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山西夏塔群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

贺兰山西夏塔群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夏塔群遗址位于贺兰山拜寺沟沟口一侧的扇形山坡上,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拜寺口双塔仅有百米左右。所不同的是,青铜峡108塔个体较多,有108座,而贺兰山塔群目前仅发现62座,数量较少。专业人员分析认为,随着西夏的灰亡,政权的更迭,寺庙及塔群等级随之降低,加之没有稳定足够的资助,寺院便开始逐渐衰落。目前,专业人员正对出土文物进行进一步整理研究。

贺兰山西夏塔群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

对贺兰山大型西夏塔群遗址的清理发掘,揭开了一段尘封数百年的历史。

前不久,记者专程到贺兰县文化局,对正在室内进行整理修复文物的考古专业人员作了专访。

西夏塔群遗址位于贺兰山拜寺沟沟口一侧的扇形山坡上,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拜寺口双塔仅有百米左右。专业人员在3600平方米范围内共清理出62座塔基,现已基本摸清塔基的形制:塔基残部最高的有0﹒6米,最低的只有十几厘米。塔基大的直径有3﹒5米,小的不足2米。塔基基座共有三种形制:十字刹角形、八角形、方形。其中十字刹角形最多,有57座,方形有3座,八角形仅2座。62座佛塔排列没有规律,局部似有规律,有的三五座成一组,有的六七座排一排。大小排列也无规律可循,位于山坡中下部的个体稍大,所有佛塔似无高下尊卑之别。种种发现表明:此处塔群的兴建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跨度。专业人员解剖了其中大部分塔基,发现部分佛塔筑有塔心室。塔心室有方形、圆形两种,有的与塔基底部在一个平面上,有的则低于塔基。其中有个圆形塔心室最大,直径有70厘米。还有一个塔心室,室中又建有一小室。清理发现,几乎所有塔心室都被盗过或动过,都被黄土和乱石填满。多数塔心室中都未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只有部分塔心室中发现了塔模、骨灰等遗物。塔心室不仅大小不一,而且所用材料也各不相同,有石砌的、有砖砌的,也有用土坯砌的。从塔基上残存的白灰及白灰上的彩绘分析,几乎所有的佛塔外面都抹有两厘米左右的白灰,白灰上均有彩绘图案。

现场清理和初步研究发现:贺兰山拜寺沟口塔群与距此不足100公里的著名的青铜峡108塔既有不少相同之处,也有一些明显区别:两处均是塔群,且都建于山坡与平地相接的山坡之上;两处均为西夏或西夏至元代早期建筑,形制都以十字刹角形为主,且都以白灰抹面;两处均发现塔模等文物。所不同的是,青铜峡108塔个体较多,有108座,而贺兰山塔群目前仅发现62座,数量较少。当然由于历史上被毁严重,原来也许不止62座,但也不大可能达到108之数。108塔除顶端的主塔较为高大并建有塔心室外,其余107塔均为2米多高的实心小塔;而贺兰山塔群似无主塔,排在最上面的并非是最大的,建有塔心室的也不止一个,一般个体要大于前者且大小不等;108塔排列有序,自上而下按一、三、三、五、五、七、九、十一……十九奇数分12阶排列;贺兰山塔群虽大致可分为10层,但总体排列无序。

在贺兰县文化局库房,记者还看到了这次清理出来的覆钵式塔身、粗相轮塔刹、绿色琉璃莲花形宝盖、宝瓶、滴水、瓦当、脊兽等文物残件,看到了已碎成方寸大小的白灰块,看到了白灰上精美的彩绘和刻有西夏文字的青砖。也许,就是这些残破不全的东西里,包藏着令世人感兴趣的许多秘密。

那么,位于西夏皇家寺院中心位置的塔群,是如何被毁、且毁得如此惨重的呢?专业人员分析认为,随着西夏的灰亡,政权的更迭,寺庙及塔群等级随之降低,加之没有稳定足够的资助,寺院便开始逐渐衰落。以后没有了妥善保护,被毁被盗就难以避免。到明代前期,便已衰败得不成样子了。这可以以明代的安塞王朱秩炅的两句诗为证:“文殊有殿存遗址,拜寺无僧话旧游”。这说明那时就已是僧去寺空了。据当地一位82岁老人说,他家祖上五代就在那里定居,从没人见过或说过什么塔群。也就是说,至少在100年以前,塔群就已不存在了。等到这次专业人员到现场清理时,地面已无迹可寻,遗址与邻近山坡也看不出什么区别了。

目前,专业人员正对出土文物进行进一步整理研究。专业人员向记者表示:通过对塔群形制、装饰花纹等实物的研究,将为西夏考古学分期找出有价值的依据,推动西夏佛教发展史的研究。

(原载1999年12月3日《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