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防御体系的军事杰作

古代防御体系的军事杰作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冷兵器时代,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作用还是卓有成效的。据文物专家考证,早在北齐时期,就在金山岭这一带修筑长城和设置关塞。这时期的长城,均用石块砌修。戚继光到任以后发现,原有长城低矮单薄,不少地方已经倾颓,不能发挥其防御敌军的作用。在戚继光任职的16年间,圆满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军事工程,从而大大提高了长城的防御能力。金山岭长城,就是其中的一段。
古代防御体系的军事杰作_在承德滦平遇见 最美金山岭长城

在我对长城多年的研读中,发现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如果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信、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点线结合的防御工程系统。

冷兵器时代,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作用还是卓有成效的。

明朝修筑长城,是化被动为主动,针对西北边地实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因为对于北方的游牧部落,“大兴师征之,则遁逃伏慝,不可得而诛也;师还则寇钞又起;留卒戍守,则劳费不资,故惟有筑长城以防之。”“然则长城之筑,所以省戍役,防寇钞,休兵而息民者也。”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供给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更无法动摇帝国的根基。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据文物专家考证,早在北齐时期,就在金山岭这一带修筑长城和设置关塞。至今,遗迹犹在。但那时的长城低矮、单薄,多为土石所筑。真正大规模、高标准修筑长城,还是在明代。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王朝,立即派大将徐达等人修筑居庸关、古北口、西峰口等处的城关,并派重兵驻守。朱棣称帝后,于1421年把明王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北京的防务变得更为重要,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特别是把首都北京北面从居庸关到山海关这段一千多里的长城修得高大坚固。这时期的长城,均用石块砌修。1522年以后,明王朝国力从强盛转入衰退时期,北方蒙古族鞑靼、朵颜等各部乘机多次向南进犯,给明王朝统治者造成严重威胁。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务,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朱载垕即位以后,重用政治家高拱和张居正执掌朝政,又特意把著名的抗倭名将谭纶、戚继光从南方调到北方,任命谭纶为蓟、辽、保总督,任命戚继光为蓟镇总兵。戚继光到任以后发现,原有长城低矮单薄,不少地方已经倾颓,不能发挥其防御敌军的作用。于是,在蓟、辽、保总督谭纶的大力支持下,戚继光一方面对蓟镇所管辖的1200多里长的原有长城,普遍进行了改建和重建;另一方面,又在全线新修筑了将近1500座高大坚固的敌楼作为边防军驻守的堡垒。在戚继光任职的16年间,圆满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军事工程,从而大大提高了长城的防御能力。戚继光主持修筑长城之后的数十年里,明王朝又不断筹措财力、物力,调兵选将,对长城加以修缮,使之形成城墙高峙、堡垒林立的坚固防线。金山岭长城,就是其中的一段。它气势雄伟,敌楼密集,建造艺术精美,堪称我国万里长城的精粹。其军事防御体系极强,设有障墙、垛墙、战台、炮台、瞭望台、礌石孔、射孔、挡马墙、支墙、围战墙等,层层设防,可谓固若金汤。

金山岭长城按照戚继光提出的“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随山势起伏而修筑,高下相间,突兀参差,蔚为壮观。登上金山岭长城倾心感受古长城的壮美与雄浑,便可领略到这个军事工程的气势与威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