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典画作风雨情

经典画作风雨情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0年代起,哈琼文及其画作已广为人知。1959年哈琼文创作的经典之作《毛主席万岁》,更在我的记忆中难以磨灭。它还造就了一批宣传画画家,哈琼文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之一。因为,优秀的宣传画同样是一件精心创作的艺术品而令人玩味不弃。“文革”甫止,哈琼文也迎来艺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他对极左干扰下创作的作品进行过自我反思,认为宣传画需要个性显明,糅合含蓄抒情。哈琼文1925年出生在北京一户书香门第的回族家庭。

经典画作风雨情——记回族画家哈琼文

(一)

年轻时我就酷爱文学艺术,省下钱购书看电影话剧,附带收藏徽章、绘画印刷品。记得上世纪50年代,一些文化类杂志,风行每期夹带赠送一张16开、印刷精美的美术作品或雕塑摄影照,供读者欣赏品味,提升情趣,颇受欢迎。因为是单张画页,我便有心从《中国青年》、《文艺学习》等杂志收集了百余张,类分油画、国画、水彩画、木刻以及时政宣传画,准备今后装订成册收藏。这些彩页中有俄国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意大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大卫》,苏联的《攻占冬宫》、《列宁在十月》、《保卫察里津》、《高尔基在顿河》,我国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虫草鱼虾,鲁迅画像,领袖画像,青藏、新疆风光,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每张图片背面有作者介绍,文字赏析,极具知识性,非常珍贵。

可惜,突如其来的“文革”“破四归”,在抄家狂飚中,把我这些画页刮得无影无踪,不知移主哪位造反派或“革命小将”了。前几年搬家,在整理书籍杂志时,一本未遭劫难的1956年“七一”出版的《萌芽》创刊号被翻了出来。封底是一幅哈琼文先生创作的油画《让黄河绿水长流》,描述毛泽东主席巡视黄河与沿岸农牧民、地方干部研讨改造黄河交谈的情景。

50年代起,哈琼文及其画作已广为人知。除了从杂志报纸上看到他的作品外,在书店张挂出售的宣传画中,也总有他的作品。给我印象较深的有《一定要把五星红旗插遍台湾》、《全世界劳动人民大团结万岁》、《祖国幸福万年长》、《延安作风万岁》、《保卫古巴革命》、《一定超过英国》等。具有时代性的宣传画,影响着我们那代人的观念、理想和行动,为我们留下深深的印记。1959年哈琼文创作的经典之作《毛主席万岁》,更在我的记忆中难以磨灭。我曾拥有一张此画的明信片,抄家也不知去向。

哈琼文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成长起来的军旅画家,是一位擅长主创宣传画的著名画家。五六十年代虽知其名不识其人,他姓哈,我猜测很可能是回族人。1989年我从新闻界转向民族宗教工作后,才知道他确实与我同族。再后我应聘编辑《上海穆斯林》杂志,并为“人物述林”栏目撰稿,曾拟下一批采访对象名单,其中就有哈先生。于是,我拜托熟知他的市民族联秘书长左虹女士为我联系安排,得到的答复是86岁高龄的老画家脑功能开始退化,记忆和语言表达已不适宜直面采访。左虹便向我提供了一些书面资料作参考。呜呼!我只能用资料综合拼凑,类似“抄袭”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信息的发展,治国理念的日新月异,宣传画从社会淡出,已远离了公众视线。美术评论家朱海辰先生介绍宣传画史说,宣传画亦称招贴画,是为政治宣传鼓动作主要目的的画作。它在我国的出现是受西方美术为时代服务的影响,由招贴艺术发展起来的。20世纪30年代,上海曾以“擦笔水彩画”技法,绘制以时装美女为主题形象,让广告招贴风靡一时。为画“月份牌”、文艺表演广告招贴,为电影戏剧用作“海报”使用,广受社会欢迎,效益看好。同时,全国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风起云涌,广告画开始得到许多政治团体的重视。广告画从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成为面对大众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宣传媒介,由于政治需要而嫁接使用,染有近现代鲜明的革命色彩,并得到长足发展,从而有了一个较为正统的名称“宣传画”。

