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往高处走,愿水往低处流的故事

人往高处走,愿水往低处流的故事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听说有一位高中毕业生立志务农,回到农村老家,刚放下行李,就引起父母的一场争吵。母亲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高中毕业不升学,也该在城里找个事做,怎么出溜到农村来啦!”革命阅历深广的父亲则赞扬儿子走得对,说:“农村苦一些,但能锻炼、提高,这才是真正的往革命化的高处走。”接着他给儿子背诵了自己在当年走出“抗大”校门时唱的《毕业上前线》歌词:“是时候了,同学们,走上抗日的前线,学习总不易学得完全,要在革命中锻炼……”儿子听从了父亲的话,更加坚定了献身农业的决心。

(1964年8月20日)

听说有一位高中毕业生立志务农,回到农村老家,刚放下行李,就引起父母的一场争吵。母亲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高中毕业不升学,也该在城里找个事做,怎么出溜到农村来啦!”革命阅历深广的父亲则赞扬儿子走得对,说:“农村苦一些,但能锻炼、提高,这才是真正的往革命化的高处走。”接着他给儿子背诵了自己在当年走出“抗大”校门时唱的《毕业上前线》歌词:“是时候了,同学们,走上抗日的前线,学习总不易学得完全,要在革命中锻炼……”儿子听从了父亲的话,更加坚定了献身农业的决心。

“往革命化的高处走”,这实在是饱含革命者心血的金玉之言。雄伟、激昂的《毕业上前线》歌词,又多么使人内心激动!的确,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革命的知识青年们响应党的召唤,走出课堂,高歌猛进,走向革命化的“高处”,不怕千难万险地在革命战争的大熔炉里锻炼。结果,不仅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在思想上也得到了彻底的改造。而今,又有大批的知识青年踏着革命前辈的足迹,从课堂走向建设的前线。他们不仅要用“一犁一耙的耕耘,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且立志在“阳光、雨露、狂风、暴雨、酷暑、严寒”中,把自己这“幼小的嫩苗”,锻炼成“参天大树”,把死的书本知识,真正变成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锐利武器。因此,“人往高处走”,对于知识青年来说,就是往革命化的高处走,到革命、建设的前线,把自己锻炼成具有高度的革命觉悟、高尚的革命理想和在革命和建设上都能“过得硬”的革命接班人。

马克思说:“历史认为那些专为公共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物是伟大的。”因此,鉴别一个人是不是在高处,不是看他的官位多高,而是看他的思想境界有多高;不是看他“生活如何”,而是看他“如何生活”;不是看他享受了多少社会福利,而是看他为社会谋取了多少福利。在“人吃人”的旧社会,剥削者总是把高官厚禄、势大钱多看成“高处”。他们读书读得“口成疮”,写字写得“肘成胝”,甚至还搞什么“悬梁”、“刺股”之类!究其目的不过是学得一身剥削、统治人民的本领,求得个人“升官发财,荣华富贵”罢了。今天,剥削制度已经消灭,建设起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度,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主动自觉地为社会谋福利,成了新的社会风尚。但是,旧社会剥削者利己主义的“幽灵”却仍然存在,并通过各种方式侵蚀我们的心灵。那位母亲的牢骚,有的青年看到美衣、香食和安逸的生活享受就“眼红”,以至心里“火辣辣”的这种精神状态,不正是旧思想的反映么?其实,一味追求享受而内心却很腐朽的人,在革命者看来,丝毫也不值得“羡慕”,反而应当唾之弃之!

攀登上革命化的“高处”,也像登山英雄劈荆斩棘一样,必须勇于向横在面前的旧思想、旧习惯势力进行斗争。在革命战争时期,那些革命青年当初走出温暖的家庭,跨出文静的教室,“走向抗日的前线”时,不是也曾遇到来自家庭、亲友、社会舆论的阻拦么?不是也有人用“人往高处走”的话,拉他们放弃革命,回过头来追求生活的享受和安宁么?但是,他们勇敢地斩断了这些“荆棘”,坚定地往革命化的“高处”走去。今天也有许多这样的革命青年。愿所有回乡耕耘的知识青年,都像老一辈的革命者和新一代的革命者一样,彻底和旧的思想决裂,往金光灿烂的革命化“高处”进军,既不踌躇不前,又不中途败阵,一直攀登上革命化的顶峰。

[又添一乐] 这篇短文刊登在《河北日报》上,文中阐述的道理有些似乎已陈旧了,但其中有的道理仍有发人深思之力。如:鉴别一个人是不是在高处,不是看他的官位有多高,而是看他的思想境界有多高;不是看他“生活如何“,而是看他“如何生活“;不是看他享受了多少社会福利,而是看他为社会谋取了多少福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敬业奉献仍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大多数积极向上的人所选择的一个价值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