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播绿一方土

播绿一方土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有德提出了改革方案:精简后勤和管理人员,充实生产一线,场部机关由原来的28人减到16人;取消一线职工工资级别,实行工效工资;全面分解承包生产任务,人人身上有指标。烈日炎炎下,王有德和职工一道赤着双脚把水泥板一块块背到沙海深处。今年初,他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人大会议期间的一次活动中,他被安排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同桌,这让他备感幸福。7月9日,由银川市组织的王有德事迹首场报告会在宁夏人民会堂举行。

尝尽千般苦 播绿一方土

——一访王有德

七月的白芨滩,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站在一个已被绿化的高大沙丘上放眼四望,记者看到:昔日黄沙滚滚的白芨滩,基本都被花棒、柠条、沙柳等沙生植物所覆盖。林场场长兼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有德就像一个画家展示自己的得意之作那样,向记者一一指点每一片绿洲。他充满自豪地说:“就是这条绿色长城,索住了沙龙,保护了银川平原,保护了黄河!”

都说治沙苦,可在白芨滩,却没听见谁叫苦。因为每一位白芨滩人心里都很清楚:自己的场长比谁都苦,比场里任何一个人吃的苦都多!有人说:王有德当的是“苦”官,他从未图过享受,他留给自己的只有一个字:苦。

甘心去吃苦

白芨滩林场位于毛乌素沙漠西南、宁夏引黄灌区以东、灵武市境内,是1953年成立的生态公益型林场。到1985年,生产已经难以为继。就在这时,王有德调任林场副场长。一进场,他就一头扎下去调查研究。他发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林场职工一年中竟有7个月无事可做。就是在生产繁忙季节,也是“造林育林靠民工,林场工人只带工”,植树成活率低,职工的待遇也低。全场人浮于事,缺少活力。而每年财政拨款只相当于人头经费和生产经费的1/4。不要说组织大规模的生产,就是发工资也成问题。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王有德提出了改革方案:精简后勤和管理人员,充实生产一线,场部机关由原来的28人减到16人;取消一线职工工资级别,实行工效工资;全面分解承包生产任务,人人身上有指标。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生产承包并没有把场领导排除在外,连王有德自己也承包了30亩果园。就是他后来当了书记、场长,管理局成立后又担任书记、局长,他也未为自己减轻指标。他的工资,至今仍有18%要自己到地里劳动去挣,这也注定了他要比别人多吃苦。

与职工同甘苦

“多种经营林为首,经费紧缺靠创收”,这是王有德的经验之谈。18年来,他带领全场职工建果园、修苗圃、办砖厂、上预制板厂、承揽绿化工程,以多种经营的收入弥补生态建设资金的不足,走出了一条“以林为主,以副促林,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兴场之路。

20年前,白芨滩的许多地方都不通公路,各种车辆都很难开进沙区。王有德就带人在沙窝里安营扎寨,在沙坑里吃饭,沙坑里睡觉,边修路边治沙。

那一年,林场在北沙窝开发果园。王有德带领职工在沙滩里搭起帐篷大干,50多天里竟没有回过一次家,尽管工地离家只有3公里。白天,他和大家一起平沙整地、砌护渠道、挖坑栽树,晚上又在煤油灯下布置工作。为了赶在冬季前通上水、栽上树,大家加班加点。烈日炎炎下,王有德和职工一道赤着双脚把水泥板一块块背到沙海深处。沙滩热得快能烫熟鸡蛋,已被水泥泡烂的双脚,踩上去钻心地疼。重重的水泥板把许多人的后背都磨烂了,汗水浸到伤口,令人疼痛难忍。王有德自始至终跟大家在一块干。二三十公斤的水泥板,别人一次背一块,他要背两块。为了林场的事,王有德从春忙到夏,又从秋忙到冬,很少按时回家,十天、半月不回家更是常有的事。就连过年过节,他也难得与家人吃个团圆饭。一天,他从外面忙完,回到家已经是深夜12点钟了。妻子杨学霞忙着去给他做饭,他见茶几上有块饼子,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等妻子把饭菜端上来,他已经斜靠在沙发上睡着了,嘴里还有一块没有咽下去的饼子。杨学霞说:“这些年来,他把沙漠绿化了,却把家里沙化了。他每次回家,都要带回一样东西,那就是沙子,地上、床上、沙发上都有他带回的沙子。给他洗衣服,洗衣机里也常有一层沙子。”

他把自己抠得苦

王有德从没有脱离过劳动,不仅知道劳动的艰辛,而且知道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因此,他花钱格外节省。他的精打细算,是全场闻名的。他为一棵树苗、一斤化肥的价格,都要与人反复协商。他对自己,更是抠得很紧。这么多年来,跑项目,调树苗,销售各类林产品,他都是事必躬亲。但他几乎没有住过旅店,下过饭馆。每次出差都是自带干粮咸菜。白天联系业务,晚上就在自己的车上休息。他带人到陕西的一些地方调树苗,每次都是吃了晚饭上路,赶在天亮到达。验苗装车后,再乘着夜色往回赶。往返路上,他都是与司机轮流开车(他有驾驶执照)。他常说:“这多好,既节省了时间,又省下了住店钱。”到银川开会、办事,他从不在银川住宿,再晚也要返回。他的账算得很精:回去只需花点油钱,比住店合算多了!