新中国成立后,在贯彻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并普及大众的精神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便把宣传画作为一项重要的宣传载体和手段,宣传发动群众,贯彻政策方针,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的各种运动。于是宣传画的创作、生产、发行,被纳入正规的出版渠道,向城市乡村、厂矿学校广泛传播张贴,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动员组织群众投入建设和革命,参与塑造中国的社会形态与风貌。

宣传画从它的萌芽、形成、发展和高潮,到最终现在的日趋消退,其历史时期不是很长,但在我国曾起的作用不可小觑。它还造就了一批宣传画画家,哈琼文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之一。因为,优秀的宣传画同样是一件精心创作的艺术品而令人玩味不弃。虽然时过境迁,其中的优秀作品仍闪烁着激越的艺术形象,留下当年那一段活生生的历史,令人追忆难以忘怀。

“文革”爆发后,别有用心者,又把他的经典之作《毛主席万岁》端了出来,信口雌黄地污蔑这幅画是以一名“旧社会舞女”为模特绘制的“黑画”。尽管为此反复受到冲击,哈琼文并未放下或搁置画笔,反而在逆境中一次次被指派去完成各种“革命”创作任务。每每有最新最高指示下达,他就得立马赶画,命他几小时内完成,马上送印刷厂付印,保证次日游行使用,任务很是吃紧。他还担心因急中出错而挨批。他“文革”后期的创作有1974年的反映各民族人民面貌的《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1973年的《万岁,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等宣传画,尤其1976年创作的《纪念鲁迅,学习鲁迅》,画面中的鲁迅是以富有象征元素的浮雕式加以烘托,很具感染力、号召力。他1965年创作的《美帝国主义从越南滚出去》和《学大庆精神》,“文革”期间曾随中国现代画展东渡日本展出。

“文革”甫止,哈琼文也迎来艺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他对极左干扰下创作的作品进行过自我反思,认为宣传画需要个性显明,糅合含蓄抒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思想大解放的历史潮流推动下,八九十年代,他推出了一系列风格迥异、富于新时代气息的佳作。为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的春天到来,鼓舞士气,摇旗呐喊。《爱读书,读好书》、《李时珍》、《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以及爱迪生、牛顿、伽利略等科学巨人也成为他的主题表达。此外《洒满神州处处春》、《友谊,为了和平为了孩子为了幸福》,律动感极其厚重。获奖作品《以最佳精神,创最佳成绩》表现体育健儿,洋溢着新时代的青春气息和朝气。

(二)

哈琼文1925年出生在北京一户书香门第的回族家庭。五官端正、眉清目秀的他,在家庭熏陶下生性爱慕美好的事物和形象,有强烈的自尊意识,从而对他后来的人生历程和美术事业铺设了道路。他晚年回忆说:“自少年时代就和美术很有缘分。”他考入河北通县师范学校,遇上一位教国画的启蒙老师,每次上课,带一些装裱好的画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的绘画兴趣和爱好。这位老师对哈琼文特别器重,把哈琼文的画陈列展示给同学模仿,鼓舞了他的自信,致使他学画入迷。星期天哈琼文在家里把画的人物、动物挂在居室墙上,自我欣赏之外,也引得亲朋好友来观赏并夸奖他画得好。

举家迁居北京后,他转学教会办的私立育美学校读高中。因为他有浓厚的画画兴趣,就为生物、物理课制图,画解剖图和动植物写生,感触乐趣无穷。在自选课时,他理所当然地优先选读美术,而且选的是广告画。

哈琼文有位同学的姐姐擅长画画,用的是质量上乘的进口粉笔,这引得他既羡慕又得到启发。但他苦于囊中羞涩买不起进口粉笔,只好使用木炭画肖像。有次他发现四哥赴欧美代表中国童子军参加世界童子军大检阅,带回来不少精美的纪念品和外国钱币。他便向四哥要了其中一枚值钱的硬币,购买了曾令他眼馋的进口粉笔,狠狠地过了把瘾。

