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钩沉辛亥”别出心裁

“钩沉辛亥”别出心裁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当年袁希洛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市政协委员。经过百年战火流离后,这一文物目前仅存世一份,现存上海历史博物馆。重庆民众与专家共同投票推选“重庆十大文化名人”,卢作孚名列榜首。“同盟会女杰”、可与秋瑾相提并论的方君瑛,网上一度充塞了胡编乱造的野史,《劳动报》的报道以严肃的态度与准确的史实还了方君瑛的清白。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专家点评:“钩沉辛亥”别出心裁

《劳动报·品位周刊》今年年初开辟有关辛亥革命风云人物的后代及相关人物的独家专访,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动感人的革命场景、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感染读者,微言深义,揭示辛亥革命尤其是孙中山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这些文章既有文史纪念意义,又精彩耐读。

系列报道对辛亥革命的意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一代船王卢作孚,辛亥革命的经验使他认为,要使国家强盛,重要的是建设。他曾撰文道:“内忧外患是两个问题,却只需一个方法去解决它。这一个方法就是将整个中国现代化。”因此,“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成了他终生奋斗的目标。丁亦飞、袁希洛等辛亥老人把辛亥革命和祖国一统的意愿连在一起。丁亦飞说:“中国是一个大家庭,中国的统一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和台湾的许多朋友们经常通电话,都希望祖国早日统一,一家人终究是要团圆的!”

系列报道再现辛亥革命中的“上海元素”。当年孙中山奉安大典的司仪丁亦飞、代表各省向孙中山大总统授印的袁希洛都是上海人。新中国成立后,当年袁希洛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市政协委员。方声涛、方君瑛后来都在上海生活。袁希洛曾首倡在上海筹建辛亥革命战争纪念馆。作者立足本地,钩沉史实,采访上海的当事人,读来乡音缭绕。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选票,当年由袁希洛用墨笔在长方形毛边纸上抄写了17份,并补写了题识,加盖了参议会印章后分送各省珍藏。经过百年战火流离后,这一文物目前仅存世一份,现存上海历史博物馆。

系列报道“旧闻新报”赋予副刊文章的新闻性。从目前已披露的4篇鲜为人知的独家报道来看,尽管人事沧桑隔百年,但因采访现场感强烈,开掘主题新颖,读来依然“新闻感”十足。百年前,十八岁青年卢作孚加入同盟会,几度出生入死,他是民族企业家的翘楚,却一生恪守清贫,没有为子孙留下分毫私产。重庆民众与专家共同投票推选“重庆十大文化名人”,卢作孚名列榜首。又如丁亦飞亲眼所见蒋介石失面子的一幕。宋庆龄、宋美龄姐妹上了一辆轿车之后,蒋从后面奔来欲同车而往,但宋庆龄却一脸冷峻:“driver,let’sgo!(司机,我们走!)”遂不顾宋美龄的恳求弃他而去。失了面子的蒋只好满脸通红地上了另一辆车。丁老说:“当时我只觉得好笑,也没从深层去想,但以后的历史证明了宋庆龄对蒋介石的不屑由来已久。”两个版的《辛亥革命忠烈之家》实录方家三人是同盟会创建期会员,6人东渡日本,追随孙中山、黄兴等人出生入死,当代海峡两岸的民国史专家公认方家无愧为满门忠烈,辛亥革命第一家。“同盟会女杰”、可与秋瑾相提并论的方君瑛,网上一度充塞了胡编乱造的野史,《劳动报》的报道以严肃的态度与准确的史实还了方君瑛的清白。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劳动报》精心策划,竭尽全力谋篇布局,不以耸人听闻的秘闻“争夺眼球”,发掘辛亥百年风云际会的人和事,展示中国革命的伟大征程,为辛亥革命纪念报道开了个好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