2000年,白芨滩林场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王有德带人进京,头一件事就是找便宜的旅馆,最后住到了地下室。晚上,他就趴在昏暗的地下室里修改文件。第二天一早,步行去部委办事。与他同行的人也再一次领教了王有德的“抠”。王有德说,林场的每一分钱上都有职工的汗水,我怎能乱花呢?

王有德对自己“抠”,但对有些事一点也不抠:白芨滩林场在灵武市第一个实现微机管理;有36名技术人员先后被场里送出去进修;技术骨干都有电脑,有三人还是灵武市最早使用笔记本电脑的人;场内谁家有困难,王有德总要前去慰问并掏自己的腰包资助。

为鼓励林场子弟学习成才,白芨滩林场作出决定:对考上高中、中专、大学的学生,分别给予不同标准的奖励。可是,王有德的大儿子已经工作了,二儿子也上大学二年级了,他却从未领过一分钱奖励。会计为此几次催他,他就是不领、也不让家里人领。他说,那个奖励政策主要是对一般职工的,我就算了吧。

苦中酿出了甜

王有德吃了别人没有吃过的苦,也尝到了别人没有尝过的甜。

现在,林场的固定资产已由他上任时的40多万元增加到1655万元。林木总资产达到4200万元,职工年人均收入由几百元增加到1万多元,最高的竟达到3万多元。林场完成的沙漠治理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参与组织实施的科研项目,为我国沙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王有德自己也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成为全场唯一一名林业高级工程师、著名的治沙专家。他本人还获得“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绿色长城建设奖章”等多种荣誉称号。

今年初,他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人大会议期间的一次活动中,他被安排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同桌,这让他备感幸福。

今年6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宁夏视察时,专程到林场看望了他,一见面就说:“你是治沙英雄,我们是来向你学习的。”曾副主席称赞他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典型”。

吃苦不言苦

7月9日,由银川市组织的王有德事迹首场报告会在宁夏人民会堂举行。与会者意外地发现:台上并没有王有德的身影。原来,王有德根本就没有来!报告会怎能少了“主角”?此前,有关部门曾安排王有德来讲。但无论怎样说,他就是不肯讲,也坚持不到场。他对记者说:“我们那些职工正在沙滩里苦干,我怎么好意思坐在台上讲我自己?再说,场里的事这么多,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去做报告?如果到年底,生产没搞好,职工收入下降了,我可承担不起责任!我不想让职工戳脊梁骨!”

有人甘愿跟他吃苦

王有德进场时,全场159名职工竟有1/3要求调走。现在,林场职工增加到400人,不但没有人要走,还有很多人想进而进不来。吴忠,原来在一家效益不错的公司当经理,仅跟王有德有过一次业务合作就了解了他的为人。后来,他甘愿放弃原来的一切到林场工作,现在已经成为王有德的得力助手。现在担任林场办公室主任的魏蒙,原来在灵武市广电局搞新闻工作,本有不错的待遇。有人对他到这里干又苦又累的工作感到不理解。他说,是王场长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我。我在这里干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副场长马国栋说:“跟着他干,吃再多的苦也高兴。”

他的苦好像还没吃够

王有德以扎实苦干的作风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十几年来,先后有很多单位要调他,其中有些职位是他人求之不得的,但王有德始终未动。亲朋好友都劝他:“哪个职位不比你现在的工作升得快,待遇好?你留在这里图个啥?”他充满深情地说:“我舍不得这片洒满汗水的土地,舍不得那些同甘共苦的职工。现在,他们的生活水平还不算高,我怎忍心离开呢?”

有人听说他要调走,就去挽留他。他说:我是不会走的!多为大地留绿阴,少给人生留遗憾,是我今生不懈的追求!年近50的王有德现在一身病,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得多,但他对此无怨无悔。

最近,灵武市又给他们划拨了24万亩沙荒地,供他们治理。一提起此事,他就兴奋得两眼放光。王有德告诉记者,我这辈子是离不开林业、离不开治沙了。

看来,治沙的苦,他还没吃够。因为这苦对他来说不是苦,是甜、是快乐、是幸福。

(原载2003年7月2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宁夏日报》在7月26日头版头条位置转载。被评为“全国第二届关注森林新闻奖”一等奖,第六届“杜邦杯”环境好新闻三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