珍珠港事件后,日美交战。日寇占领了育美学校,鬼子为非作歹,奴化中国学生,哈琼文和男生都被迫剃成光头。虽满腹愤恨,却无法发作。目睹亲历日寇不可一世耀武扬威的蹂躏,忍无可忍之下,血气方刚的哈琼文毅然告别父母,去了大后方的重庆求学。

两年后高中毕业,他原来想就读中央大学生物系,因学费实在昂贵,为减轻父母过大压力,他便报考了学费就餐全免、况且是他爱好的、由徐悲鸿创建的中大下属师范学院美术系,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轻松录取。从此,他与美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哈琼文回忆说,美术系老师与徐悲鸿是同时代人,曾留法学画。在他们的画风影响下,哈琼文一度醉心于古典主义构图的印象派色彩。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才开始逐渐接触苏联绘画流派和油画、宣传画的影响。这是后话。

抗战胜利后,他随校迁返南京。开始逐渐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有了认识,于是便积极参加左翼学生运动。在进步学生运动影响下,学习美术专业的他,清醒地发现宣传画是一种有力的争取民主自由的武器。他悟出:“艺术不仅追求美,表现美,更应为实现人类追求的理想而奋斗。”“艺术家不应作为人民生活的旁观者,必须投入到人民最关心的活动中去。”然而,正当他准备更活跃地参加学生运动时,不料未曾设防的病魔突然向他袭击,椎间盘突出症几乎导致他瘫痪。他先后住进中大附属医院和军区总医院。然而两次手术皆不理想,况且他又是靠救济果腹度日,生活几乎进入绝境。

不久,他尚在病中时南京解放。虽疾病缠身,他依然极其振奋地坚持参加学校地下党组织进步学生,欢迎解放军入城后的一些活动。1950年1月20日大学毕业的哈琼文带病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真诚地欢迎这位刚走出校门的美术专业大学生,用担架把他抬进了部队。他被分配到华东军事政治大学艺术系当教员。尚不能坐立的哈琼文,只能斜倚着被褥准备教材。在部队领导关心下,他的疾病得到认真的治疗,不久便逐步康复。他斗志昂扬地带领学员参加救灾和抗美援朝等活动,创作了一批速写和宣传画,被一些报刊采用发表。后来,他又奉命调到第三政治干部学校,担任俱乐部美术组组长。哈琼文在部队立下三等功、四等功各一次。

解放初期部队文化系统人才奇缺。1953年哈琼文与妻子游龙姑,双双被调到北京中央军委总政文化部,任美术创作专职干部。他经常受《解放军文艺》编辑部约请,为该杂志文学作品绘制插图。在总政期间,他首次为国庆节创作了一幅宣传画《庆祝国庆》。另外气势威武的《一定要把五星红旗插遍台湾》,被《人民日报》用较大篇幅转载。为了歌颂抗美援朝铁道兵的英雄人物,1951年冒着敌人的炮火,他攀山越岭、跨江过河,赴朝鲜深入生活写生或收集素材。寒冷的冬天,因地冻结冰打滑,有一天在大同江桥上,一辆汽车失控,从背后呼啸冲来,由于他反应快,巧妙灵活地侥幸躲过一次车祸,险些葬身鱼腹。在英雄精神激励下,他创作的《铁道侦察英雄阎万库》,由铁道兵政治部印制成八开彩色单片,广泛发行。

朝鲜停战后,解放军开始正规化建设。1955年春,部队动员一些女同志转业地方,妻子游龙姑安置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哈琼文的要求下,两个月后部队也满足了他的申请,同样到上美创作室报到。自此,哈琼文正式成为一名专业宣传画画家,在宣传画领域耕耘了三四十年。

(三)

著名画家杨可扬对哈琼文有着真实客观的评价。他说,当年在出版社编创人员中,哈琼文是一位作品多产、优质的佼佼者。上世纪50年代后半叶,已熟稔掌握宣传画特殊艺术规律的哈琼文,登上了艺术生涯巅峰。

