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饭店老板观

饭店老板观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知道这众多的饭馆老板文化程度如何,对饮食一道有多少研究,这些饭馆厨师的本领究有多大。于此,情况不明,不敢妄说,单就从前所知饭店老板之情,参以己意略加说明,以为参照。其老板董竹君,原为夏之时之妻。南北三饭馆,一时鼎立,其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人所熟知。开一家小饭店,李劼老夫妻任操作,锅边铲下,对他自是一乐。以李劼老之胸怀和手笔来要求今天的饭馆老板,不免失之于迂。

私营饭馆林立,遍布上海各地,三条美食街似乎也都店满为患,单从数量说,上海饮食业之盛,恐已超过一九四九年之前。据上海烹饪协会会长朱君告,上海大小饭馆共约二万七千多家。不知道这众多的饭馆老板文化程度如何,对饮食一道有多少研究,这些饭馆厨师的本领究有多大。上海饮食业的发展,烹调口味的提高,毕竟掌握在这些老板和厨师们的手上。开饭馆要赚钱,是天公地道的事。但如老板只为赚钱开店,厨师只是受雇烧菜,没有一点为求发展和提高饮食文化的雄图,于饮食之道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于此,情况不明,不敢妄说,单就从前所知饭店老板之情,参以己意略加说明,以为参照。

一种是饮食世家。本人就是烹饪高手,有钱,不愁吃穿,有闲,无需求职谋生,家中复有高厨,乃开设饭馆,锐意经营,一时声誉四起,所卖之菜因而流传市上。上海原设八仙桥的锦江应属此类。其老板董竹君,原为夏之时之妻。夏之时是辛亥革命时蜀军政府副都督。辛亥时期,四川独立,闹双包案,一省两个军政府,一是在成都的大汉军政府,蜀军政府则设在重庆。都督之家,即使不是钟鸣鼎食,亦非同凡响。董竹君本人亦见多识广,阅世甚深,精于食道,有所创造。如此家世,如此人物,觅来高厨,开设饭馆,其能发展饮食,是自然的事。十余年前,师陀在静安宾馆东楼九楼请客,主厨曾师傅烧的几样川菜,均属上乘,其小煎鸡米一味,尤为平生所食之最佳者。曾师傅昔年即是八仙桥锦江的厨师,他出面应酬,讲的都是当年锦江盛事。后来他应邀去澳洲悉尼餐馆主厨,工资极高,但因居住不惯,不久即归。于是,旧友十人(五对夫妇,计师陀、黄裳、艾明之、李天济及下走)烦曾师傅再为操作,共往饱食一顿,仍为佳构。北京的谭家菜、天津的周家菜、当亦属此类。南北三饭馆,一时鼎立,其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人所熟知。

这里想说一个更典型的饮食之家。成都黄敬临,文人,清末有功名,曾为小吏,入民国后,在四川做过几任县长,精研饮食之道,后开静宁饭店,驰名一时。他从此专业饮食,弟兄及子弟相继开设饭馆,有成功,有失败。子平伯初与人合开不醉无归小酒家,先盛后衰。平伯虽精研食道,本是少爷公子,开饭馆不过是玩票,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敬业精神,他的合伙人叫刘琢之,是我的堂姐夫,比利时留学生,实在是个热衷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两人合开不醉无归小酒家,学了些洋派头,在三十年代闭塞的成都一时传为怪事。毕竟菜好,加以店名取得漂亮,铿锵上口,倒也风光了一阵。两位老板都不是有志于饮食文化的事业家,只是闹着玩而已,甚至招引朋友大吃大喝,不费一文,这个店终于垮台。姑姑筵也是黄敬临开的饭馆,先设成都,后移重庆,其弟保临又开了一家取名哥哥传的餐馆,两家菜虽精,售价极贵,不是普通人所能出入,不久也衰落了。黄炎培有文述姑姑筵之美食。

黄敬临一家诚是饮食之家,几个饭馆都是高水平,也创造了几味流传下来的佳肴美味,黄敬临本人创业有志,子弟看来都能继承父业,纨绔之习终不能免,便使黄氏之业昙花一现而止。

