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另辟蹊径拓富路

另辟蹊径拓富路

时间:2023-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县共成立了15个劳保所,设立了124名信息员。多年来,县上一直为劳务输出产业建设保驾护航,全县机关各部门派出法律业务娴熟和具有较强维权工作经验的同志188人次,赴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和广东等省市,对拖欠工人劳动报酬、工伤事故赔偿等实施法律援助,为外出务工农民索回劳务工资、工伤赔偿金共计2000多万元。

另辟蹊径拓富路——白河县发展劳务输出壮大县域经济纪实

在倾力发展黄姜、烤烟、蚕桑、畜牧和林果五大农村主导产业,及矿产、加工、建材、化工四大城市工业支柱的同时,白河县还把劳务输出作为富民强县的一项长效产业来抓,劳务经济在全县整个农村经济的总量中占58%以上。2007年,该县被推荐为全省第二批唯一的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

多年来,白河县一直坚持把实现劳务输出产业化纳入全县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从2003年开始,将劳务输出纳入乡镇年度考核,并进行奖惩。由县人事劳动局牵头,在各乡镇成立了相应劳务输出的机构,确立一名乡镇领导负责,各村亦成立了机构,村文书兼劳务输出工作信息员,签订劳务输出工作目标责任书,采取干部包乡镇,乡抓村,村上逐人统计的办法,对全县劳动资源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上卡,进行分类和集中汇总,依托县培训机构和职教中心,根据劳动力的不同情况和企业用工需要,有针对性地培训,使其能出得去,站得稳,适应市场需求。全县共成立了15个劳保所,设立了124名信息员。到现在为止,已形成了以县公共职介中心为主体,以15个乡镇劳保所为依托,以县职教中心、初中和民办学校为阵地,以广东、山西、山东等几个驻外办事机构为补充的就业服务体系。县劳动部门积极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从改变农民传统的就业观入手,采用板报、墙报、广播等形式广泛发动,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外出就业理念,用外出务工致富的典型事例现身说教。县委、县政府连续三年在春节期间,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座谈会的同时,还通过举办大型人才招聘会,将外地企业请进来,为群众提供就业信息,牵线搭桥引导农民就业,2006年7月3日,白河县举办大型农民工专场招聘会,4000余名农民参加招聘,当日签约1610人,当日输送外出务工425人。县劳动部门把外出务工人员在务工地工作、学习、生活的情况制成光碟进行播放,并定期召集务工人员家属召开座谈会,用典型事例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强化农民离土创业的意识。茅坪镇利用外出民工返乡时机,组织干部牺牲节假日,组织召开座谈会,让尝到甜头的外出务工人员讲述打工收入和生活情况,交流经验和体会。多年来,县科技、扶贫、工会、农业等部门,先后开展计算机、汽车驾驶维修、缝纫、建筑、餐饮服务等专业技能培训达300多期,培训各类人员达1.8万人次。对培训合格人员,及时发证、发卡,实行带证输出、持证上岗,逐步实现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为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山区学生的培训费用,茅坪、西营、中厂、宋家等乡镇,对每位参加市、县两级技能培训的学生给予50至400元的补贴。茅坪镇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针对贫困家庭的务工者参加县培训班学习,镇上出资补助400元,入学前补助200元,入学时补助50元,对特困生务工者每年给予1000元的学业贷款,等结业后再还清贷款,增强了务工者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外出挣大钱,回来建家园,生活达小康,快活似神仙”,已成为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的一句共同的口头禅。资料显示,近几年来,全县每年都有近6万人外出务工,技术工人逐年增加, 2006年已达1.8万人,年均劳务收入在3亿元左右。

家住西营镇的黄守国,在山东省创建了以黄金矿资源开发为主的多种经济实体,拥有资产数百万元,他致富不忘乡亲,每年都要吸纳近2000名白河籍老乡在自己的金矿就业,每年可带回资金达3000万元。2003年,他得知家乡西营镇搞生态旅游开发,当下捐款2万元建设蔓营寨旅游风景点。2004年,他向曾就读的白河三中放贷100万元,帮助母校修建学生公寓。

麻虎乡太和村8组的村民阮班宝,出去打工十几年,如今在深圳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司。2001年以来,他给太和村捐款7万元人民币,建起了太和村小学。2003年3月,他又拿出2万元,修通了本村所有的通组公路。2003年8月,他回村来看他捐资修建的学校和通组公路时,发现村里的用电很不安全,需要改造,又当即表示愿捐2万元拉电。几年来,阮班宝共为家乡投资达10万元,在家乡被传为佳话。县城郊建筑安装公司项目经理刘和兴,为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他先后向政府捐资3万余元,垫付50万元开发仓南小区,既解决当地青年就业问题,也加快了家乡经济建设和城镇开发步伐。

今天,白河在劳务输出上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现在,全县已把输出目标幅射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河北、河南、山西、北京、天津和江苏等省市,且建立了稳固的劳务基地。全县规范性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和区域性劳务中介网络。已先后在山西太原、广东东莞、江苏溧阳设立了几个办事处,与省内外200多家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固的用工关系。多年来,县上一直为劳务输出产业建设保驾护航,全县机关各部门派出法律业务娴熟和具有较强维权工作经验的同志188人次,赴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和广东等省市,对拖欠工人劳动报酬、工伤事故赔偿等实施法律援助,为外出务工农民索回劳务工资、工伤赔偿金共计2000多万元。

(原载2007年2月6日《安康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