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最忆东坑『应宿第』

最忆东坑『应宿第』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暑假期间,我陪省城来的专家对乐安县古代书院进行调研考察,印象最深的是东坑村书院——应宿第。东坑鼎鼎有名的道山书院则难寻其故迹。斑驳陈旧的门墙匾额上“应宿第”三字,苍劲有力。东坑的书院为我们解开了疑团。这些和 “应宿第”一样的书院以及书院的主人所代表的文化恰恰是我们当代人应该在心中恒久弥留的东西……

李贵德

暑假期间,我陪省城来的专家对乐安县古代书院进行调研考察,印象最深的是东坑村书院——应宿第。那天,我们一行五人早上从县城出发,按照专家从省文博调查信息上查来的书院名单,按图索骥。我们一路走来,拍照留存,询问记录,整理资料。当我们来到东坑村,已经是太阳西斜时分,村里农户都在忙着田间地头的事情。村小学校长知道我们要来,早已等候在村头。我们把车停在村口小学里,马不停蹄,跟着校长走进村子。

东坑村又名东川陈家村,村民全部姓陈,是江西省乐安县鳌溪镇一个池塘众多、以明清民居胜出的村子。东坑整个村子坐北朝南青山绿水环绕,村前小溪流水潺潺。村子前半部分,几口大水塘如几面明镜,云影天光,浅水游鱼,四周青山和古色古香的建筑倒映其中,相映成趣,俨然是一幅精美的山水画,让人流连忘返。往村中行走,明清时期的民居错落有致。我们在村子里寻找到了保存尚好的书院——思南书屋、如兰书院和应宿第等,还有几个不知名字的书院散落在民居当中。东坑鼎鼎有名的道山书院则难寻其故迹。如兰书院在村后山脚下,依山而建,墙体夯土而成。小巧的思南书屋坐落在村中池塘边上,因其前门朝南,正对水塘,人们只能在后门出入,后门即是北面,所以取名“思南书屋”。至于书屋主人是否还有其他深意,我们就不得而知。

我们一行来到“应宿第”前,映入眼帘的是门前疯长的杂草,蔓草莓苔,墙倾门斜,在夕阳的余晖里已没有了往日的风采,然而它的建筑规模当时在村里堪称一流。如今,“应宿第”虽然破败,但风貌依存,高高的风火墙头上,勤奋求学、步步高升、加官进爵等图案还是清晰能见。我们借助手中的单反相机,调好焦距把这些寓意隽永、图案精美的雕刻永久地保留在相机里,让它们深深地留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

推开陈旧的木门,跨过高高的门槛,见到的是深深的厅堂。厅堂内立柱高悬、雕刻精美,天窗透明,天井犹存,祖位神龛依原样保存,书院里的有些建筑材料据说是从苏州漕运过来的。由于时代久远,缺乏修葺,整个书院已是破旧不堪。斑驳陈旧的门墙匾额上“应宿第”三字,苍劲有力。大门上过年时贴的春联,让人们感觉出古朴的书院像残喘老人渗透着一丝鲜活的气息。两扇木门,一院之户,入此门,顽愚变文质,邋遢改文彬,做作化坦荡,无知进有知,傲气成随和,懵懂含有意。带路的校长说,这样的建筑遗存在偏远的山村极为罕见,这也是东坑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崇尚才学的一个有力佐证。“应宿第”大门前,有一座牌坊,据说是皇上为表彰村里乐施好善的陈姓人家而建。从前,乐安县交通闭塞,东坑是乐安县城与外界来往的重要交通枢纽,那时不论平民百姓、商贾显贵、贩夫走卒、赶考书生,还是要饭的乞丐,只要路过东坑就可以在此吃饱饭睡好觉,再去赶路,当时东坑陈氏村民淳朴厚道可见一斑。来书院上学的学生每日进出,在牌坊前面走过,先人的榜样每时每刻在感染着他们,这个牌坊成为书院教育学生、塑造学生人格的“德育墙”, 真是无声胜有声,功莫大焉。

回溯历史,在这古雅的山村,这么多的书院里,不断传出琅琅的晨诵声。陈氏族人崇尚文化,以读书为荣,民风淳厚。他们静心苦读先贤华章,探究体察伦理精义。历代村民用书院这个教育场所来传承文化和构建精神文明的大厦,让优秀文化传统在朝代更迭、坎坷岁月中得以传承。小小的东坑村,为何人才辈出、文风绵延?东坑的书院为我们解开了疑团。

此次调研,我们见到的书院,“应宿第”只是一个缩影,在历经时代风雨侵蚀之后,大多都遭遇天灾与人祸,已像一个接近油尽灯枯的老人,苍迈、残缺、朽木断壁浸透着岁月沧桑,衰草萋萋,污秽沉沉,风采早被风吹雨打去,在西下的夕阳映衬下,愈显荒芜。我心怀感念,但也不无感慨。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值得顶礼膜拜的不是帝王的陵寝、将相的门第、官员的高位、富豪的财宝,而是光照百代的优秀文化传统。

夕阳透过云层,斜射到东坑村的上空,四周青山环抱下的一片鳞次栉比的飞檐屋脊还是那么密集和整齐,灰墙黑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醒目的亮光。东坑村书院的荣耀,在于它的崇尚刻苦求学、不断进取的传统,在于它对善良厚道、热情待人的民风的传承,在于对人守信、忠诚、真爱的无私付出。有哲人说:眼镜架在鼻子上,秋天装在心里。这些和 “应宿第”一样的书院以及书院的主人所代表的文化恰恰是我们当代人应该在心中恒久弥留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