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所理解的宁夏师范学院

我所理解的宁夏师范学院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部曲是走过艰辛的宁夏固原师范专科学校。第三部曲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宁夏师范学院。改建本科师范学院,培养自己的高层次人才,是宁夏人民特别是固原人民摆脱贫穷、期盼发展的强烈愿望。

我所理解的宁夏师范学院

这是一所值得山里人关注的高校,这是一个值得深深思考的历程。这面镜子折射出来的,是宁夏高等教育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一、地理方位和历史方位——师院在哪里

打开中国地图,有一个黄河纵贯800里,我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宁夏。这里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属祖国大西北的腹地,黄土高原西北边缘。境内六盘山下的固原市,处在陕甘宁三省的交汇处,是宁夏的“半壁河山”。

自古以来,固原以其“中华襟带、关中屏障”,“左控五原、右带兰会、咽喉灵武”的重要地理位置而成为历代王朝在西北的军事重镇,自秦筑长城以后,军事设施遍布山川。汉唐之际,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欧洲大陆的丝绸之路北道东段横贯固原,固原亦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镇之一。

宁夏师范学院就坐落在这里,它是固原唯一一所高等院校,是宁夏南部唯一一所高等学府,是自治区唯一一所师范院校,是辐射周边320公里唯一一所师范院校,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地区唯一一所高等师范院校。

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师院之根

固原文化源远流长、深厚瑰丽。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须弥山石窟,自治区级重点保护的有秦长城、宋平夏城墙、明镇戎千户所城。新石器文化遗址68处,历代石窟5处,城堡、军事遗址50处,古墓葬三百余座。现藏存金、银、铜、铁、玉、骨、陶、瓷等各类文物1.05万件,朝代成系列,不乏珍品、孤品。北魏出土之棺漆画,国内仅见。后周墓发掘之鎏金银壶,世界仅有。近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横扫青石嘴守敌,毛泽东赋词六盘高峰;西方野战军西征,转战清水河沿岸,播撒革命火种;人民解放军血战任山河、三关口,打开解放宁夏之门户。先辈足迹生辉,更使山河增色。

固原的历史是多民族共同开拓建设的历史。有史可稽,商以前,境内主要是原始氏族、西戎部族、鬼方戎。西周春秋战国,猃狁、义渠和乌氏等民族在此活动。秦汉,汉族大量进入本地,逐渐成为境内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东汉永初以后,又有匈奴、羌、鲜卑族进入。魏晋南北朝时,匈奴、鲜卑、羌、柔然、敕勒、氐等民族在此游牧、争雄、融合。隋唐之后,吐蕃、突厥、党项、女真、鞑靼等民族先后在此活动生息,和汉族融合交流。元朝,蒙古族和中亚、西域色目人进入,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逐渐成为回族。明、清两代,境内回汉杂居格局形成并趋于稳定。今之固原,汉族占总人口的57.18%,回族占全区回族人口总数的47.5%,此外还有蒙古、壮、朝鲜、藏、维吾尔、彝族等。

固原乃历史名城,自古人才辈出。秦时乌氏经营畜牧业,积成大富,牲畜之多不知头匹,《史记》以其事入《货殖列传》;东汉名将皇甫规,文武兼备;魏晋著名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博览群书,撰《帝王世纪》、《玄晏春秋》、《高士传》,撰《针灸甲乙经》,奠定我国针灸医学的基础,南北朝时该书传入朝鲜、日本等国,迄今仍受世界针灸医学界尊崇;北周开国勋臣李贤,镇守原州,“虏遂震慑,不敢犯边”;宋代抗金名将曲端,反对偏安而遭构陷,临死仍志在疆场;清代安西提督豆斌,裹伤力战,血溅新疆,绘像子光阁;张赞绪为陇上开拓回族学校教育第一人;李淑芳是固原第一个自学成才的女学者;共产党员赫光,领导“平定兵变”,创建中国工农红军24军及阜平县苏维埃政权,惨遭敌人暗算,大义凛然;抗日烈士陈良璧,面对日寇铁蹄,孤胆忠心,自尽报国;民盟著名人士孙寿名献身革命,敌人用尽酷刑,铁骨铮铮,宁死不屈;爱国将领韩练成,出入虎穴,效忠革命。作为革命老区,这里诞生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回族政权,六盘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山脉,将台堡是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地,毛泽东同志在此吟诵了闻名世界的雄伟诗篇《清平乐·六盘山》。

