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过对联选》序

《张过对联选》序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他仍“天趣忙中得;心花静里开”,在年届古稀之际,出版了这部《张过对联选》一书。这批联作是张过先生在他的五千余副作品中挑选的。张过先生说,这是对他从事楹联艺术五十年的里程作个小结。张过先生曾撰联说:“好事多为难事;名人都是苦人。”张过先生经过多次协调,和刘振威先生介绍他加入了中国楹联学会,实现了醒醉先生的一桩心愿。

《张过对联选》序

楹联是中华民族汉文化所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从古到今,经过无数志士仁人、学者名流们的不懈努力,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不仅具有高品位的艺术性,而且有广泛的群众性、实用性和深刻的教育性,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类,源远流长,久盛不衰。若得到书法艺术的配合,更是锦上添花,珠联璧合。

著名楹联艺术家、诗人张过先生,在繁荣楹联艺术、推动楹联事业的发展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连续荣获楹联艺术家、楹联大师的美誉。1990年11月,在庆祝中国楹联学会成立十周年大会上,又荣膺全国联坛“十老”之一的光荣称号。他亲手创建并任名誉主席的兴平市楹联艺术家协会,也获得全国联坛十军的殊誉。1995年,张过先生又先后被中共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评为老干部先进个人,被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陕西省优秀民间文学家及咸阳市十佳老干部标兵。现在,他仍“天趣忙中得;心花静里开”,在年届古稀之际,出版了这部《张过对联选》一书。该书共分七大类,一千五百余副对联。这批联作是张过先生在他的五千余副作品中挑选的。张过先生说,这是对他从事楹联艺术五十年的里程作个小结。

人总是要有一点奉献精神的,这种奉献精神离不开执着的追求和顽强的拼搏。凡是为人类进步事业努力拼搏,做出贡献的人,人们都不会忘记他,历史更不会忘记他。特别是从事精神产品事业的人们,用自己的思想情操和艺术才华,描绘着丰富多彩的人生,无疑将会功随史传,千秋留芳。张过先生的一生,就是拼搏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于1928年出生在陕西兴平市南韩村一个农民家庭。虽天资聪睿,自幼好学,但由于家庭贫穷,小学毕业便辍学务农。后考入当时有生活补贴的县办国民教育师资训练班,毕业后即行执教。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被组织派往解放区学习。在此期间,他冒着生命危险,为党的事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解放后,张过先生长期从事党的宣传、教育、文化和统一战线工作,认真负责,竭力尽职。而且,他从担任小学教师时开始,就热爱文艺创作,创作过不少诗、词、剧本及散文随笔,特别酷爱的,却是楹联艺术。

有人说,创作是愚人的事业,的确是句至理名言。没有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没有耐得烦扰与寂寞的清苦,就创作不出好的作品。张过先生曾撰联说:“好事多为难事;名人都是苦人。”数十年来,他惜时如金,刻苦学习,辛勤耕耘,持之以恒。他不会下棋、玩麻将、打纸牌,不让一时一刻的光阴白白流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百花竞艳的文艺春天,更加调动了他的创作激情和艺术才华,每天工作之余,便“忙里偷闲读典籍;苦中得乐写诗联”,长期在他心田孕育的楹联艺术之花,得到了春风时雨的催化,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他以一个艺术家独有的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灵感,把现实生活升华到艺术的高度,从而为社会留下了极其宝贵而又十分圣洁的精神财富。仅从1980年至1990年的十年间,就先后出版了《中华名胜楹联集》、《古今实用对联大全》《古今对联故事集》《世界名人录》等楹联专著14部,发表文章六百余篇,共计五百余万言。他的姓名和成就被载入《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等十多部书典之中。离休以后,更加专心联艺,以他独有的天赋加勤奋,谱写着人生的辉煌。他在离休后的第一个春节,写了一副“已无冗事须奔命;趁有余晖好著文”的自撰联贴在门上,充分说明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他身上装个小本子,名曰“随身带”,不论白天、黑夜,在家、出外,都在构思,得句便记,即使在自行车上,作出一联或半联,便停车记录,以后再修改或补句。这些“随身带”至今已有数十本。他身染糖尿病近二十年,眼睛高度近视,多次病倒住院,躺在病床上也不忘撰联。他一生清贫,却不为金钱折腰,反而生活得非常充实。他说,精神上的富有比物质富有更富有。

张过先生不但具有严肃的艺术态度和坚韧不拔的创作毅力,而且又为发展我国楹联事业和培养楹联新人,竭尽了全力。他是中国楹联学会创始人之一。1984年11月,中楹会在北京成立时,他被推选为学会理事。回陕后又广结联友,四处奔波,经过整整四年的努力,先后创建了我国县级第一个楹联学会——兴平县楹联学会。后来又组建了陕西省咸阳市楹联学会,任陕西省楹联学会会长、兴平县楹联学会会长,咸阳市楹联学会副会长。1988年11月,在中国楹联学会二代会上,他被推选为常务理事。1993年4月三代会上当选为副会长,分管我国西北地区楹联艺术活动和组织发展工作。又经几年的努力,全西北地区共成立了省、市、县、厂各级楹联组织二十多个,会员两千余人,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艺术实力的联坛大军。经他培养和推荐成为中国楹联学会的会员近二百名,仅兴平地区就有九名。一九九六年春,他得知广州的醒醉先生荣获国务院“长联巨联之最”的殊誉后,却未能加入中国楹联学会,请张老予以帮助。张过先生经过多次协调,和刘振威先生介绍他加入了中国楹联学会,实现了醒醉先生的一桩心愿。他的诗朋联友不仅遍及全国,而且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和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新加坡等国,都有他的文朋挚友,为中外文化交流和促进楹联艺术的繁荣,做出了贡献,曾荣获国际文化交流荣誉金奖。他待人接物的宗旨是:“因志同,人有三分意;为道合,我酬几倍情。”

组织各种形式的楹联艺术活动,是各级楹联组织的生命。多年来,张过先生亲自倡导和组织了十多次大型活动,特别是1995年2月,他和兴平市楹联艺术家协会第三届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一道,成功地创建了兴平市阜寨乡“全国首家乡镇楹联一条街”,1996年举办的《桂花杯》全国征联、《汉武茂陵》海内外征联等活动,为文企联姻架起了一座桥梁,弘扬了祖国楹联艺术,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先后担任过全国各地数十家征联评委、评委会主任、名誉主任。在全国联苑,张过先生是春兰,是秋菊,是夏荷,也是冬梅,他培育的楹联之花,清香四溢,芳及中外。

张过先生为他的书斋命名“欣苦室”,即“寻苦吃”的谐音。顾名思义,不难看出他在追求楹联艺术中的甘苦。离休之后,原本应该享享清福,他却自寻苦吃,也许这就是张过先生的难能可贵之处。仔细想来,人生在世,苦中求乐,也是常理。古人说的苦尽甘来,自是经验的总结。无苦岂能有甘,有甘必先吃苦。张过先生也是常人,但却创造了辉煌,岂非苦尽甘来么?

本文重在介绍作者的经历和精神,其中诸多赘语,均为笔者与张过先生多年交往中的一点感受,意在读者诸君能对张过先生有一个更深的了解,为历史留下张过先生一点有关资料。至于这部联书中的艺术魅力、涉及范围、思想境界及感情色彩,读者自会在阅读之中细心品味了。

(此文和杨宏德先生合作,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