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九渊故里写忠魂

九渊故里写忠魂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陆九渊与朱熹齐名,而见解多不合。陆九渊是金溪人的骄傲,陆九渊也是金溪人的典型代表。仰山书院之名渊源于《诗经》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据《金溪县志》记载 :清乾隆二年,知县阎廷佶买邑人桂氏房屋改为义学,请学使赠写“仰山书院”门额,始称仰山之书院。书院保护精当,结构完整。陆九渊还热心于讲学授徒。陆九渊擅诗能文,《陆九渊集》中录存诗作一卷二十三首。1980年1月,中华书局整理为《陆九渊集》出版发行。

邬小辉

金溪,我一直心向往之的地方。

九十年代,我就桑蚕产业之瓶颈所在到金溪调研,觉得金溪的确是物阜之乡甚好,耕读之风甚浓的一方润泽膏腴之地……

最近,我就全省书院文化一直奔忙于乡野

盛夏的某一天,我“千里走单骑”,驾长车踏访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象山书院,然后直奔金溪的仰山书院。

我之所以直奔金溪,是因为金溪是南宋理学家陆九渊的故乡也。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象山,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金溪县陆坊乡青田村人。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鼻祖,中国书院文化,从“理学”至“心学”再至“汉学”,踽踽走来,陆九渊承上而启下,担当起一个时代之大道。

九渊其人,孝宗乾道八年(1172)进士,调靖安主簿,历任国子监。他有感于靖康时事,遍访勇士,商议恢复大略,曾上奏五事,遭王信所驳,遂还归故里讲学布道。

1191年,知荆门军,创修军城,稳固边防,甚有政绩。1193年卒,年五十四岁,谥文安。

陆九渊与朱熹齐名,而见解多不合。主“心即理”说,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明代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说,成为“陆王学派”,对后世影响极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金溪地处武夷山脉与鄱阳湖过渡带。

这里山清水秀,土沃泉甘;这里古村、古亭、古庙、古书院星罗棋布;这里古桥、古井、古树、古牌楼比比皆是 ;这里茂林修竹,涛声依旧;这里阡陌纵横,田桑万顷。

然而,最让金溪人引以为骄傲的是号称“中国思想家之一”的陆九渊。

当我来到仰山书院,也就是陆九渊纪念馆,大量的文献资料展示了陆九渊的生平与历史功勋……

陆九渊是金溪人的骄傲,陆九渊也是金溪人的典型代表。他所创办的象山精舍,他所提倡的“裹粮而来,结庐为居”的精神以及开创的“鹅湖之会”精髓光照寰宇,永传千秋。

仰山书院之名渊源于《诗经》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据《金溪县志》记载 :清乾隆二年,知县阎廷佶买邑人桂氏房屋改为义学,请学使赠写“仰山书院”门额,始称仰山之书院。

书院占地1078平方米,曾在嘉靖年间扩大规模,随后又请王鼎题写匾额,光绪年间改为官学堂。

穿过狭窄的巷子来到书院,灰墙黛瓦并没有过多显示出历史留下的痕迹,兹因在1992年县政府为发扬象山文化,投入资金对书院进行了修葺。

透过天井,抬头就能看见安放着的陆象山先生的半身像,正厅还展有陆象山先生生平图片介绍。

迈过正厅,上堂设有书画作品展和金溪历史人物展厅,正厅的右侧则是碑刻展厅。纪念馆还收藏了各种版本的《象山全集》和各地吟咏象山的诗、词、楹联等。书院保护精当,结构完整。行走在书院之内,浏览着展品,依然能感受那浓郁的缅怀陆象山精深文化的情结和情愫。

仰山书院实际上是在崇正书院的原址上重建的,当年朱熹和陆九渊都曾在此讲学。当我去仰山书院时,鹅湖书院的洞长王立斌先生已在事先沟通过的,所以我是循着指引找到仰山书院的。出来接待我的正是仰山书院的洞长吴定安,也是陆九渊文史馆的馆长。此人长得墩实憨厚,言谈之中,觉得此人应是饱读诗书,颇有学问,善职履责,景仰先贤……

从他这里让我更多地了解了金溪的书院文化,更多地了解了陆学与陆九渊。

淳熙十三年(1186),陆九渊在朝中提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为治国平天下的“四君子汤”,得到孝宗赞许。

他慨叹靖康北宋被亡的惨痛事件,和四方志士交结,并曾上书陈五论:一论仇耻未复,愿博求天下之俊杰,相与举论道经邦之职;二论愿致尊乐道之诚;三论知人之难;四论驯致而不可骤;五论人主不当亲细事,除将作监丞。因给事中王信反对,他解甲落职还乡。

还乡后,陆九渊创办象山精舍,提出“裹粮而来,结庐为居”,当时名望甚高,每开讲席,学者群聚,“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他自号“象山翁”,学者誉为“象山先生”。

光宗即位,他被起用知荆门军,当时荆门是南宋边地,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实际防务极差,边城墙也没有,他“乃请于朝而城之”,经过一年左右的认真治理,使“政行令修,民俗为变”。

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陆九渊官位不算显要,学术上也无师承,但他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以及佛教禅宗“心生”“心灭”等观点,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心学”。

