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涧东书院——东固革命根据地

涧东书院——东固革命根据地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涧东书院的前身是牛角书院,牛角书院之前还有个东溪书馆,而涧东书院后来改为现在的东固小学。书院取其牛角之锐,希冀族中子弟能文气冲霄。牛角书院建成后,东溪书馆从御龙祠搬到了新校舍,刘令奇、刘德洸两人自任书院主讲,同时,也聘请外姓人执教。王初曦一怒之下,将涧东书院烧毁。从东溪书馆,到牛角书院,到涧东书院,再到东固小学,书院名一改再改,不改的是东固人办教育的决心。

钱其昭

东固新街南端,革命烈士纪念碑下之西南,有一个刘姓村庄。我在为红色历史长篇小说《东固暴动》采集资料前,知道这个村庄有个涧东书院,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赖经邦就曾在此就读。涧东书院的前身是牛角书院,牛角书院之前还有个东溪书馆,而涧东书院后来改为现在的东固小学。为了证实这个材料,我曾多次走访这个东溪刘姓村庄。

街边有一座祠堂,叫御龙祠,为刘氏宗祠。祠堂始建于明初,坐南朝北,长约30米,宽约15米,建筑面积约450平方米。据刘氏老人说:“原先御龙祠中,曾经悬挂两块‘状元及第’匾,一块是明朝崇祯丁丑科状元吉水刘同升的,另一块是清朝道光乙未科状元永丰刘绎的。这个祠堂还出过明朝嘉靖辛丑年(1540)进士刘志仁,是块风水宝地。”

早在明初,东溪书馆就设河东御龙祠中,这个私塾既教育刘氏子弟,也招收外姓子弟入学。

清朝乾隆乙丑年(1745),太学生恩贡刘令奇弃官归乡,与族侄国学生刘德洸商议办学,得到了全村人的支持。村人你一担谷,他几钱银子,共同筹资创办了“牛角书院”。

为何叫牛角书院呢?因为书院所处的道化台,是牛头岭之角,位于富水河东之牛头岭山脚。书院取其牛角之锐,希冀族中子弟能文气冲霄。这里远离市井,前有溪流环绕,后有参天古木,书院掩隐其中,清静无扰,的确是学子们专心读书的好地方。

书院院舍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很有气派。大门门额一副阳刻对联“牛气贯紫霄,激扬鹿洞遗风蝉联登鼎万峰奇;角声鸣天阙,敢诩龙门文澜争流直涌百川雄”为清代状元刘绎亲笔所书。这副嵌名对联,将牛角书院所处的地形地貌夸得世间少,天上无。将牛角书院比作白鹿洞书院,既道出了刘绎的期待,也说出了村人的期盼。

牛角书院建成后,东溪书馆从御龙祠搬到了新校舍,刘令奇、刘德洸两人自任书院主讲,同时,也聘请外姓人执教。学生中既有族中子弟,也有异姓子弟。学生入学需交纳一定的学费,书院的开销更多的是依赖于村中公产。

牛角书院自公元1745年创办至1888年涧东书院建成为止,历时140余年,培养了不少人才,如刘德沛、刘承恭、刘亦材、刘亦璠、刘德淐等。曾在此读书后又回来任教的有国学生刘令宣,太学生刘世珖、刘亦璇,武举刘世烆、邑文庠刘永金,武庠刘永仑、刘永全、刘昌棱。

清朝末期,朝廷腐败无能,中国内忧外患,受外国列强的欺辱,有识之士为了强国富民而奋起,实行变法维新,开办洋务新学。东固当然也不例外,纷纷效仿变法,共襄义学。

1884年,由东固河东刘永源牵头,召集东固四都及永丰罗坊的绅士,聚首御龙祠,商议合办新学,刘永源及族长公表示愿意献出牛角书院改办新学。

从1884年筹备到1888年将牛角书院扩建竣工,历时四年。开始取名为“简易中学堂”,又称“简中义学”。后来,因校门前有一条涧水环绕,又位处于东山之下,故依地势命名为“涧东书院”。

涧东书院四周建有围墙,校门开在东南方,书院前后栋各为青砖结构的楼房,中间有接官亭和祭孔堂,孔堂之上设有“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牌”,中柱一联:“涧水起文澜,势拟韩潮苏海,即此斯文存砥柱;东山闻道化,远绍孔仁孟义,从今大道有干城。”旁边还挂有乐善捐施牌,记载乡民捐资建校的功德。

杨世奇任山长,主管书院的全面工作。刘永源任书院总理,钱谷主管簿书。书院每年春、秋两季的官课,由知县命题考试,奖励生童,甲乙有别,其余按月由山长命题考试生童,分甲乙奖励。书院置有一笔不动产,即学田,分布在四都各保各村,共计九百多亩,每年可收租五六百石,以田养学,田产利息用于书院用度。

1898年,涧东书院改名为“涧东小学堂”,实行课制改革。

民国元年(1912)由罗鹏海、徐鹏飞、刘纪主持更名为“涧东初高两等小学校”。越四年,吉安县知事赠送“敬教劝学”匾额,这年又更名为“涧东国民小学”,刘昌桢任教务管理。

涧东书院从1888年创办至1898年止,十年间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毕生追随孙中山倒袁的“点炮将军”欧阳豪;留学日本明治大学,官居国民政府立法委员的刘纪;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赖经邦、曾炳春、刘经化、高克念、汪安国、汪云从、汪耀蒽、刘昌榜、刘品祥、刘昌锈等。

1927年,因赖经邦发动“东固暴动”,打击富田大地主王初曦。王初曦一怒之下,将涧东书院烧毁。1941年,东溪刘氏集资重建校舍。解放后,涧东小学改为东固小学。

东固客家人居多,畲族人口次之,原土著人又次之。从东溪书馆,到牛角书院,到涧东书院,再到东固小学,书院名一改再改,不改的是东固人办教育的决心。从书院的变迁,我们看到了东固乡虽然居于群山之中,太阳光照时间短,气候阴冷,水稻种植产量低,竹木无法运出山外销售,村民的生活极其艰难。但东固人的目光并不短浅,他们放眼于山外,放眼于全球,宁愿勒紧裤带过日子,也要矢志不渝地办教育。由此,我想到了我们中华民族,不论是汉族,还是畲族,或是其他的民族,只要有一定数量的群居人口,这个地方就必定有书院。正因为书院遍布,才沉淀了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才催开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