在成都这样地主文化高度发达的城市,食而求精的缙绅之家不可胜数,子弟美食之余开饭馆以养闲,就成平常事。经之营之,确也能在菜肴上创造出佳构,毕竟不能持久。这种例子,屡见于我的亲戚中。我一位表兄,读书无成,精于吃,忽发奇想,开了饭馆,结果是每天把大堆卖不出的菜带回家,恳请家人和亲戚吃掉。我的姨父,一位大吃家,姨母烧一手好菜,做得精致无比的好点心,为的是侍奉姨父。姨父家业衰败,忽然开了个面食点心店,要姨母督人制作,想赚钱维持家计,自是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饱吃。这个店倒也出了名,它在成都首创拉面,姨母手制的金丝蜜枣,市上不可得。姨父家大门之外开店,他则每天在大门以内的家中,邀来牌友赌钱,从店里搬来饮食饱吃,终于把个店吃垮了。我的一位婶母是贵州人,善烹调,受她游手好闲的弟弟怂恿,开了一家专卖贵州菜的小饭店,取名金筑移馨,名极佳,金筑即贵阳,把贵阳之香味移到成都来了。其时成都没有贵州饭馆,甫出,大受欢迎,终于不继,在于本无发展贵州饮食的志趣,不过为图钱供其弟挥霍,自然要不了多久就歇业了。

举此数例,无非说明,即使一个饭馆有美食佳味,也不一定就成功。这样的饭馆,对于饮食之业不可能有贡献,也是自然。

著名文学家李劼人一九三〇年在成都开饭馆,则纯然是另一情趣。李老开设的小雅,一间小店,前堂卖座,后堂生炉,夫妻掌厨,名震一时。近年一些文章侈谈李老卖食以养穷,实片面之说。李老出身世家,留学法国,归国后为教授,为作家,又是报纸主编,本不是怎么穷困的。且后来有力开设嘉乐纸厂,身任董事长与经理,亦无需开饭馆以谋生。他办的嘉乐纸厂,是着眼于文化。抗战期间,没有进口纸张,报章、书籍用纸是极劣的土纸,印刷不清,易破损。嘉乐纸厂造的纸质较厚,在抗日时期的大后方,极受欢迎,时称嘉乐纸。李老于此有功。此前他自开小饭馆,为的是弘扬中国的饮食文化。李老对于中国饮食文化,满腔热情,而其善于烹调,由来久矣。试看当日同为留法学生后为中国青年党党魁李璜(幼椿)的回忆文字,他们在法读书的时候,每次采办食物均由李璜任之,烹调之任则非李劼老莫属,可见他以烹饪为乐。开一家小饭店,李劼老夫妻任操作,锅边铲下,对他自是一乐。可以想象,一汤一菜之制,李劼老举手之轻重,实不下于他创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的雄图。我以为李劼人先生是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厚爱于胸、薄发于外的典型。唯其如此,李劼人先生开设小雅之业绩,是以上所说的任何一家饭馆老板所不能比拟的。至于小雅所留下的菜肴,诚为自然的结果,其实是李劼老爱中国饮食文化之余事矣。据友人车辐所记,李老开设小雅所经营的面点菜肴有:金钩(虾米)包子、炖鸡面、蟹羹(以干贝细丝代蟹肉)、酒煮盐鸡、干烧牛肉、粉蒸苕菜、青笋烧鸡、黄花猪肝汤、怪味鸡、厚皮菜烧猪蹄、肚丝炒绿豆芽、夹江腐乳汁蒸鸡蛋、凉拌芥末宽粉皮、干煸鱿鱼丝、板栗烧鸡、香糟鱼等。

以李劼老之胸怀和手笔来要求今天的饭馆老板,不免失之于迂。但如果今日饭馆老板中有那么几位,甚至只是一二,明白李老之志而心向往之,踵武前贤,也就不错了。一位认识不久的上海餐饮业巨子,文化甚高,谙饮食之道,深忧今日饮食之衰,有志于振兴,正在筹办一家规模盛大的饭馆。每听其述规划,谈所图,心颇壮之,因寄厚望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