他的核心理念在于,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

1175年,应吕祖谦之邀,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展开了有关“心”与“理”的大辩论,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是理”的论点。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 ;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方赋诗论辩,陆指朱“支离”,朱指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执不下,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会”,或称之为“鹅湖大辩论”。但他们友谊极其深厚,书信往来,论辩不辍。

陆九渊曾在朱熹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泣下,朱熹以为切中学者隐微深阃之痛。

陆九渊的学说,经其弟子傅子云、傅梦泉、邓约礼、杨简等人的发挥,元代赵倩、祝蕃、李存等的继承和明代陈献年、湛若水的发展,经王守仁集大成,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影响极大。

明代王阳明延展其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陆九渊的思想经后人充实、发挥,成为明清以来的主要哲学思潮,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中国思想界。著名学者郭沫若、马一浮都曾深受陆九渊思想的影响。

陆九渊还热心于讲学授徒。“每开讲席,学者辐辏,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弟子遍布于江西、浙江两地。他在长期的讲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思想理论。他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存心、养心、求放心和明天理的作用。他主张学以致用,其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以挽救南宋王朝衰败的命运。在教育内容上,他把伦理纲常和一般知识技能技巧,归纳为道、艺两大部分,主张以道为主,以艺为辅,认为只有通过对道的深入体会,才能达到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之目的。因此,要求人们在“心”上做功夫,以发现人心中的良知良能,体认伦理纲常。

陆九渊擅诗能文,《陆九渊集》中录存诗作一卷二十三首。《鹅湖和教授史韵》云:“墟墓兴衰宗庙饮,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诗颇有气势,如“若乃后世之诗,则亦有当代之英,气禀识趣,不同凡流……今若但以古诗为师,一意于道,则后之作者又当左次矣”。其文学造诣,堪称一代宗师。其语录和少量诗文由其子陆持之于开禧元年(1205)汇编成《象山先生集》,共计三十六卷,并由其学生于嘉定五年(1212)刊行。1980年1月,中华书局整理为《陆九渊集》出版发行。

我两次被调往南昌,第一次住在豫章路,跨过一条街就是象山路了。第二次住北京路,与象山路相隔不远。诚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住在南昌城,走过象山路,时至如今才知象山即陆九渊也。

不仅省会南昌有一条“象山路”,金溪陆坊青田院山亦有一座陆九渊墓,已被列为省重点保护文物。海内外学子、游人前来拜谒者不绝。

1193年,陆九渊在湖北荆门病逝。棺殓时,官员百姓痛哭祭奠,满街满巷充塞着吊唁的人群。出殡时,送葬者多达数千人。他殁后,谥为“文安”。为纪念陆九渊,后人将荆门蒙山改为象山,在荆门城西象山东麓,并在当年陆九渊受理民事诉讼和讲学的象山书院遗址兴建陆文安公祠。

光阴荏苒,时事变迁,“象山精舍”已不复存在,而“象山精神”永存。

为了寻找旧址,我到了贵溪城外的三峰山,当年徐霞客游至此地,他一定是慕名而来。如今,“象山书院”四个大字,摩岩石刻令人震撼。站在巍峨的丹霞岩上,眺望滔滔信江,你似乎能体悟到陆九渊“登于乐之,乃建精舍”的壮志与豪情。尽管如今凋敝枯槁,墙断垣残 ;藤蔓攀沿,路毁亭衰;岩剥色陨,艾青草密;但是,湮灭不了往昔的辉煌和浮华,书院的气度还在,遗迹的气场还在,陆九渊的巨型雕塑风采依旧。我们依旧能感受到鸿儒云集之状,能聆听到学子高诵之声,能想象陆九渊一代文豪的飘逸风采。

陆象山是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开山鼻祖。对于陆氏心学,陆九渊曾自称是“因读《孟子》而自得之”,以为孔子之后其学“自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乃得其传者”。陆九渊对于伊洛渊源,也不否认自己思想与他们的联系,他认为“伊洛”虽得儒家正统,但二程子之学只是更深的草创阶段,有待于“我”来进一步发明。陆九渊的这些说法自然包含着更深的道统观念及自以为承担道统的意识,却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即陆氏心学与孟子思想以及伊洛渊源的关系。陆九渊思想是自得于孟子,但他是受孟子思想的启发,用孟子“先立乎其大”“心之官则思”,以及“求放心”等命题,来阐发二程理学中“心性”的层面,使理学的本体更偏于主观,而与道德践履的思想趋于逻辑上的统一。

当我告别陆九渊纪念馆,也就是仰山书院时,我从遥远处聆听“乡愁一曲梦金溪”。抚河边,金溪古风依稀,一年又一年,春花秋月,无数的世事沧桑,无边的兴衰荣辱,似乎在述说着金溪的古往今来。古老的书院带着前朝的断代残梦,带着昨夜的欢笙宴散,带着丝丝的寂寥,带着无边的期待,从遥远的历史深处走来。陆九渊一代伟大的思想家,只有尊铜像在注视着今朝,我们作为文化卫士,犹如伏尔泰所言,“一定要捍卫你说话的权力”。面对这位历史的老人,我要说什么呢?还是陆九渊自己所言,“裹粮而来,结庐为居”吧,不为别的,为的是书院文化的传承,再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