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长征路”

年“长征路”

时间:2023-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离休40多年来,刘应启始终继承长征精神,先后被评为全国、全军“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先进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荣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希望工程贡献奖”,数十次被南京军区、江苏军区评为先进离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4月,刘应启到扬州市一家亏损企业作报告。报告结束后,该厂在厂区挂出了“发扬红军传统,振奋企业精神”的横幅,

刘应启:76年“长征路”

《扬州晚报》2006年8月1日

通 讯

作者:姚泳海 姜 涛

编辑:王玉龙

他1930年参加红军,三过草地,战斗在最艰苦的收容队;离休后,他遍访贫困的孩子,资助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他巡回全国各地宣传长征精神——

这是一个朴素得有些异乎寻常的家。只是客厅正中挂着的4幅画,显得有些不同寻常。4幅画是党和国家的4个主要领导人的画像。在这个朴素而又不同寻常的家里,住着的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老人——今年96岁的老红军刘应启。

人物档案:

刘应启,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离休干部,1911年出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入党,曾三过雪山草地,参加过大小战斗150多次。

离休40多年来,刘应启始终继承长征精神,先后被评为全国、全军“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先进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荣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希望工程贡献奖”,数十次被南京军区、江苏军区评为先进离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

八一前夕,记者走进了刘老的家。屋内蹦蹦跳跳着一只猫,已经陪伴刘老20多年;院子里,种满了樱花、腊梅、琼花、芙蓉。这一切,让刘老感觉生活得美滋滋的,而更让他感觉美滋滋的,是76年来对长征精神的传承。

三过草地:在最艰苦的收容队

1930年,刘应启参加红军。1933年6月26日,刘应启入党。“放牛娃也能入党了。”在简朴的入党仪式上,刘应启热泪盈眶。从此,刘应启将24个字的入党誓言牢牢记在心中,开始了三过草地的历程。

过草地时,没有吃的没有穿的,“前面部队吃豌豆头,中间部队吃豌豆秆子,后面部队吃豌豆根子。”

三过草地,刘应启是在最艰苦的收容队里收容伤病号,抬担架,背伤员,有时候一抬就是半天。除了跟战友轮换着抬伤员外,每天都要背、扶病号和彩号。战友没吃的了,他就将身上带的干粮全都分给伤员们吃,而自己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吃草根、牦牛粪。

几乎每一次过草地,收容队都要遇上一些不明真相的藏民阻拦。刘应启就发挥他做政治工作的特长,耐心地向藏胞做说服工作,最后总能化险为夷,顺利通过。

收容队在后面,危险性很大。刘应启说,收容队员很不好当,一怕不明真相的藏民追杀,二怕与大部队落下距离,三怕战士们体力不支倒在路上。

刘应启说:“收容队条件很苦,收容队队员不仅要与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还肩负着帮助体弱病号行军的重任。有时候还要应对当地‘蛮子’的骚扰,过草地时不少掉队的战友,就被‘蛮子’给枪杀了。可以说收容队是长征中走得最辛苦的队伍之一。”

每当遇到一些因伤、因饥饿而实在走不动的战友,他就动员说:“今天、明天有困难,走出草地就没有困难了。”在他乐观情绪的感染下,掉队的战友没有一个不重新站起来的。

三过草地,刘应启所在的收容队收容掉队战友300多人。这些病号和彩号在刘应启和收容队员的照顾下,伤势恢复后,很快就返回部队,投人新的战斗。

热心助学:绝不让贫困孩子失学

离休后,关注和资助贫困孩子,成了刘应启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旧社会百姓穷,不少小孩上不了学;如今是新社会,不能让贫困孩子上不了学。”1993年刘应启通过共青团扬州市委与革命老区仪征月塘的特困学生包金华结成“1+ 1”对子,当时就捐出500元,成为点燃仪征希望工程的第一颗火种。此后,他一下子又“承包”了5名仪征地区特困学生的学杂费。

