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熬出来的大家

熬出来的大家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转干,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件大事。而今的冯萌献虽已年逾古稀,却仍是兴平市政协的特邀界委员。特别是以关中农村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五陵原》出版后,在文坛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兴平赋》一文2009年获得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百县赋”征文大赛二等奖,并被兴平市国画院刻石保存。此次活动,影响很大。1998年4月,他以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中国楹联学会在湖北黄梅召开的第四届会员大会,并被推选为四届理事。

熬出来的大家

——记楹联艺术家冯萌献先生

●王泉海

兴平自古多人杰:西汉云中太守魏尚,东汉名将马援、经学家马融、史学家班昭、文学家傅毅,三国猛将马超、机械发明家马钧,清代农桑学家杨双山,现代著名慈善家张子宜,革命烈士魏野畴、杨法震、史可轩,军界俊秀杨嘉瑞,著名作家峭石,著名楹联艺术家张过等都出生在这块土地上,他们都曾在不同的时代为兴平增光,为桑梓添彩。

冯萌献也是兴平人,他以“能添大海一滴水,愿把生平做苦蚕”的精神,用文学艺术为他所热爱的故土献上了一束束美丽的花。

文人冯萌献

比起先贤来,冯萌献没有光耀千古的事业,严格来讲也算不上名人,但却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

说冯萌献是个文化人,是因为他虽一度务工(1956—1962年曾是陕西省邮电管理局的优秀职工),两番为农(16岁以前为农民,22岁至51岁又作了30年的农民),三顶官帽(兴平文化馆副馆长、兴平文化局副局长、兴平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六进六出文化馆,五十逾一农转非。但他一生苦恋文化事业,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说到冯萌献的农转非,还有一段轶事:1991年秋,陕西省人事厅一位老处长来咸阳检查知识分子政策落实情况,了解到冯萌献的情况后,惊诧之余,不免唏嘘:北京有个挣工分的副总理陈永贵,兴平竟也出了个“背馍”的副局长冯萌献。老处长回省局后,时间不长即给冯萌献调节、特批了一个转干指标,带帽下达至兴平。从此,一直“背馍”的冯副局长被转为“城里人”了,成了正儿八经的国家干部,吃上了商品粮。转干,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件大事。对于当年的冯萌献来说,更是至关重要。但我们忠厚的冯副局长到现在仍然不知那个给他帮忙的老处长姓甚名谁,虽然至今都念念不忘“老处长”。

由学生而农民,由农民而工人,由工人再为农民,由农民而共青团干部、村干部、政府官员;由仅具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到业余作家、诗人、学者、楹联大家,冯萌献一路走来,故事不少,建树颇多。

说冯萌献是个文人,还因为他的头衔太多:中国楹联学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六届名誉理事;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陕西省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陕西省作协、剧协、曲协、民艺家协会会员;三秦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汉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顾问;咸阳市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楹联学会名誉主席、老年书画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兴平市作协、剧协、楹协、民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咸阳市政协第二、第三届委员,咸阳市第四届人大代表;兴平市政协第六届委员、第七至十一届常委。而今的冯萌献虽已年逾古稀,却仍是兴平市政协的特邀界委员。这些头衔(其实称作荣誉会更恰当一些)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冯萌献对兴平、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

说冯萌献是个文人,更是因为他驾驭文字的能力极强,对多种文学形式都颇有研究,他对小说、散文、评论、报告文学、戏剧、电视剧、诗、词、歌、赋、曲、联等文学艺术形式均有涉猎,且都有上乘之作。他先后共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评论、报告文学百余部(篇),创作诗、词、曲、赋、联五千余首(副),被分别汇编在二百多种书典之中,部分诗、联被相关名胜景区刻制悬挂;合作创作出了十集电视连续剧《魏野畴》;编写大型戏曲剧本13部,上演发表了6部,其中《女皇与公主》被陕西省电视台录制成电视戏曲艺术片公映;出书15部,先后荣获国家、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县)各种表彰奖励一百二十多次。