宁夏师范学院就坐落在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这种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固原深厚的多元文化和文明特征,农耕文化、边塞文化、高原文化、民族文化、伊斯兰文化交汇融合,推动着这块土地的文明进程,启迪并昭示世代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不断地创新、发展。这为作为高等学校的固原师专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受这种文化浸润的固原师专因之而成为继承、传播、弘扬、发展、繁荣这种多元文化的重要载体,这是宁夏师范学院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办学优势所在。

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发展史——师院30年

而立之年的宁夏师范学院走过了一条播撒几代师生心血的创业路,是一本记载山城高校苦乐交织的编年史,一首谱写无怨无悔、蜡烛成灰泪始干的边塞诗,一幅浓缩接纳人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工笔画,一片用了30载青春在干旱少雨、贫甲天下的这块土地上造就的精神高地,一所用了30年时光在这里熔铸的文化殿堂,是师专人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艰难爬坡的历史,是师专人千方百计在艰苦地区办好大学的历史。

第一部曲是走过艰辛的宁夏固原师范专科学校。1975年经自治区党委批准,在固原县黑城乡建立“六盘山大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六盘山大学基础上建立宁夏固原师范专科学校,从此,固原师专的名字便深深地镌刻在了西海固的黄土地上。在距今固原市区100里的黑城乡,一批怀揣理想和信念,来自北大、复旦等名校的优秀知识分子白手起家办起了大学,住土坯房,吃玉米面发糕,喝苦咸水。没有校舍,挽起裤管自己盖;没有课本,拿起刻刀自己刻;没有电,点上煤油灯写教案。发端于此,师专人在这里培养出了六盘山土生土长的大学生,极大地缓解了固原地区中学师资极度紧缺的局面。

第二部曲是艰难爬坡的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82年,为了改变空间太小、交通不便、环境太差等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因素,师专开始从黑城乡迁往固原县城。1993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个阶段尽管条件极其艰苦,但在全校师生自己动手的情况下,挖土、填壕、打夯、筑基,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变大。艰难之中,固原师专发展起来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师专精神在不觉之间牢固地形成了。

第三部曲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宁夏师范学院。改建本科师范学院,培养自己的高层次人才,是宁夏人民特别是固原人民摆脱贫穷、期盼发展的强烈愿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建宁夏师范学院的举措,是一件功在当今、惠及后人的大事,是增强师专服务当地乃至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好事,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更是区、市党委、政府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是宁南山区脱贫致富的根本举措。

作为师院人,实在是蓄积了太多的愿望和太久的期盼!期盼在区、市共建的大好契机下强校升本的夙愿尽早实现;期盼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劲号角中多一些师专的音符;期盼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征程上有六盘人的串串足迹!

在区、市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高度重视和不懈支持下,2005年11月10日至12日,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升本评估验收;12月29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南京会议审议通过了固原师专改建宁夏师范学院的申请。这是宁夏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日子,是宁夏师范学院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山城高校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努力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拥有了更为强大的后劲。这是党和国家对贫困地区人才资源的高度重视和巨大鞭策,更是师院人扎根六盘的源泉和继续前行的动力。

