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饶教育史上的璀璨明珠

上饶教育史上的璀璨明珠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信江书院的建立与发展情况,当时的信州知府组织编辑了《信江书院志》。话说在乾隆四十六年,新任知府康其渊为了显示自己对地方教育和书院的重视,把书院改名为“信江书院”。信江书院从建立以来,力求弘扬朱子之学,推尊德性,以期敦崇文教而励风俗人心。历史上的信江书院,既有当世名家学者讲习讨论其中,也是地方官员宴请宾客之地方,更是士子读书的名胜之所。为明确信江书院之源流,

刘佩芝

在江西省上饶市,一湾信江由东向西从上饶市蜿蜒而过。在美丽的信江河畔,对着信江步行桥的水南街最北面的黄金山上,一群古色古香的古建筑倚山势而矗立,前面临信江后面黄金山环绕,既有泉林之趣,也拥风竹之美,环境很是清幽。这就是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的古信江书院。

虽然客居上饶二十余年,直到今年六月,因着要写这信江书院,笔者陪着南昌师范学院的客人才第一次走进信江书院,立刻就被这清雅幽静,古色古香的书院给吸引住了。书院内碧翠掩映,曾是上饶市标志性建筑的钟灵台上耸立的四角飞檐式魁星阁雕梁画栋,花窗青瓦,古朴典雅。我们登上魁星阁,俯视信江,远眺灵山。钟灵台前,春风亭、一榻轩、夕秀亭、日新书屋等古建筑保存至今。亦乐堂虽已被毁,但堂前石碑、假山仍然完好。阶前苔痕染绿,堂下木叶萧萧,在静静的信江书院,看一脉江水向东而逝,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信江书院曾经叫做曲江书院、钟灵讲院、紫阳书院,18世纪后被称作“信江书院”至今。它曾经被誉为江西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对古代上饶教育和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和影响。

据同治六年(1867)广信府知府钟世桢在《重修信江书院志》序中记述:“信州之有书院,自郡守张公始。”张公,即康熙年间的广信知府张国桢,号觐公,直隶宝坻人,例监起家(科举制度中,以捐资入国子监为监生者,清朝规定监期满者考职以定选授,被视为正途)。康熙三十三年任广信知府。由于为官清正廉洁,当地士绅集资兴建了他的生祠(给有名望的有政绩的活人建祠堂表彰)。张国祯坚决不肯接受,最后大家只好把建好的祠堂改为义学,在大门上题匾曰“曲江书院”,这便是最早的信江书院,院址在上饶城信江钟灵桥南黄金山麓,大概在今天信江书院的位置。

在美丽的信江河畔、黄金山麓建信江书院,聘请名师贤达来书院讲学,书院名声立刻传播开去,四方学子纷纷来书院求学读书。原来的建筑因为不是为办学而建,体量较小,容纳不下这么多学生,于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府周淳元对书院进行修葺扩建。由于书院的环境得天独厚,“钟山峙于后,灵山揖于前”,自然景色极其幽雅,书院因此改名为“钟灵讲院”。书院当时是以考课为主的教育书院,聘请当地名儒大师主讲,士子生源主要来自上饶、永丰(今广丰)、铅山、玉山、贵溪、弋阳、兴安(今横峰)、万年等周边郡县,经过考试择优录取,在书院里学习。这所书院是继鹅湖书院之后广信府内的最高学府,其办学的方式、方向,经费的管理与使用,山长、教师的选聘,课程的设置,藏书以及学生的培养都有其独到之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信江书院已成为省内著名的书院,培养了很多人才,有的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有的当老师传播文化知识等,对上饶的文化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信江书院的建立与发展情况,当时的信州知府组织编辑了《信江书院志》。在朝廷身居要职的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李光地(1642—1718)为之作“记”。他这样写道:“文明之运始于国家,面视乎推行者之至不至。”“两江人文地,在宋庐陵、临川、南丰诸予为文章采师,濂溪、明道、伊川于此相授焉。南渡后,有陆氏兄弟以学行与朱子道义相切。而朱子趋朝来往。必由信州取道,故玉山之讲、鹅湖之会道脉攸系,迹在此邦。”太守周君“溉然远览,仿玉山、鹅湖遗址,檄其属邑修复。……而又即府治佳处创为‘钟灵书院’临溪环山”,对信江书院的历史沿革、对信州理学的发展与传承都作了总结。接着,李光地强调了地方官员在兴复书院时的作用和书院的价值,李光地从书院建立前后信州科举取士的成果上进行了对比,以此说明信江书院的功效,以及对地方教育的作用。我们看到他对信江书院的作用总结得十分到位,其实也是对天下书院的总结与概括。

