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位大学教师的三种人生观

一位大学教师的三种人生观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他持这种人生观,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的。不过,享受型的人生观,我又把它分成两种:一种是游客式的享受型人生观;一种是和尚式的享受型人生观。一旦他离开了教学科研单位而到了机关事业单位,且三十八岁时还未担任正处级职务,他便执行游客式的享受型人生观。目前,他还没有到达他选择人生观的分水岭年龄。

一位大学教师的三种人生观

这是一位普通的大学教师,但又区别于一般的大学教师。他视生命为一个过程,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过得有意义;他视人生为一个舞台,希望在这个舞台上活得很精彩。或许,“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中”(卢梭),作为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师,他只能通过文字表达他的内心世界。下面,就是这位老师向我的人生坦白。

活着是为了什么?对于这句话,许多人有确切的答案。比如,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快乐;人活着就是为了实现自我;人活着就是为了……可是,现在要他来回答,他却有不确切的答案。也就是说,他有几种答案。

关于生存的意义,他没有放弃“服务社会”“全心全意为人民”。一旦他执行这种信念,包拯那种刚直无私、廉洁清正、聪明能干的形象便是他的镜子,彼得大帝那种励精图治、顺应潮流、创新制度的影子便是他的写照,佛祖那种普度众生、与人为善的光辉便是他的星空。这种人生观,我将之称为奉献型的人生观,其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他活着是为了更广大人民更好地活着。不过,他持这种人生观,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的。在目前看来,这些条件至少应该是:三十五岁之前担任正处级职务,四十五岁之前担任正厅级职务,此后,坚持奉献型的人生观。在那个时候,他的工作不是为了个人的升官与发财,而是为了他服务对象的幸福与发展;在那个时候,他的工作不会因为某个人的脸色而见风使舵,只会为其服务对象而鞠躬尽瘁。舞台虽然不大,但可尽情伸展,这是他骨髓里的自由血液。

但是,如果他在三十八岁还未担任正处级职务,他便会放弃奉献型的人生观,转而坚守享受型的人生观。或许人们会说,奉献精神就只能通过“做官”才能实现吗?对于他来说,他坚持这种观点。事实上,对于普通老百姓,只要你是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明智之士,你就知道“有为必有位,有位才有为”的道理,当然你也知道“有为不一定有位”的事实。不过,享受型的人生观,我又把它分成两种:一种是游客式的享受型人生观;一种是和尚式的享受型人生观。前者是指他离开教学科研单位,而到机关事业等单位工作的人生观;后者是指他继续留在教学科研单位的人生观。

一旦他离开了教学科研单位而到了机关事业单位,且三十八岁时还未担任正处级职务,他便执行游客式的享受型人生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他在四十五岁之前担任正厅级职务的机会很渺茫,一辈子要做的,便是做一个普通的公民,做一个快乐的公民。那么,为何称之为“游客式”呢?在他看来,在那样的单位,大家都是乐呵呵地工作着,吃吃、喝喝、玩玩、乐乐。诚然,此话偏颇,甚至错误,或许这只是他根据自己的工作效率与做事风格而作出的评价。他改变不了世界,但他能够适应世界。有人会说他没有责任感。错了,他非常负责。因为在那样的单位,凭他的能力,要完成分内的那点工作,轻而易举。有人会说他这个人很危险,会违法乱纪。错了,他不会贪赃枉法,不会迎合领导,对功名已无所求,简简单单生活的习惯让他视金钱如浮云。有人会说他甘愿堕落。错了,游山玩水式的生活,并不是纸醉金迷的生活,因为他还有精神追求,追求人格的自由,追求思想的释放,追求心灵的成长。

没有太多的积蓄,也没有太多的机会,他这辈子从商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没有转到机关事业单位,那么,他应该还会留在高校或者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在这种世界里,如果三十八岁还不能顺利担任正处级职务,他马上执行和尚式的享受型人生观。那个时候,他心静如水,淡泊明志,享受清闲,自由挥毫,谈笑风生,布道天下,畅快人生。那么,为何称之为和尚式的人生观呢?在他看来,在教学科研单位工作,类同于在寺庙工作,所谓的科研成果,类同于各种经文,只有同行的那几个人啃来啃去。科技创新、重大发明、社会变革,从来都是远离大学的。真正有用的创造发明,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如果真有大学参与,那么这也是大学功能的延伸,向企业方向的延伸。为何仍然以三十八岁顺顺当当担任正处级职务作为人生观选择的标尺呢?因为,他还有一点幻想,幻想着曲线救国。事实上,在一所地方高校,若三十五岁未能顺顺当当地担任正处级职务,他便可考虑和尚式的享受型人生观,并寻求一个更有利于他养生、修道的“寺庙”。

他有多重人生观,并不意味着他有多重性格,活得很累。反而,这正是他能屈能伸、随遇而安的体现。早在弱冠之年,他就悟出世人普遍奉行的人生路线:“三十岁之前为了理想而奋斗,三十岁以后为了生活而奔波。”也就是说,在三十岁之前,年轻人一般充满理想,甚至充满幻想,不会在物质方面斤斤计较,相信将来的世界是属于他的;但在三十岁以后,年龄大了,经受的挫折多了,身上的各种担子越来越重了,那个时候感到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了,发现自己没有一定物质基础的压力是如何大了。说来奇怪,这句话不折不扣地印证了我的人生道路。为了理想,2003年我放弃湖南省教科院的闲适工作,全脱产去厦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那时不满二十七岁;为了生活,2006年10月,我放弃中国教育报刊社的“看好”工作,来到平台低、区域差但待遇尚好的井冈山大学,那时正好三十岁。如今,三十出头的我,仍然为生活而奔波吗?没有,由于暂无物质纷扰,目前我又在为理想而奋斗了,只是更加灵活、理性地选择了目标与方向。看来,我们都一样,既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现实主义基础之上的理想主义者。事实上,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揭示了这个规律——五层次需要理论,为何我们的政府及某些单位视而不见呢?

目前,他还没有到达他选择人生观的分水岭年龄。现在,他只是保持着勤奋努力、笔耕不辍、简单生活、诚恳待人的习惯。他心态平和,不落俗套,不赶潮流,顺乎自然,可以在三种人生观中自由翱翔。

(2008年4月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