四、几代人青春和生命的结晶——师院之魂

30年的艰难竭蹶,凝聚了几代人的青春和生命。

创业初期,学校汇聚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他们大都毕业于著名的高等学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师范学院等,或因打成右派被贬,或因支宁支边来固,成为师专第一代创业者,在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青春、事业和生命的同时,用智慧之光和生命之树照亮和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山区的孩子。其间一些人已经叶落归根,颐养天年,大部分已淡入到平凡而普通的退休生活,淹没于衣着简朴的普通人群,有的积劳成疾,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为了师专他们献出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丁文庆教授是固原师专第三任校长,四十多年教坛耕耘,一位风华正茂、才情横溢的诗人,现在已是满头银丝、目不能远视的老者,他曾以诗人的激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把任重道远的使命灌注到学生的血液之中,亲自为学校写歌,亲自指挥学生学唱校歌,为学校的发展呕心沥血,积劳成疾。第四任校长、著名文学评论家慕岳教授,学识渊博,授课旁征博引,深得学生爱戴,终因工作劳累过度,损失了一个肾。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袁伯诚教授,因错划右派而入监,几次流离,备受磨难,在固原师专工作了18个春秋,倾其所学,教书育人,10年之内出版专著2部,论文近百篇,成为中国《史记》文学研究的骨干力量。师院首任党委书记、校长胡启立同志是当年固原人心目中的“大儒”,为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频繁奔波于银川固原之间,曾罹车祸,肋骨、锁骨两处骨折,住院治疗3月之久,谈起当年建设校园、种地种菜的情景,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师专的老书记、老校长古彦刚同志解放前参加革命,“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斗80多场,但始终坦坦荡荡,初衷不改,衣着简朴,为人谦逊,为了师专的发展注入了毕生心血。1963年陕西师大毕业的徐广伟先生恪守“党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的信条志愿报名来宁夏支边,学校建设关键时期,胃被切掉2/3,1个月后就开始上班。复旦大学毕业的荣茂根教授、北京大学毕业的米正中教授、武汉大学毕业的杨子仪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的刘寒梅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毕业的李国藩教授、四川师范学院毕业的凌锡泗教授、四川大学毕业的陈永寿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的南矩容教授等,这些让人感怀不已、追念不尽的人和事,不胜枚举,斯人斯事,感人至深,堪为楷模。

五、留得住、用得上、扎得下的“永久牌”人才——师院的累累果实

春风化雨花千树,桃李芬芳天下知。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重要基地,固原师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踏踏实实地践履着自己的职责。30年来,为地方培养了合格的毕业生14000多名。目前,宁南山区初中教师中有85%以上、基层医护人员80%以上是固原师专毕业生。他们被广大干部群众称为留得住、用得上、扎得下的“永久牌”人才,在他们中间,绝大部分都在各级各类中学承担着骨干教学任务,有相当一部分成长为市县乡党政领导、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和中小学校长、教育教学管理骨干;有的成长为在宁夏、西北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如自治区考古专家罗丰、地方志专家薛正昌、著名作家石舒清等,在全国影响较大的西海固作家群中90%是师专培养的学生。他们中间许多人不是没有离开山区、离开教育岗位的机会和条件,而是扎根山区、服务社会、奉献教育的信念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血液之中,成为他们人生追求的价值和目标,正是他们的存在和无私奉献,支撑着山区基础教育乃至宁夏基础教育的一片蓝天。

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师院人的办学理念

30个春秋,30载思索。把宁夏师范学院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这所大学?这是师院人与时俱进不断前行的问己之举。

1986年,针对当时高等专科教育的层次定位等问题学校组织在全校展开讨论。形成的共识是:高等专科教育是高等师范的一个独立层次,既不是中等师范教育的拔高,也不是高等师范本科教育的附属。其主要任务是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为基础教育服务。这次讨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当时学校的层次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

20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积极推进的形势和学校地处偏僻、观念保守、信息闭塞的实际,师专开展了学校体制怎样改革、如何突破办学困境的讨论。通过讨论,提出了“把固原师专的改革、发展纳入宁夏特别是固原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总构想中,突破师范性,把学校办成以师范为主,多层次、多规格,专业结构合理,质量不断提高,有明显社会效益的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思路。这次讨论适时地抓住了多层次办学的机遇,学校的规模因之而适度扩大。