1996年9月8日,已是85岁的刘应启,顶着太阳,走了好几里路,进了4家书店、商场,为每个孩子买了一支钢笔、一本《新三字经》等学习用品。第二天一早,刘应启就上路了。经过1个多小时的颠簸,刘应启第一站来到仪征陈集乡中心小学。当腼腆的徐亚男看到红军爷爷送来的学费和学习用品时,她把自己的红领巾戴上了刘爷爷的脖子。

下一站是月塘乡。坐在车上,刘应启就念叨着包金华的名字。他说,这个孩子家里最困难,最让他牵挂的就是她了。一见到刘爷爷,15岁的包金华就止不住地哽咽起来。刘应启抚摸着小金华的头说:“孩子,有难处告诉爷爷。”当他得知小金华还缺217元学杂费时,随即将钱掏给校长。校长感动地说:“刘老,你的钱,我们不能收啊,小金华的杂费钱我们再想办法。”刘应启说:“这是我这个老党员、老红军的义务。”

贫困孩子时刻牵着刘应启的心。前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外面飘起了鹅毛般的大雪,天气异常寒冷。坐在家里的刘应启一边往窗外看,一边想着孩子们身上是否穿暖,为此,他吃不香,睡不安。等天晴雪一化,刘应启立即买上棉衣、带上食品上路。

车子开到学校附近,有一段泥巴路要步行,陪同的公勤人员下车察看后,对刘应启说:“刘老,地上太滑,你就不要去了,我们代表你送过去。”刘应启一口回绝:“不行,这跟爬雪山、过草地比,算得了什么!”公勤人员没办法,只好扶着他踏上泥巴路。1500米长的路,他走了半个小时,裤管上溅满泥浆,直到亲手将棉衣给这些孩子穿上,他心里才感到踏实。

乐于宣传:让长征精神代代传

采访过程中,刘应启一直对记者重复着一句话,人离休了,但革命精神不能“离休”。因为在连队当过宣传员、长期当过政工干部,所以刘应启确立了离休后的一个工作目标——当义务宣传员,宣传我党我军的奋斗史、创业史和光荣史,激发干群爱党、爱国、爱军的热情。

为了适应演讲的需要,提高宣讲水平,做到常讲常新,他坚持每天看书学习。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后,有三四个军地单位来邀请他去作报告。为了作好报告,已95岁高龄的他,买了一堆书回来,一本一本地啃起来。撰写讲稿时,握笔的手时间一长就不听使唤,握起来又掉下,掉下再握起。小孙子帮他捡笔,捡多了,烦了,一转脸跑了。

为了使宣讲报告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他注意经常到工厂、农村、学校和机关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通过摸索,分门别类地总结整理出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基本路线、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专题内容。每次演讲前,他还要具体了解听众的思想、生活、工作等方面情况,尽量多联系实际地讲。

2003年4月,刘应启到扬州市一家亏损企业作报告。为勉励干部职工,刘应启先背起了一段歌谣:“三十里草地二十里水,荒无人烟鸟不飞。如果有人误入内,十有九个去难归。”而后,刘应启语重心长地说:“这鸟不飞的地方,我们红军却走过了,困难是暂时的,曙光就在前方。”讲到激昂处,他情不自禁地高声唱起当年自编的红军歌:“草原篝火满天红,红军方向是朝东,领导我们干革命的是共产党毛泽东,中国革命一定会成功!”

刘应启的演讲滚烫滚烫,不少职工听后流下了泪。报告结束后,该厂在厂区挂出了“发扬红军传统,振奋企业精神”的横幅,全体干部职工4个月不拿工资,并集资为企业购买原材料。通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拼搏,仅用半年时间,企业便扭亏为盈。

刘应启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党社军”。他说:“我是党哺育起来的,在社会主义社会成长起来的,是军队培养出来的;我时刻用这个名字提醒自己不能忘本,要始终听党话,跟党走。”

从大别山讲到太行山,从南京讲到北京,刘应启的足迹踏遍半个中国,每年作报告达数十场,场场受欢迎,次次赢赞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