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不说清”来“说清”

以“不说清”来“说清”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直言“难说清”来“说清”是一种方法。推托于“忘记”,也是“说清”的方法。其实,诗人对“真意”是没有“忘言”的。以“言外之意”未尽,让读者自行揣度,也不失为“说清”妙法。干脆以“无声之声”、“无言之言”,以囊括更多的“说不清”于“说清”。以“说不清”来“说清”,从另一方面思索也正是为了“文字不可太长”,“宁可说不尽”。

以“不说清”来“说清”

读刘禹锡《视刀环歌》中的那一句:“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自然会觉得思想(人意)之无处不在,无所不包。“词不达意”道出了语言在表达思想时的某些尴尬和无奈。但如果据此就认为语言之无能,恐怕也不对。从某种角度看,我们也会感受到几乎没有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思想。这里的巧妙在于如何借助语言的张力和魅力,甚至也可以用“说不清”的方法来“说清”。

以直言“难说清”来“说清”是一种方法。宋人张孝祥的《念奴娇》中有这样的佳句:“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是他34岁受谗言所诬而被免职,在夜过洞庭因良辰美景与坎坷遭遇相交杂时的纠结心绪所写下的。其景其情自然只能“悠然心会”,“难与君说”了。一个“难说”却把说不出的说出来了。

推托于“忘记”,也是“说清”的方法。在陶渊明的《饮酒》中就有这样的句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实,诗人对“真意”是没有“忘言”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里已透出了一些端倪,然而推说“忘言”,只是为了让读者去想得更多,这岂不更好。

以“言外之意”未尽,让读者自行揣度,也不失为“说清”妙法。宋朝的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就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仅之意,见于言外”的经验之谈。对此,唐人刘知几说得更透彻:“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史通·叙事》)

干脆以“无声之声”、“无言之言”,以囊括更多的“说不清”于“说清”。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早成为名句深入人心。唐人司空图的《诗品》中更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一说,意思是字面上可以不露一丝痕迹,但却饱含着超逸美妙的神韵和无穷的意趣。那简直就是“此时无言胜有言”了。

……

由此联想到朱熹在《论文》中说过的那句话:“凡人做文字不可太长,照管不到,宁可说不尽。”以“说不清”来“说清”,从另一方面思索也正是为了“文字不可太长”,“宁可说不尽”。如果你老想着以“说尽”来“说清”,不只是“照管不到”的问题,说不定还会落个“狗尾续貂”。

其实我们以文字表白,求的只是“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否则,“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辞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挚虞:《文章流别论》)。意思是说多了不但于事无补,反而有害。有的虽不一定有害,但纯属多此一举。坊间有一笑话,一位卖西瓜的摆好了摊,又请人写了一幅大字,“此地出售西瓜”。一行人说:“摆的就是西瓜,何必再说西瓜。”卖西瓜的觉得有理,就把西瓜二字裁掉。不久又一行人说:“此地就是你这里,根本不必告诉大家。”卖西瓜的听了认为说得对,又把“此地”二字裁掉。这时,只剩下“出售”二字,但又过来一个行人说:“你摆着个摊,谁不知道是在卖,要‘出售’二字何用,难道还会以为你是在展览吗?”卖西瓜的没话可说,干脆把最后留下的“出售”二字也扯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