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六载转三地

小学六载转三地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月,父亲将我和五哥送往离家20多里的青山乡南梁初小上学。该校共有20多名学生,只有一位老师名叫司马忠信。就读一年,收效甚微。1954年春,离家7里多的井沟村成立了民办初小,我和五哥及本村另外几个孩子一同转往那里上学。以后村子建起了新教室,学生才增加到20多人。当年二姐侯清兰从青山乡雷记沟小学毕业也进入该校和我同班。升入五年级后,她的成绩仍在班内名列前茅,我为同她争夺班内学习成绩“第一”而经常暗暗加劲。

二、小学六载转三地

我的家乡石山沟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全村20多户人家100多口人,只有我堂兄二哥张万祥上过两年私塾算是文化人,再没有识字的。每到春节贴对联,有的家写不上对联,便用碗底蘸墨水印在红纸上,贴的是无字圆圈圈。对联如何贴,写对联的二哥要一一嘱咐。有的忘记了,把本应贴在家里的“身卧福地”贴在牲畜圈里,把应贴在牲畜槽头上的“槽头兴旺”贴在家中的卧室里,闹出不少笑话。村里人饱尝了没文化的苦头,因此上学读书学文化,是父母的期望,也是我从小到大的追求和梦想。

南梁初小没收效

1953年春,在外工作的六叔张元(父亲的胞弟,时任张掖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回家探亲,看到我和堂兄五哥张万禄(张元之子,长我4岁,我在张家堂弟兄中排行老六)都已到了上学年龄仍在家玩耍,便督促尽快上学。4月,父亲将我和五哥送往离家20多里的青山乡南梁初小上学。该校共有20多名学生,只有一位老师名叫司马忠信。我当时不到8岁,是同学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尽管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关照,但远不及在家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新的环境我一时难以适应,整日想家,无心学习,经常涕哭。就读一年,收效甚微。

井沟初小有进步

1954年春,离家7里多的井沟村成立了民办初小,我和五哥及本村另外几个孩子一同转往那里上学。井沟村民办初小是初设,条件十分简陋。一开始借用表兄韩广的两间房子做教室,学生只有七八个人,我们吃住都在他家。以后村子建起了新教室,学生才增加到20多人。老师名叫张智辅,山西省离石县人,初中毕业后因日本侵占山西而逃到定边县。他文化基础好,治学严谨,教书认真,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既耐心又严格。在井沟初小的三年里,我学习进步很大,这为以后继续求学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张智辅老师可以说是我一生众多老师中对我影响较大的一位。

高小姐弟争第一

1957年秋,我升入侯记河完全小学。该校是新成立的一所公办高级小学,尽管设施简陋,但从当时的师资和教学条件来讲,要比井沟村民办初小好多了,确实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当年二姐侯清兰从青山乡雷记沟小学毕业也进入该校和我同班。二姐因家庭贫困,直到15岁才上学,但她聪明好学,勤奋刻苦,一入学便插入二年级班,因学习成绩好,一学期后又跳入四年级班,四年的初小学业她只用了一年半。升入五年级后,她的成绩仍在班内名列前茅,我为同她争夺班内学习成绩“第一”而经常暗暗加劲。1959年,二姐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盐池简师,我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升入大水坑初中。

老师挨整留阴影

在侯记河完小就读的两年中,正是全国开展“反右派”斗争,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三面红旗的时期,频繁的政治运动和宣传活动,使我对社会开始有所了解。印象比较深的是我班语文老师曹志义,他20多岁,多才多艺,书法、美术,吹、拉、弹、唱样样出众。因我学习成绩好,他对我比较看重,经常送我一些课外读物和小工艺品,还教我唱秦腔吕蒙正赶灾中的“暴雨单打无巢鸟,狂风偏吹瘦马毛。读书人儿难温饱,秃头和尚为富豪”一段,并在公社召开的社员大会上演唱。不知何故,1958年元旦刚过的一天,曹被五花大绑,押送盐池县城(此人以后再无音讯),这使我和同学们都感到十分震惊。事后,学校校长顾恩找我谈话说:“你中曹志义的毒比较深,必须从思想上划清界限。他教你唱的秦腔吕蒙正赶灾那一段,是借古喻今,含沙射影,是他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不满的表现。”顾的一席话,让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有点茫然、纳闷,也开始意识到社会上的许多人和事是复杂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