才子冯萌献

比起先贤来,冯萌献没有显赫的功名,严格来讲也算不上是“著名作家”,但却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才子。

说冯萌献是个才子,是说他因家境贫寒,只上完小学便被迫辍学,从此再未进过学校的大门。然而自幼善问、好学、喜读、爱写的冯萌献,逢书必读,读必用心,作文常受老师表扬。四、五年纪时,即通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三侠五义》等经典书籍,经常不揣冒昧,与历史老师谈古论今。正由于此,儿时的冯萌献在那时即为他日后的文学生涯打开了那扇美丽的窗户。

说冯萌献是个才子,还因为他编辑、主编了兴平政协文史资料2——11辑,约180万字,总编《兴平民间文学志书集成》80余万字,主编《兴平文化》多期;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先后编著和合作编著出版了《可爱的兴平》、《兴平名人故事》、《兴平民间故事》、《许敬章回忆录》、《丰碑颂》、《凯达之魂》、《血肉》、《五味斋诗联》、《陕西名胜与楹联鉴赏》、《茂陵楹联撷萃》、《冯萌献诗词对联选》、《五味斋诗联曲赋选》、《五味斋集稿》等书籍。特别是以关中农村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五陵原》出版后,在文坛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著名作家张骅先生认为:《五陵原》是陕西文学界继柳青《创业史》、陈忠实《白鹿原》之后又一部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小说力作;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星先生如是说:“《五陵原》是一部很厚重、很严肃、内容很庄重的优秀长篇小说……”

以描绘推介兴平为主题的骈文《兴平赋》发表后,在陕西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开创了现代人写县赋的先河。《兴平赋》一文2009年获得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百县赋”征文大赛二等奖,并被兴平市国画院刻石保存。他创作的《大雁塔赋》在西安市文联举办的“新长安赋”海内外征文活动中,被评为二等奖,并先后在中央电视台迎港归“芸香杯”、北京“金三元”杯、长安翠华山、99国庆礼赞“沱牌杯”、柳州庆祝澳门回归、黄梅“反腐倡廉”、南阳府衙、西安“利君杯”等多次全国征联大赛中获奖。

说冯萌献是个才子,更因为他参与发起成立了兴平楹联学会、陕西楹联学会等多个楹联组织。冯萌献和张过、杨宏德、张维社、翟党社、吴中朝等人协助茂陵博物馆、唐杨贵妃墓文管所制作楹联30余副,弥补了这两个名胜景区没有联牌的缺憾。并和同道们一起,先后举办了“汉武茂陵杯”、“桂花杯”、“游侠徐霞客杯”、“兴平荷花节”等多次征联大赛,影响深远,成就斐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任兴平楹协第三届主席期间和张过、杨宏德、张维社等同道协助兴平市阜寨镇(原阜寨乡)举办了“阜寨楹联一条街”活动,使得阜寨镇的街道家家门前挂楹联,户户门头悬匾额。此次活动,影响很大。1998年4月,他以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中国楹联学会在湖北黄梅召开的第四届会员大会,并被推选为四届理事。1999年3月,他邀请时任中楹会顾问张过、副会长谷向阳、名誉理事杨宏德、海南省楹联学会会长李求真、副会长李敬忠及兴平楹联艺术家、书法家魏建国、严明星、张维社、孟觉、吴中朝等人,将此前有他们分别撰书的业已刻制成牌匾对联作品在他的新居率先举行了全国第一个楹联之家的挂牌仪式,反响强烈,影响深远,为弘扬楹联艺术、提升家庭文化品位、建设精神文明做出了贡献。《工人文化》、《楹联艺术家》、《楹联界》等多家报刊均作了报道。上述许多活动大都是在他任兴平楹协第三届主席期间所开展的,由于成绩突出,兴平楹联艺术家协会被中国楹联学会评为全国楹联“十军”之一;与此同时,兴平楹协名誉主席张过先生也被评为全国楹坛“十老”之一。他和张过先生一同赴京领奖,为兴平争得了荣誉,提高了兴平在全国的知名度。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谷向阳先生说:是你们用楹联艺术将兴平推向了全国。由于以他为班长的兴平楹协成就斐然,个人的联作艺术成就甚高,他又先后荣获中国楹联学会先进工作者、中国楹联学会优秀作品奖。

