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乌山的私塾和义学

乌山的私塾和义学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乌山,在浒山南约1千米,方圆约有2平方千米,居住的大多为胡姓人家。乌山的私塾创始于清道光年间,当地胡姓有位名叫胡诚,字在恒,号立斋,以字行,当地俗称胡建兴。据民国《余姚六仓志·传》载:胡在恒办私塾是他发家之后的义举,故又称为“义塾”,后称“义学”。义学落成,遂命名为“养源小学”。合成总成绩,列出等第、名次,在校内公布,并告知家长。

乌山的私塾和义学

乌山,在浒山南约1千米,方圆约有2平方千米,居住的大多为胡姓人家。这里的人历来重视教育,注重培养人才。据清道光《浒山志·乌山胡氏宗谱·传》载:宋时,有虞城书院在虞家城(即虞世南宅)。乌山的私塾创始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当地胡姓有位名叫胡诚,字在恒,号立斋,以字行,当地俗称胡建兴。他既成诸生,风雨一编,无间寒暑。屡踬秋闱,绝意进取。躬理家政,纲举目张,发家致富。然后,乡邻告贷,指囤相赠,未尝有德色。邑人识与不识,皆重之。中年以后,为善益力。粤匪乱住,军需浩繁,他数助饷。又尝捐助祀产,或数百亩或数十亩,建“礼恭堂”、“毓儒堂”以祀其先。族人嫁娶、丧葬及生子女,皆随时资助。岁终,自八世祖以下子姓,计口给钱,贫甚者倍之。当地虽有饥馑,无卒岁忧。他又体念胡姓子弟读书之难,有文化的人寥寥无几,更因无处就读。于是,便由他出资,先后创立了培文、崇文、灿文、郁文四塾于上六房、宜青桥、乌山玉尺池、浒山后当三房等处。广聘塾师,分授诸生。当时入私塾的儿童,一律免交学费;胡姓子弟家境贫寒者,还可按月酌量发给生活费。

私塾在每年进行春、夏、秋、冬四次课试(春季在元宵节、夏季在端午节、秋季在重阳节、冬季在冬至节),年终举行“君子文会”,会试童生。既验教者之勤惰,又测学生之优劣。会试揭晓,一律以总课试成绩为准,分等发奖。平时四次课试发给小奖、年终一次发给优厚奖。族内获一、二、三等奖的学童,可享受与房族长、董事长一同吃祭酒和分得祭品之厚遇,奖励比课试得一等奖更丰厚。当时有“头名买田,末名过年”的顺口溜,至今仍流传民间。

据民国《余姚六仓志·传》载:胡在恒办私塾是他发家之后的义举,故又称为“义塾”,后称“义学”。清咸丰元年(1851),胡在恒又大建义学于上六房,深檐高厦,邃室明窗,更有广场花苑,为姚北义学之首。然而未及落成,在恒卒,由长子福昌继之。

义学落成,遂命名为“养源小学”。延聘秀才、名师三五人。广招附近学童,亦有来自外地住宿者多人。教材秉承孔学四书、五经,新设园艺和课外活动等课程。至清末的光绪年间,提倡新学,由福昌长子绍康(号百遒)担任校长。除课程更新外,新添体育活动设施,如足球场、篮球架等。1919年,因百遒受聘为余姚县教育会长,养源义学由其子祚原负责。后由余姚县教育会接收,改为“养源初级小学”。崇文则改为毓儒初小(毓儒享堂是当时君子文会之所)、灿文改为宝镜初小(宝镜原是灿文私塾所在地玉尺池的庵名)、郁文在浒山后当三房(后停办)。

当时的教材是《古文观止》、《秋水轩》尺牍、四书、五经等。学费每半年十元大洋,逢年过节还要送教师礼物。教学方法很简单,每天上午教师选好一篇古文,叫学生抄写在学习本上。他讲解一遍,朗读一遍,接着叫学生自己去读熟,短文隔天背诵,长文隔两天背诵。学生大都由教师指定一两个优等生监督背诵,然后抽几名背。《古文观止》和《读史论略》轮番授课。每星期布置一篇作文,星期天放假,星期一交。当时教师的社交活动较多,相知士绅,常请酒吃饭,故经常外出,好在教师的授课时间,一般都在上午,下午则布置学生自学,读课文,抄课文,他自己都可休息,可不用过问学生的学习。放学后,也由他委托一位陪他住宿、兼做书童的学生负责。至于批改作业,不过是几篇作文,花两三个晚上,就可了事。考查成绩,上半年揭晓两次,考查标准三个:一是作文成绩,二是背课文纯熟程度,三是抄写课文和默写课文成绩。合成总成绩,列出等第、名次,在校内公布,并告知家长。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私塾和学校都已不复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