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欧洲的教堂

欧洲的教堂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欧洲行走,最深切的感受,是那里的教堂很多,很抢眼。教堂对于欧洲人来说,是很亲切的地方。甚至连有些国家大事,比如国王加冕,也是在教堂举行的。科隆教堂是我零距离接触的第一座特大型的教堂。科隆教堂呈双塔结构。科隆教堂修建过程为六百年。巴黎圣母院,没来法国时已从雨果的小说中有所了解,且通过欧洲的电影耳熟能详了。客观地说,它在欧洲的教堂中只能算是二流的,不论建筑规模还是艺术特色。

欧洲的教堂

在欧洲行走,最深切的感受,是那里的教堂很多,很抢眼。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教堂都抢占着制高点。远远望去,那哥特式的尖顶,直耸云天。基督教徒认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更好地与上帝对话,倾听上帝的声音,向上帝诉说自己的心声。上帝住在天上,而人又上不了天,上去了也不知上帝具体住在什么地方,只好将教堂盖得高一些,盖得尖一些,尽量创造与上帝沟通的良好条件吧。

教堂对于欧洲人来说,是很亲切的地方。因为一个人的洗礼、婚礼、葬礼,从出生到“人生大事”的操办,到情愿或不情愿地离开这个世界,都与教堂脱不了干系。甚至连有些国家大事,比如国王加冕,也是在教堂举行的。我们到德国法兰克福时,圣彼得教堂(或称凯撒教堂)正在维修,虽然这个教堂不似科隆教堂宏伟精美,没有哥本哈根西班牙式教堂的金碧辉煌,没有巴黎圣母院闻名,但它却是凯撒大帝登基加冕的地方。

科隆教堂是我零距离接触的第一座特大型的教堂。我们到达科隆这座古老的城市时,太阳西垂,夜幕即将降临。黄昏把金色的阳光余辉撒在教堂上。教堂高数百米,全身满布岁月的沧桑和战争的硝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在教堂身上还能寻觅得到。虽然上帝是酷爱和平主张和平劝导人们和平的,但没有战争没有战火硝烟,可能也不会有持久的真正的和平。

科隆教堂呈双塔结构。站在教堂门口,有一种敬畏感,多少也有种神圣感。进入教堂,给人以空旷的感觉,人不由不拔起脖子向上看,看上帝,看天堂。任何人走进这样的教堂,置身《圣经》所营造的建筑、音乐、哲学氛围之中,内心不由不宁静,不由不向善,不由不豁达。

科隆教堂修建过程为六百年。六百年,少说也是三十代人的历史。这六百年间,不知发生了多少人事更迭,战争和平,但科隆人却顽强地坚持修下来了。他们在一分一分募捐,一砖一瓦修建。科隆人就是要创造奇迹,就是要给上帝一份厚礼,也给世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这种韧劲,令我分不清是源于基督教的教义,源于宗教伦理,还是源于日耳曼民族的血性。从科隆大教堂六百年的建造史上,我们有许多的迷惑,也有许多的感悟。历史上,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必定是有韧劲有血性的民族。中华民族历史上也有许多令世人称奇的创造,比如万里长城。但这种精神近来有被人识为蠢举的倾向,说明我们的血性有淡化的趋势,这应该说是危险的。我想,与世界其他民族比照一下,我们才能更为客观,更为清醒。

巴黎圣母院,没来法国时已从雨果的小说中有所了解,且通过欧洲的电影耳熟能详了。在巴黎,我们乘船在塞纳河上绕两座小岛一圈后,来到了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规模不是很大,与电影中展现的,与留在我脑际的,与我想象的都大不一样。客观地说,它在欧洲的教堂中只能算是二流的,不论建筑规模还是艺术特色。它的享有盛誉,完全得益于大文豪雨果的一支笔。先有鲜活美艳的吉普赛女郎艾斯美拉达,有丑陋善良的敲钟人,才有巴黎圣母院的殊荣。巴黎圣母院没有向我们敞开大门,我想进去感受一下,未能如愿。我和好友B先生绕院一周,拔酸了脖子,也没找到那个钟楼,这让我内心升起淡淡的惆怅。我想到巴黎圣母院来,大概是来错了,多少破坏了我脑际已经构建的美好概念。世界上的事大多如此,距离产生美,看景不如听景。

在希腊的爱琴娜岛,游船靠岸后导游给了我们近两个小时的游览时间。我们沿海岸线溜了一圈,便有些无味的感觉。当我们返回码头时,不经意间看到了一座教堂,一座东正教的小小的教堂。教堂虽小,但很精巧。真的就如女作家素素说的,对于教徒来说,它是第二个家,那么亲切随意。我们坐在教堂门前的石凳上,也感觉轻松亲切惬意。在一种宗教氛围的包裹下,心灵之门似乎为之打开。人生苦短,不论百年之后是否进得了天堂,进什么样的天堂,但世俗的几十年应活得越轻松越好。世俗世界安详幸福的人,离上帝最近。

2004.1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