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麦秆鱼的传说

麦秆鱼的传说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慈溪市横河镇梅湖水库之中,有一座山,犹如漂浮在水中的一根横着的巨大梅梁,因此称为“梅梁山”。所以,称这种鱼为“麦秆鱼”,而且也只有积庆教寺和史丞相墓这段溪面才有。现今这一段溪面已被梅湖水库所漫。因此,就见不到这种麦秆鱼了。康熙《余姚县志》载:“麦秆鱼,积庆寺前,以小麦熟时一时有之,故名。”这里说明了古时确实有过传说中讲到的麦秆鱼。

麦秆鱼的传说

在慈溪市横河镇梅湖水库之中,有一座山,犹如漂浮在水中的一根横着的巨大梅梁,因此称为“梅梁山”。东北边的岩石上刻有宋理宗御书的“梅梁之山”四个大字。相传:烛湖旁旧有一株大梅树,伐其杆,断而为梁三。其一在郡之禹庙;其一在鄞之它山堰;其一留烛湖中,风雨大作之时,居人每震有灵异。梅溪水出于其西。(康熙《余姚县志》)

梅梁山之中有一寺,名曰“积庆教寺”,蹲在稻桶岙之中,寺前有一池,池水往北流,形成一小溪,小溪汇入之溪俗称“烛溪”。是为南宋大理丞史岩之所建,亦理宗书“积庆教寺”四字赐之,又作行书“赐史岩之”四字,寻赐为史岩之功德院。此处风景优美,清流当山,风景优胜。据《中国人名大词典》载:“史岩之,宋庆元鄞县人,字子尹,史弥忠子,宁宗嘉定十年(1217)进士,历朝奉郎,以将作丞兼知真州,权淮南转运判官。曾率众捍敌于仪真。后擢大理丞兼知扬州。卒年七十八。死后的坟墓亦建在烛溪对岸山大岭里。”

传说,史岩之建造积庆教寺和建坟墓时,烛溪两岸都住满了工匠和民工,饭都聚在溪边吃,不少工匠和民工经常由于菜少而吃不饱饭。这一年的麦收时节,溪岸边都晒满了麦秆,工匠和民工们又因菜少吃不饱饭,大家正在七嘴八舌地嘀咕着。抬头见远处有一道人从山上下来,来到工匠和民工们中间,慢悠悠地摇着芭蕉扇,对大家说:“溪岸上不是有很多麦秆吗,何不拿来当菜吃?”大家都面面相觑。道人当着大家的面,从岸上拿来一把麦秆扯断后,放在溪水中,这麦秆居然都变成了一条条细而长的鱼。这一场面使大家都惊呆了。工匠们说:“纵然这鱼能当菜吃,也远水救不了近火,鱼是活的,即使捞上了岸,还得去鳞、剖肚、剜肠、烹煮。”道人听了,哈哈大笑,说:“此鱼没鳞,与麦秆一样光滑,肚里是空的,没肠、没心、没肝……捞起来就可放在嘴上吃,用不着烹煮。”这一说大家可就乐了,争先恐后地赤着脚下溪去捉鱼,有的把岸上的麦秆扯断不停地往溪中乱掷。将抓上来的鱼往嘴里送,果然没有腥气,而且咸淡适中,美味可口,犹如烹调好的佳肴一般。所以,称这种鱼为“麦秆鱼”,而且也只有积庆教寺和史丞相墓这段溪面才有。现今这一段溪面已被梅湖水库所漫。因此,就见不到这种麦秆鱼了。

光绪《余姚县志·物产》载:“时鱼,其大如筋(筷子),小麦熟时产梅奥溪,亦呼小麦鱼。”康熙《余姚县志》载:“麦秆鱼,积庆寺前,以小麦熟时一时有之,故名。”这里说明了古时确实有过传说中讲到的麦秆鱼。清黄宗羲《积庆寺》诗云:

乱山草盖三间屋,曾有先朝御笔排。

古迹至今留赑屃流年只好抹皮鞵。

松涛欲泛禅床去,寒叶已将佛迹埋。

却为一番多话旧,反来牵课道人怀。

还有一首王后昌的《过积庆寺》诗:

夹道松篁密,禅关向夕阴。

山僧憨似鹿,石濑响于琴。

访胜乘清兴,探奇惬素心。

乱梅飞不尽,余片点衣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