1959年是共和国十周年大庆之年。之前,哈琼文早已被中共上海市委借调党校,投入为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创作历史油画《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有一天,上美一位编辑不管不顾到党校找他,拟请他同时为即将到来的“大庆”,创作一幅重点题材的宣传画。向来有求必应的哈琼文,满腔热情地一口答应。他自信地说,再累再苦也一定要画一幅最美最精彩的宣传画,向“大庆”奉献最美的礼品。

果然心想事成。不久,一幅堪称新中国宣传画经典之作《毛主席万岁》,诞生在哈琼文的笔下。

为了画好《毛主席万岁》,哈琼文想起1959年五一劳动节大游行壮观的情景:穿着节日盛装的工农兵、知识分子和学生组成的游行队伍庄严威武;反映建设成就的标语彩车辉煌夺目;洁白的鸽群放飞蓝天;“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和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响彻云霄。哈琼文回忆起当时置身于欢乐的海洋之中,那一幕幕难忘的场景呈现眼前。

他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开始着笔构思草图时,总是想把工农兵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领袖的热爱在画中充分表现出来,因此画出的许多草图,都是工农兵及各族人民游行队伍的热闹场面,为了跳出这种大同小异的框框,我又画了几幅直接表现毛主席的画面,但还是未表达出生活中的感受。”

最后他选出一幅,在游行队伍中加了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仍感效果不甚理想。经过反复推敲思考,决定在花海中重点刻画妇女和孩子的美丽形象。他发现这样的处理提炼,是一种突破提高。为确保画面的动态和光彩效果,他又画了多位各种姿态的模特。他想,庆祝十年大庆将引起世界的关注,而展示新中国妇女风采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于是他大胆地将文艺演出时,显示女报幕人典雅庄重的黑色丝绒旗袍,移植于画面。这样,在淡淡的玫瑰色画面烘托下,黑丝绒旗袍在视觉上特别耀眼夺目,美感尤为强烈。

此外,画的主题和标题既然是《毛主席万岁》,势必应有领袖形象出现,他在画的左上角放了主席像。但作画与写文章一样,忌讳出现两个中心,否则会分散观赏注意力。哈琼文想去掉主席像,却苦于无此胆量!就在他左右为难、无所适从之际,有位领导前来审稿鼓励。这位领导也发现画的破绽和不足,用商量的口吻向他建议:“画中的主席像拿掉行不行?”此言一出,正中下怀。哈琼文马上接口说:“好、好!”聪慧的哈琼文选择一座华表替代了主席像。因为华表象征守护天安门,天安门城楼是毛泽东检阅游行队伍站立之处,观众自然会理解会想象的。

宣传画《毛主席万岁》最终问世的画面,是一位美丽的青年妇女,左肩上扛着一脸稚气的女童,女童手举一朵红玫瑰,在万众欢呼声中向毛主席挥舞,表达了人民对领袖的无限热爱。画面气氛热烈,非常生动,富于感染力。

宣传画《毛主席万岁》出版发行以后,社会反响强烈。《文汇报》紧接着发表评论,给予好评。以往宣传画只张贴在公众场合,而这幅画为百姓普遍喜爱,鲜有地被自发请进千家万户。据统计资料反映,头一个月便连续印刷了三次,五年间再版20多次,一次比一次印刷量高,累计达250万张。邮政部门把它制成明信片,报刊纷纷转载,作封面、插页则不计其数。此画还罕见地出现在保温瓶、日历、学生铅笔盒等日用品上。各商店橱窗几乎都有张贴陈列。记得我那时经常路过南京路、西藏路,两三里路之遥便清晰地看到中百一店大楼外墙上,这幅放大几层楼面积的宣传画,成为当年上海市中心一大景观。据说,这幅画还冲破了意识形态的障碍,更名《和平万岁》为题走出了国门,选送到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大会上。此外,作品还配上英、俄、法和西班牙文,进入美、苏、英、日、南斯拉夫、巴西、印尼、印度、摩洛哥、冰岛等国,轰动一时。

《毛主席万岁》最大的成功,在于哈琼文把抽象的政治口号式的宣传画,演绎成百姓喜闻乐见的美丽的艺术形象;在于把来自日常生活的素材,成功地上升为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

