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筑城者的万历十七年

筑城者的万历十七年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马边建城一事上,李士达的贡献是“己丑春夷得荡平,寻议善后疏上报”,可见他又担当了善后文案工作。从实际地形来看,马边城前是一条大河,浩浩汤汤,乃天然的屏障。不难看出,马边城打造之精心,而且是一次性整体打造。在马边城建成之际,马湖府知府尹廷俊也讲到了汪京的一些事迹。这段短短的文字中展现的却是一幅壮观的筑城场面,砍木头的、制陶的、夯土的、担砖石的劳动大军汇聚在马边河畔,人声鼎沸,气势恢宏。

是谁来修建马边城的呢?

据《马边厅志略》记载,此间有三大功臣,一是徐元太,一是李士达,一是汪京。

徐元太,号华阳,安徽宣城人,当时是四川巡抚。徐元太的功劳是平定“三雄”之乱,而由此他升任兵部右侍郎,加二品服,后又升至刑部尚书。

马边的建城跟徐元太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提出了详细的治边纲要,其核心思想是不仅要“平边”“守边”,而且要“建边”:“置安边以固封守,设抚彝以便分理,开县治以育残氓,改守备以据要地,设巡检以辖黄郎,定酋长以束邛彝,修武备以控要荒,设堡墩以严烽堠,正疆界以杜侵争,清土田以供边饷,撤守戍以省远徭,更敕书以专责任,遴守备以驭穷陬,简职官以裨始事。”(徐元太《抚蜀奏议》)

他的观点是实用的,只有建设边疆,才能长治久安,而马边的修建也正是在他这样的思想之下产生的,所以给徐元太记上一功是理所当然。

第二个是李士达。

李士达,号信亭,陕西三原人,万历二年(1574)的进士,任平定“三雄”大军的监军,是坐镇战场的实际决策者。当时在选择监军这一重要人选的时候,李士达成了不二人选,“集群策推任文武才硕,谓监军非李公不可”(《李公去思碑》),也就是说他实际担当了军师的职责。

在马边建城一事上,李士达的贡献是“己丑春夷得荡平,寻议善后疏上报”(尹廷俊《建新乡镇记》),可见他又担当了善后文案工作。但他的上书很奏效,朝廷很快就同意了他们的建议,于是才有“增设马湖安边厅,建城赖因乡,御名新乡镇”的后续故事。李士达的文辞极具说服力,皇上欣阅之后,隆恩渥泽,为他记上一功也是顺理成章。

如果说以上二公算是倡导者、决策者,而真正的实干家是汪京,即所谓“两公之议,汪君之劳”(尹廷俊《建新乡镇记》)。

汪京,号佳山,湖北襄阳人,癸酉年(1573)的举人。

在平定“三雄”时,汪京是马湖府通判,平定后即被委任为马湖安边厅首任同知,这个职务是马湖府知府的副职,与通判相比略有升迁,食正四品服俸(通判一般是从五品)。按说,以古代官阶而论,汪京的官职并不算小,但他承担的却是一个七品官的任务,身居基层一线,在一片荒地上开荒建城,尽褴褛筚路之功,而非像其他官员一样走马上任,坐享其成。不过,这从客观上又给了他一个天赐良机,如果他继续在马湖府里做一个通判,可能谁也不会记住他,这次却让他因筑就了一座非凡之城而名垂不朽。

汪京来到马边后,在建城上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选址,也就是到底把城建在哪里呢?后来他们通过多方勘测,也综合了政治、边防、经贸、交通等各方面的因素,才决定将城建在赖因寨附近。但为什么要选在赖因呢?

赖因为山川全胜地,脉自峨眉正西迤逦旋盘而至,环山面面皆拱秀,江水绕城如围带然,乃喟然叹曰:兹非天造地设,以待王公设险也欤?

(尹廷俊《建新乡镇记》)

这个选择是否是正确的呢?

我们从清代嘉庆年间的人对马边地理位置的认识上,可以看出当时选择在此地建城的一些客观考虑:“马边地形如乂袋状,其东北三面俱与屏山连界,惟正一方全与罗罗接壤,汉夷交界地尽犬羊,延袤千有余里程途最为辽远。夷界分前后两营,前营烟峰乡,后营冈外乡。旧定汉夷交界处所,烟峰则有油榨坪、白甲湾、头坝、二坝、泸房坝、黑泥沟、牛心堡等处;冈外乡则有麻纲桥、中嘴、沙坝子、甘家山、麻柳坝、大中嘴、撒水坝、排甲冈、大鱼孔、小鱼孔、万石坪等处,万山回合,绝少平陂,奇险异常。”(《马边厅志略》)