冯萌献在任陕西省楹联学会副会长、《中国楹联集成.陕西卷》编纂主任期间,参与了数十次全国征联大赛,并亲自审定了《中国楹联集成.陕西卷》中的《长武分卷》、《洛南分卷》、《岐山分卷》、《麟游分卷》、《三原分卷》等县卷,并先后由陕西三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为陕西楹联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贡献。

冯萌献精通诗律、联律,对平仄、对仗、词性的研究十分到位,在诗词、对联的创作上挥洒自如,信手拈来,陆续创作出了数千副脍炙人口的妙对佳联,为中华楹联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楹联学会原会长马萧萧老先生曾撰书了一副嵌名联对冯萌献予以称赞:“万物争萌春烂漫,一心奉献意从容”。马老先生在写给内蒙古楹联艺术家张士儒先生的一封信中如此评价冯萌献:“……我想,有冯萌献先生做终审也就很好了。他是专家,可以放心。”

苦人冯萌献

当代楹联艺术大师张过老先生生前曾写过一副有名的对联:“好事多为难事;名人都是苦人”。先生早已作古,我无法知道老先生因何人或因何事发此感慨,但如用此联来形容冯萌献,却也恰如其分。

说冯萌献是个苦人,是说他出身农家,因姊妹众多而家境贫寒,从小吃了很多苦。

说冯萌献是个苦人,因为他由学生而工人,由工人而农民,由农民而干部,由干部而学者,一生坎坷,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尝——书斋取名五味,即是明证。

说冯萌献是个苦人,更因为他在自学的路上辛勤耕耘,锲而不舍,顽强拼搏,古人为读书而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他虽未曾重演,但三更灯火五更鸡却是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在一些人看来,在当今社会环境下还如此下苦、吃苦,似有不值,而他却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正像他为自己书房——五味斋门前所撰的一副对联:“五味人生勤里乐,千秋事业苦中甜”。

通过凤凰涅槃般的苦熬,冯萌献硬是把一个只上过6年小学的“土包子”“熬”成了艺术大家,楹联大师,因而被文友们戏称为“兴平第一熬”。

自古人生各有求,谁教岁月付空流。

余贪书画乐添兴,笔蘸朱黄苦写秋。

寂寞全当僧撞罄,耕耘任作杖鞭牛。

今生选定诗文路,岂怕霜花落满头。

这首《自勉》诗,是冯萌献写给自己的,是他心声的体现。这首诗艺术地道出了冯萌献的人格与精神,理想和志趣,当然,还有信念与决心。

著名作家峭石先生如此评价冯萌献:“如果说萌献君是一个才子,那么,这个才子是许多年从生活的磨难中挣扎出来的才子,是许多年孜孜不倦耗尽心血苦练出来的才子。”

且不说冯萌献年轻时为他的业余剧团呕心沥血的激烈情怀,也不讲冯萌献为他所钟爱的文学事业六进六出文化馆的悲喜故事;不说他“背馍局长”(身为官员还得吃农业粮)的种种艰难,也不说他年过五旬仍与毛头小伙在同一考场为“转正”而答卷的无奈与悲壮,只看他年近半百时,仍以学弟身份师从张过先生驰骋联坛的精神,对他这个“苦人”便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了。

1984年10月,在著名楹联艺术家张过先生(中国楹联学会发起人之一)的推动下,全国第二家楹联组织兴平楹联学会成立,冯萌献以他在兴平文坛上的声望和对楹联事业的执著追求以及在学会筹办期间所做的努力被推选为学会常务理事。