除了《毛主席万岁》外,出色的画作还有“文革”后创作的《迎接第二个春天》,具有浓浓的中国味。兴许是他偏爱并擅长表现女性的美丽,《做一颗红色的种子》、《鲜花朵朵颂英雄》都是以妇女形象为主的一幅幅优美画作。

文学大师冰心女士就非常喜爱《毛主席万岁》。她看到后,托人到市中心的新华书店买来张贴在家里欣赏,并有感而发写了《用画来歌颂》的文章,发表在1960年的《北京晚报》上。赞扬“画笔十分生动,看过就不能忘怀”。她还建议邮政部门把这幅画印成明信片,寄给国外的朋友,“也让人家欢喜地感染到我们生活里和平幸福的气氛”。

然而,变幻莫测的政治形势,谁能琢磨到呢?就在一片赞扬《毛主席万岁》的主流话语声中,1959年举行的《十年宣传画展览会座谈会》上,持阶级斗争意识的人说,画中的母亲穿丝绒衣服,戴耳环别胸针这种值钱的东西,有些像资产阶级家庭妇女。有的干脆批判此画带有“老月份牌”年画中一些资产阶级情调的甜嫩嗲糯一套。1960年第2期《美术》杂志有篇报道说,画中妇女“不能代表广大劳动人民中的年轻母亲”。一些人认为,作品反映的是资产阶级少奶奶的形象,工农兵形象应该是“五大三粗”的,挽袖口卷裤腿,脸膛红润黝黑的那种样子。现在看来,这种观点荒唐得令人笑掉牙。

“文革”初期,哈琼文画了一幅歌颂领袖、题为《孩子们和毛主席照相》的画稿。当《炮打司令部》发表以后,从某个地方突然发出一种声音,说这幅画稿有原则性错误。哈琼文听了,陡然陷入惴惴不安之中。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决心销毁可能成为的“罪证”。倘若火焚,风险太大。情急之下,居然冒出“天女散花”之术。他把偌大一张铅画纸撕得粉碎,分批揣入口袋,沿着人少的马路偷偷找垃圾箱,见一只抓一把迅速投入,拔脚就溜。后来虽未遭大难,至今想起来,这幅画稿未藏匿保存下来反毁自手,很是后悔。

进入“文革”,题为“万岁”的这幅画也难逃责难,被定作黑画,上纲上线批判。上美出版社贴满大字报,哈琼文有口难辩。随着运动的发展,身背黑画罪名的哈琼文与夫人游龙姑,被赶出上美,遣送干校下乡劳动。

女儿哈思阳回忆说,运动中有次父亲被批斗回家后,彻夜不寐。次日凌晨,她二哥发现父亲反锁于厨房,倒在开启的煤气灶旁不省人事。哈琼文虽被急送华山医院抢救生还,但仍遭来政治审查的折磨。就此给他体质上留下后遗症,左眼视网膜萎缩,逐渐失去画画需双眼对焦的作用,无法摆脱单眼创作的痛苦。

历史是公正的。粉碎“四人帮”后,《毛主席万岁》原作最终为上海美术馆收藏。

1960年,时年35岁的哈琼文赴京参加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暨第二次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并合影。1979年时隔近20年后,他又一次到北京出席第二个春天里的盛会。在文艺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三次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上,见到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令他引以自豪。1984年哈琼文当选静安区八届人大代表,1988年当选民盟上海市委委员。他还曾担任过美协理事、市文史馆馆员等社会职务。

(四)

画家杨可扬坦诚地评论解放后宣传画的发展轨迹说,曾有一段时期,宣传画确实出现过空对空图解口号的现象。有人曾用顺口溜批评宣传画是“红旗拳头枪,大头嘴一张”。杨可扬指出,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宣传画的主题常常是既重大又抽象,要在生活中选取生动、典型的瞬间场景与之相适应并非易事,要具备深刻的感染力难度则更大”。他说哈琼文的《毛主席万岁》做得很出色,是从生活中得到灵感,反复推敲,精益求精而创作成功的。哈琼文的画较多选取局部特写的场面,充分发挥画龙点睛之笔,达到扣人心弦、发人深思、过目不忘的作用。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哈琼文的画,归纳起来不外豪放与抒情两大类型。前者豪情满怀,气壮山河,居高临下,一看令人为之一震;后者则抒情优美,诗情画意,温馨亲切。而他个人成就的发展,可以从他的作品加以介绍剖析。

