仍是额尔古纳河和根河湿地,是那里“人与自然的协调”……可以说,翻遍全书,我所能找到的所谓纯散文,也就只有《山野桃花》一篇了。所以说,《踏歌江河》是一部一个水利工作者的治水工作实录。在有些自然条件下,水多了易成洪涝,水少了易成干旱,抗洪抗旱,怎么科学地治水,用水,建立科学发展理念下的人与水的和谐共生,这里面有多少经验,多少教训?因此说“水”——治水、用水,人水和谐共生和思考,是本书的鲜明主题,应该是实事求是的。

在为宝鸡水利工作者所合作的散文集《在水一方》所写的“为水而歌”的跋中,常崇信先生以诗意而深情的笔触,以“齐心协力”“刚柔相济”“谦谦君子”“包容天地”“隐逸灵活”“公平正义”等人格化的词语,概括了水的性格,并以“为水而歌”“颂歌如水”表达了自己对水的热爱和“上善若水”的精神向往,而他围绕自己与水结缘、与水为侣的职业经历所写的《踏歌江河》,正是一个水官员在自己即将走上人生的又一个阶段时,写给同学、朋友及数千万宝鸡人民的一份履职“汇报”,也是作者文字、文学性的经常性的实录。人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在乘飞机出访观光,坐车开会、游览的表面风光下所承担的责任,所奔波的使命,所承受的艰难。这是当代中国一个县级官员的生存状态。《防汛救灾日记》《难过难忘的日子》《抗旱进行时》《防汛救灾日记》等篇中,几乎是逐日记录自己几天、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夜不安寝、昼不安席的工作和生活,真可以用“水深火热”来形容。如此“救灾如救火”的奔波、劳累,下面百姓所受的灾情,上面上级的压力,为自己内心的使命和责任所形成的焦灼,绝非局外人所能想象。我想到了自以为出身贫困的农家、有底层百姓关怀的自己,也仅止于天旱了盼雨,雨涝了盼晴,何曾想过如常崇信这样的人经常性的在“水深火热”下努力和奉献。所以《踏歌江河》不仅有一个历史时段水利工作实录的文献资料价值,还有以一个过来人身份如实揭秘、披露一个历史阶段,我国一些职能部门真实生存的意义。在一个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贫困到富裕、繁荣,由利益关系单一到利益关系多元的社会,由于权力和信息的不对称,人们往往将自己的种种不满和抱怨情绪,宣泄到一些基层官员身上。《踏歌江河》以一个水利官员的身份,将自己的幕后生活公开了,将自己的生存状况揭秘了,他的本意可能只是自抒胸臆,自道劳乏,但它的意义却在于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交流和理解。应该感谢这个日渐走向公开、透明,写作、出版自由的社会,它使大小官员出“自传”不再大逆不道,也使官员揭秘自己工作内幕成为可能。自由、尊严和行政公开、透明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识。这也是《踏歌江河》一书所告诉历史和今天社会的。

关于“水”的主题,作者职务工作的状态和思考,并没有妨碍《踏歌江河》内容的丰富以及它给读者带来的文学性的审美愉悦。首先是它的知识性,《为水而歌》一文 集了那么多的古今圣哲关于水的论述和文化想象,尤其是《管子》关于水的论述,表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家对于水在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并集以科学性人文内涵之远见卓识,让笔者惊叹不已。《除夕感怀》引录了李世民、白居易、高适、司马光等众多人物关于春节的感怀与认识;而作者对世界各国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先进的理念和科学技术创新的记录,也必将让国人大开眼界。其次是随着作者遍及祖国大河上下、大江南北、国内国外的足迹和视野,读者也见识了欧陆、日韩俄及祖国各地的山川地理,名胜古迹,民俗风情。同时,作者对洪涝、干旱灾害情况及对县乡、村镇影响的考察和记载,亦有助于广大读者、特别是城市读者,更具体更真实地认识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中国。

按照列宁的观点,人创造环境,而环境也常常决定人。长期日累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身份,也塑造并决定作者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使常崇信先生在《踏歌江河》写作中对自己的情绪进行了习惯性的压抑和收敛,从中我们看到的几乎是一个只知工作,而没有私人生活和情感世界的作者。其实从那些冷峻、清隽的文字和十分客观的事件描写中,我们还是看到了作者许多情感和思想、性格锋芒或隐或现的显现。如他在市政府关于渭河防洪工程问题会议上的尖锐发言,让同事私下感慨:“你胆子真大,一口气说了那么多反思,还要砍树,炸子堤。”如在汶川地震在宝鸡引起灾难时,他早晨六时上班,第二天凌晨二时才回家的日记中的这么一句:“相隔18个小时,(与家人)好像分别太久”,短短一句闲笔,道出了多少内心的甘苦。前面说过,《山野桃花》有一种热烈纯粹的纯散文之美,但结尾一句:“山中的桃花,把大美奉献给生它养它的大山,却不索取什么回报,不论你看得见还是看不见——事实就是这样。”也让人感到这里不只是对寂寞山桃花命运的同情。另外,作者从竖排发黄的档案文献中,在亲历中的记叙中,“克隆”了1954年渭河洪水肆虐的真实状况,极为赞赏作者以两篇文章对那次灾难的追思和纪念;如果在57年后想起那次破坏力极大的洪水,并立碑纪念的提议者是常崇信先生的话,那么他就更能令我肃然起敬了。是为序。

2011年12月7日草毕于杭州嘉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