随着信江书院的名声越来越大,前来读书的学子越来越多,原来的教室与宿舍实在难以容纳,学习条件不利于学生学习,不利招收培养优秀学生进书院读书。于是在乾隆八年(1743),当时的信州知府陈世增以此为理由,重新修建了信江书院,扩大了书院的面积,增加了教室和宿舍。又因为理学大师朱熹当年出福建必须取道信州,在信州很多地方讲学,为了纪念朱熹对上饶人民的教化,在讲堂之后山建了座祭堂,立朱熹(别号紫阳)的正宗牌位,祭祀朱熹、文天祥和谢叠山,在它旁边建学舍80余间,书院的名字也改为“紫阳书院”,建成后的书院规模首屈一指,远近闻名。 当时的巡抚陈宏谋特意赠书匾“共学适道”。

话说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新任知府康其渊为了显示自己对地方教育和书院的重视,把书院改名为“信江书院”。拓地兴建了一大批建筑:一榻轩、青云阁、中道亭、文汇轩、万锦书屋、凌云精舍、四照亭、半山亭等。院内广植松竹,四周修建高高的围墙,使书院与世隔绝,还买了很多田地出租,收租以供数十名生徒学费与生活费,这件事他本人亲自记录到《信江书院记》里面。此时的《信江书院》“自大门入,历阶而升,为前厅,为讲堂,为泮池……缭以石栏,荫以嘉植,静与神会,旷若天游”,气概委实不凡,其间青云阁、一榻轩、中道亭、文汇轩、万锦书屋、浦溆潆洄、凌云精舍、四照亭、半山亭、夕秀亭等星罗棋布,参差错落、交相辉映。书院蔚然壮观,成为一座完全园林化的学堂,并延续到今天。

信江书院发展越来越好,前来书院读书的生徒多到无法容纳,于是在1810年,书院又购两旁民房35间改为乐育堂、近思堂,改建了斗山阁、五星堂、蒙泉堂及青云别墅、亦乐堂、一杯亭、问月亭、夕秀亭、三希殿等,书院环境更加清幽,学生每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周力田于春风亭后添修三希殿,中祀先师孔子,以朱文公、赵忠定、文天祥、谢叠山四公配享。最后一次大修是在同治六年(1867),当时知府钟世桢再次对书院进行大修,并重修了《信江书院志》,增建魁星阁、钟灵台、日新书屋、课春草堂等,增购了田亩收租谷作为书院的办学经费,新定考课章程载于新修的书院志里。

信江书院从建立以来,力求弘扬朱子之学,推尊德性,以期敦崇文教而励风俗人心。历史上的信江书院,既有当世名家学者讲习讨论其中,也是地方官员宴请宾客之地方,更是士子读书的名胜之所。为明确信江书院之源流,清朝地方官府曾两次修《信江书院志》,“书院之有志,自郡守王公始也”。嘉庆十四年(1809)十二月,知府王赓言上任即重修书院,首撰《信江书院志》三卷刊行,并亲自作《重修书院记》。同治六年(1867)广信知府钟世桢重修《信江书院志》十卷刊行。光绪年间,广信知府查恩绥创设经训堂,作《经训堂章程》,辑为一卷为附编,以增刻刊行。这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关于信江书院保留下来的最早资料,弥足珍贵。自清代以后,信江书院脱颖而出,独领风骚三百余年,声名远播,成为上饶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重要象征。

到了清朝末年,信江书院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封建社会没落,整个教育事业的颓败,书院也日渐腐朽,积弊愈来愈深,已难育异材,书院改制势在必行。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全国、全江西、全上饶大大小小的书院陆续改成了新式学堂。“书院”便成了一个历史名词。

信江书院里现存的古色古香的木结构建筑,有书屋、精舍、讲堂、亭、台等十一处。1983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后上饶市政府在书院旧址建了上饶师范,后迁出合并到上饶师院。现在信江书院已经被上饶市政府改为信江书院博物馆,将于2015年年底免费对社会开放。

一座古老书院,承载着让人难以忘怀的地方教育史。如今信江书院中的那棵银杏树已经有三层楼高,傲然立于院子里,仿佛在诉说千百年来书院的兴衰历史和学子读书的故事。弯下腰捡起掉落在地上的两片叶子,拿在手中看着,仿佛跟着这两片折扇形状的叶子悠悠回到古代,坐在全木结构的学堂里,手里拿着一本朱熹的《朱子语录》,摇头晃脑地和大家一起朗诵着:“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