这段文字说明了一个问题,即马边处于这一地区的要害位置,自古以来就有村寨散落,是彝汉之间的交集之地,且三面临汉界,一面临夷界,有挟制之势。

从实际地形来看,马边城前是一条大河,浩浩汤汤,乃天然的屏障。而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它经过了五百年的时间考验依旧岿然不动,足见其建置的合理性,而我们常常看到历史中很多频繁迁徙的治地,往往都在岁月的长河中泯没了。实际上笔者在前面已经提到,马边是马边河与中都河的交界点,而这两条河是进入边地的天然通道,它是纷乱的地理关系中打通东西、南北方向的纵横点,而这正是一个隐形因素的关键所在。

城址确定以后,后面的具体工作才开始。

“呈图牒,度丈尺,高卑广狭,计城垣署而差算其陶瓦木石,徒佣财糗,奏记台司,遂发缗檄”(尹廷俊《建新乡镇记》)。这四十个字,讲出了这个小城经过认真度量,按照古建规制来绘图设计,仔细核算土木工程量,并报批建筑经费,然后经过省级政府拨发专门款项来建造的事实。

不难看出,马边城打造之精心,而且是一次性整体打造。马边城的建造处在明晚期,以明朝建筑来看,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对风水、选址、布局、周围环境等都有很高的要求,较前代大大提高,建筑材料也有新发展,所以新的马边城实不愧是一颗边地明珠,在内陆城治史上有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建城总指挥汪京在把马边城建好后,想到了他的老师汪道昆,便恭恭敬敬地给他写了一封信,请他为这个新城写篇文章,当然能够做这件事的人自然不是等闲之辈。

汪道昆(1525-1593),安徽歙县人,此人官做得大不说,在文学、戏曲方面也堪称大家,是明代非常有名望的文人。在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中,就专门写到过这个汪道昆,他与张居正是同年,官至兵部侍郎,后来因为一笔边防公款账目不实,张居正就在信中写了“芝兰当路,不得不锄”一语,汪道昆就辞官回家了。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芝兰”纵然有优美之貌,但开错了地方,也“不得不把这名花异卉一锄斫去”(《万历十五年》)。这实际是朋党之争害了汪道昆,虽然辞了官,但他的文名倒是丝毫未损。

那么,汪京为什么会想到汪道昆呢?

原来他与汪道昆在湖北襄阳有一段交集。汪京是襄阳人,而汪道昆正好在襄阳当知府,又同姓汪,两人便建立了师生之谊,“不佞为襄阳守,京固已受业及门”(汪道昆《建设新乡城碑文》)。汪道昆一直都很器重这个弟子,到了汪京在马边当同知的时候,汪道昆已经六十多岁,从官场退隐故里,但师生情谊很深。那时候,汪道昆觉得汪京很有能耐,经常夸奖他,说他是“固当授一郡丞以治四封,乃令以安边而丞马湖,则文武才也”。

汪道昆是清流,而汪京是循吏。当然,汪道昆的表扬也绝非是随意吹嘘,他的文武之才表现在哪里呢?在马边城建成之际,马湖府知府尹廷俊也讲到了汪京的一些事迹。

汪君悉心殚力,手画足驱,夙夜督理。缗办于官,工因于佣,曲为劝相,寒者布,病者药,间出内庖为粥为腐,市村酤以劳之,于是梓者、陶者、拽者、负者载土而转,石者运甓(即砖),而垩涂者林林若子来也。

(尹廷俊《建新乡镇记》)

这段短短的文字中展现的却是一幅壮观的筑城场面,砍木头的、制陶的、夯土的、担砖石的劳动大军汇聚在马边河畔,人声鼎沸,气势恢宏。汪京不仅要测量绘图,还要筹款招人,同时还要兼做郎中和厨师,日夜监工,劳作不息,非常辛苦。

马边城的修建速度很快,这不能不说又是一奇,“以己丑年(1589)孟冬月始事,以庚寅年季冬月告成”,耗时仅一年多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以来,整个凉山地区是一个慢慢从荒野中苏醒过来的区域,一些重要的地方脱离村寨形态,始建砖城。如洪武三十一年(1398)建会理城,它是从云南进入凉山的南大门,而这也说明明代是凉山地区城市兴起的一个关键时期。

新建的马边这座明代小城也是其中耀眼的一座,它是从四川进入凉山的北大门,而这体现的是明代的开边方略,版图扩张的痕迹始见清晰,“廓清南服,巍然称雄镇矣”(尹廷俊《建新乡镇记》)。

城建好后,汪道昆称赞汪京是干了件了不起的事情,说他是“非常之人,非常之事,非常之功也”。这些文字写到了文章中,刻在了一块“七尺之碑”上,作为建城纪念。

汪道昆还在碑文上写道:“京得以褒衣博带而当一隅,京不知所为,夫子固在邦将,将善而善善长矣。”(汪道昆《建设新乡城碑文》)

与他同代的高官尹廷俊的评价是:“汪君任劳任怨为不朽计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