2004年,针对国家提倡提升办学层次、全国大部分师专升格为本科院校、固原师专办学空间越来越小的紧迫现实,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办学思想大讨论活动,这次讨论是在困境中求生存、艰难中求发展的一个极为正确的决策,最大的贡献是及时地提出了改建为本科院校的目标。

2005年,针对即将升本和升本后的发展任务,宁夏师范学院开展了历史上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办学思想大讨论。主要目的是通过讨论统一思想,理清办学思路;凝聚人心,形成发展合力;激发斗志,激活发展潜质;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发展意识、紧迫意识和爬坡意识,为学校升格为宁夏师范学院后的再发展做好理论储备和前期教学科研、后勤、学生管理等全方位的培训;明确任务,使广大师专人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形势和今后的发展压力,从而达到对高校发展中“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确立教学工作永远是学校中心工作的地位,狠下力气提高教学质量,确保高水平的教学工作作为我校发展新的里程碑的基本保障;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升本工作基本理念推动各方面工作;加倍努力,用心想事、用心做事、用心抓落实,全校动员、全民参与、全力以赴,确保升本后5年的教育教学水平评估在合格以上。

七、师范性、民族性、地方性——师院的办学特色

作为在固原这一特定地域办学的高等院校,师院30年积淀了自己显著的办学特色——师范性、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学校发展积累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正是宁夏师范学院的优势所在。

师范性是宁夏师范学院长期坚守的立足之本。目前,18个师范教育专业已成为学校35个专业中办学实力最强、成果最多的专业,已累计输送中小学教师八千多名。民族性是固原师专的优势,宁南山区占宁夏总面积的1/2,人口190万,是宁夏的“半壁河山”,同时又是全国最大的回族人口聚居区,回族同胞近90万,占全区回族人口总数的47.5%。几十年来,学校积极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少数民族招生的优惠政策,不断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比例,累计共培养少数民族毕业生将近7000人,占全部毕业生的46%。学校依托宁南山区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了回族语言研究室,回族语言文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在区内外有较大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地方性大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更多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这是固原师专恪守地方性原则的一个标尺,针对当地支柱产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设置了相关非师范专业,为地方累计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6000多名,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800多名,设置了宁南山区区域经济研究所、西海固文学研究室、西海固民间音乐研究室、西海固民间美术研究室、应用化学研究室、应用数学研究室、基础教育研究室、中国外语教学行动研究试验中心等研究机构,为提升固原文化品位和整体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地鼓风张力。

八、在贫困地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师院的责任

宁夏师范学院是公办高等院校,招生主要面向宁南山区以及周边地区,学生中因家贫无力支付学费者占有相当的比例。为了确保贫困生尤其是特困生都能完成学业,自2000年始学校每年仅减免困难学生学费一项累计达到2000多万元,每年所收学费仅占应收学费的36.3%,所收学费绝大部分用于学生的各项奖励、补助和资助,为贫困地区农村孩子上大学解了燃眉之急、后顾之忧,极大地提高了办学的社会效益。

为了落实“在贫困地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目标,宁夏师范学院将誓言般地践履自己的职责,将把改建成功当做对自己的考试,考验我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考验我们为民办教育的能力!

我们将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重、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坚持“坚定、勤奋、创新、奉献”的校风,坚持“严谨、严明、严格”的教风,坚持“求真、求善、求实、求新”的学风,以“用心想事,用心做事,用心抓落实”为工作理念,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进一步突出师范性、民族性和地方性办学特色,恪守“为人民办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不移信条,奉行“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教育发展方针,真正承载起培养人才、创造知识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以满腔的热情,一流的工作,努力实现“五大转变”:由专科教育观念向本科教育观念的转变;由以师范教育为主向多科性教育转变;由以普通教育为主向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并举转变;由以教学为主向教学科研并重转变。努力将宁夏师范学院办成一所在宁夏有较高声誉、在西部有一定影响力的本科学院,为宁南山区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宁夏经济腾飞、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2006年1月 刊载于《固原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