此时的冯萌献,以小说、编剧在兴平、陕西乃至全国的文坛上早已声名鹊起,但对诗词歌赋和楹联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参与创立兴平楹联学会后,爱学习、能吃苦的冯萌献便一头扎进了诗词歌赋联的海洋:追根寻源,读书曾破万卷;皓首穷经,下笔日趋传神。他常常为了一个典故而挑灯夜战,有时甚至为一副联中的某一个词而废寝忘食。如此几年下来,冯萌献竟由一个诗词歌赋联的爱好者蜕变成为诗坛俊秀,楹联大家。止2011年,他先后作诗填词1000余首,创作散曲多首,辞赋多篇。2000年写就的《兴平赋》,开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写县赋的先河。《兴平赋》被兴平市国画院刻石后,其拓片被兴平市有关部门制成了礼盒,馈赠嘉宾,流传至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许多省、市。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为冯萌献题赠联墨一副:“三秦飞俊彩,二马啸芳林”。

冯萌献投身楹联事业后,先后创作楹联5000多副,分别被汇编在二百多种书典之中,广为传播。其中数十副联作还分别被茂陵博物馆、长安翠华山、大雁塔玄奘纪念馆、唐杨贵妃墓、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四川都江堰、河南南阳府衙等有关名胜景区勒石、刻牌,供游人欣赏。

就在最近,为了构建平安兴平,兴平市政法委委托冯萌献编写的《家训》由陕西省司法厅监制,兴平市委、市政府印刷20万份大幅彩页发送到全市千家万户,另有二万字的释文,在《兴平政法》上连载,得到社会广泛好评,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曾读过一本书,叫《外国诗歌精品》。她在里面收录有一百多位外国著名诗人的作品,读来不禁令人拍案叫绝,更令人掩卷深思。在欣赏这些名篇佳作的同时,我留意到了写作这些伟大诗篇的诗人们的命运。他们都无愧于著名二字。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曾遭受过这样或那样的苦难——

他们或被迫害,或被流亡,或孤独终身,前苏联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竟三次入狱,两次被送入精神病院,甚至被当局驱逐出境,然而他却于198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我以前听说过“愤怒出诗人”这句话,看来还得再加两句话:苦难出诗人,苦难出大家。这苦难来自磨砺,来自心灵,来自俗世。当苦难和文字结合在一起,就有可能诞生伟大的作品。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我觉得还不完整,不妨再加两句:“诗人不幸诗歌幸”、“作家不幸作品幸”。冯萌献的经历似乎又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样的道理。

“似箭光阴过瞬间,青春岁月有几年。能添大海一滴水,愿把生平做苦蚕”。这首自勉诗是冯萌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真实写照。晚年的冯萌献也与常人无异,也被病痛折磨,但他依旧神闲气静,依旧笑对坎坷,依然挚爱于他的文学事业,依然在勤奋地笔耕不辍。

梁澄清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中国社会走到今天,经济发展前所未有,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是登峰造极,文化生态同样如此……中国当下,虽为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较好的环境,但是不可否认,也是文坛混混、文化垃圾春风得意的市场。萌献兄并非文坛上跟时风、走捷径、迎奉拍马的人,更不是拉大旗作虎皮、装腔作势的人。他是一个本分人、老实人,是有学问、有良知、有责任的人,是一个愿意为别人分担困苦时常忘记自己的好心人、下苦人;集一生之辛劳,用各种文字形式,把一颗心奉献给家乡和社会,所做一切完全寄托着一种善良美好的文化理想,是一位能让人在心里钦佩并感叹的文化人”。

兴平市常务副市长刘爱平在谈到冯萌献时曾动情地说:“我敬仰冯萌献是一种由然,完全萌生在内心的田地。他敦厚温雅,诚实质朴。有才,但从不傲气,总是那么随和,那么平易近人……”

多余的话:

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自然是英雄辈出,人才辈出。但毋庸讳言,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拉大旗作虎皮、作威作福、饱食终日、大腹便便、心口不一、无病呻吟的宵小之徒,他们能不能被称为诗人、作家或者艺术家,人们自有公论,但冯君萌献在我看来(其实还有很多善良的人们也这样看)确实是一位能让人在心里钦佩并感叹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能有机会为真正的文化人说几句心里的话,我窃以为是我的荣幸。

辰年仲秋

(原载《楹联艺术家》2012年六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