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别对写教学随笔说“不会”

别对写教学随笔说“不会”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天,女学生写了一篇文情并茂的日记,第二天轮到不会写的孩子写了。这就如“笨蛋日记”的写作成功,是因为那个男孩子气急了,他要说话出气,竟在不知不觉中写成了他一直以为“不会写”的日记。另外,觉得“不会写”的原因还可能是“我说不出多少教育理念”。当然,“会写”并不等于写出来的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我们都别对写教学随笔说“不会”!

别对写教学随笔说“不会”

不少青年教师很希望能在教育报刊上发表文章,哪怕只是一篇随笔,但又总是对教学写作说“不会”。

我们真的不会教学写作吗?绝对不是的。我听说过一个“笨蛋日记”的教学故事,很能给人以启示:

班上有一个孩子,不会写日记。老师想了个法子,要他和一个日记写得挺棒的女学生共写一本日记,轮流着每人写一则。第一天,女学生写了一篇文情并茂的日记,第二天轮到不会写的孩子写了。他先念了一遍女学生的日记,觉得写得是好,可自己写什么呢,还是不会写。于是就写了一句:“我不会写。”老师要女学生别管他,继续写。第二次,男孩子还是写了“我不会写。”女同学急了,便写上:“你都读了我的两篇日记了,还是一句话都写不出,真是个大笨蛋!”这一骂,把男孩子骂急了,他便在日记本上写道:“你为什么骂人,你才是笨蛋呢!上次放学时你的自行车坏了,你咋折腾也没法子,可我找来一根回形针,一下两下就帮你修好了。你说是你笨还是我笨?”女孩子急得没办法,拿了日记本去找老师。不料老师看了日记本后很高兴地说:“你真了不起,你已经帮他学会写日记了!虽然有很多错别字,但这可以慢慢来,重要的是他已经会写日记了。”

这个教学故事,首先生动地说明了写作不是神秘莫测的事儿,无非是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会说话的人只要识了字,就应当会写作。每个人都有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和需要,否则人就无法在社会中生存了。正是从这个角度说,教学写作又何尝不是教师的一种生存状态?这就如“笨蛋日记”的写作成功,是因为那个男孩子气急了,他要说话出气,竟在不知不觉中写成了他一直以为“不会写”的日记。

从这个教学故事中,我们还能感受到教学生活本身就充满了许多活色生香的故事。像“笨蛋日记”这样的事儿,多多少少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有的在我们的不经意中悄无声息地溜走了;有的也许在同事间曾说过一阵子,但没有用笔记下来,日后也就淡忘了。这就说明了对教学随笔,不是因为我们“不会写”而是“不去写”或者“不屑写”。

另外,觉得“不会写”的原因还可能是“我说不出多少教育理念”。写教学随笔当然要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但教育理念更多的是一种作为思想意识的隐性存在,有时候不一定要说出来。教育理念有两种存在形态,一种是理论存在,以理性思辨的方式呈现,这大多表现在论文的写作中;另一种是实践存在,讲的是以生活话语表述的教学故事,理念就不一定要长篇大论地说出来,它只是隐身在故事之中,让读者去品味体会。多数教学随笔是这种反映教学实践的叙事形态。再说理念有时候也可以用大白话来表达。陶行知先生在1926年发表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就有这样一段话: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盖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

陶行知先生这种语言和行文风格,甚至可以代表他的所有著作的基本特点。这些人人能懂的大白话,全由生活语言构成,但蕴含的是十分深刻的教育哲理。

当然,“会写”并不等于写出来的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写作的根本目的是生命需要的表达和交流,能不能发表于报刊的原因很多,甚至也不一定由写得好不好决定的。最重要的是你肯不肯动笔写起来。我们都别对写教学随笔说“不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