从1949年走出高校到“大跃进”之前的1957年,他的作品包括素描技法,多受苏联“老大哥”的影响,是写实主义。其代表作就我个人见过的有《一定要解放全中国》、《保证在生产线上打胜仗》等。1957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公布后,美术界也开始探索多样化形式,挖掘开发民族传统的中国风格,哈琼文与美术工作同行积极投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宣传。有评论分析,这时哈琼文采用了装饰化的平涂技法,民族化风格随着“大跃进”被推向高潮。“大跃进”时围绕“三面红旗”创作的《一定超过英国》,是一幅具有现代感的优秀作品。不管怎么看,排除当时的历史环境而言,应肯定这幅宣传画仿佛是一幅精美的摄影特写,画家尽可能利用构图、造型、光线等因素,塑造出一位自信、凝炼、集中、强有力的炼钢工人形象。

除创作许多配合“大跃进”歌颂三面红旗的作品外,期间他还根据国际形势,配合国家外交方针创作了许多宣传画。其中为声援古巴而应急创作的《保卫古巴革命》,其笔意粗犷豪放,墨色淋漓,古巴战士的形象酷似一尊强大无比的力神,很有铿锵力感。

包括杨可扬等有关专业人士认为:1957年至1966年这十年,是哈琼文宣传画艺术创作的成熟期,不但作品质量上乘,而且产量也多,有时一年就有精作数幅。

1962年冬,哈琼文和12位原部队画家,为举办名为《海防之风》的画展,到福建前线的福州、泉州、漳州和厦门,深入连队采风了两三个月。回到北京后,展出了200余件写生和画作。人民美术出版社专为画展汇集成册,出版了《海防前线写生画集》。令哈琼文高兴的是,画集采用了他的油画《警惕》作封面。除收获画集之外,还有不少难忘的轶事和笑话。他记得,因为是冬季,沿海地方风大天寒,部队发给每位画家一件军大衣外套。他们背着画箱,提着画夹画架,走海滩、下练兵场、入营房、去机场参观。不料他们的活动,被海峡对岸所窥视,对方看不清分不出这群人是干什么的。台湾侦察人员惊慌地向上司报告说,在福建前线发现了一批携带不知名武器的人在搞什么活动。哈琼文他们听说后,禁不住哈哈大笑对方的愚蠢。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哈琼文备受鼓舞,倾心倾力创作了宣传画《琴声嘹亮欢唱改革,振兴上海繁荣祖国》。他大胆地想,把上海改革开放象征的南浦大桥,幻化为一把竖琴,一个头戴花环的美丽少女,以桥索为琴弦,面对现代化飞速发展,为改革开放的祖国,动情地放声歌唱。整幅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这幅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的力作,于1992年5月1日《解放日报》头版,以较大的篇幅发表,后《文汇报》也在显要位置发表。原作则由上海文史研究馆收藏。画在上海美展展出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决定上市发行并已经制版,令人遗憾的是因市场运作发行渠道阻塞而未面世。更让读者未想到的是,这幅画竟是哈琼文先生的封笔之作!

哈琼文的创作题材极为广泛。纵观他集150余幅代表作的画集,人物形象纷纭。其中有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等导师领袖,有鲁迅、聂耳等文化巨匠,有更多的工农商学兵知识分子群众;有老人有儿童,有表现气势磅礴英勇斗争场面,也有生产建设蓬勃的景象;有国际风云大事,也有计划生育爱国卫生画面,有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也有普通劳动者平凡生活形象;有反映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写照,也有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褒扬;有我国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等科学先哲,也有爱迪生、牛顿、伽利略等世界科学伟人。他所有的作品,都是紧跟时代的步伐,为每个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作了历史的诠释。

人们感谢哈琼文为中华民族贡献了一份宝贵的形象化的历史画卷。

2011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