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尊高年养天年

尊高年养天年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尊高年”“养天年”,不但是“执政”的需要,也是“维稳”的需要,以达到“成教而后国可安”的目的。因此,他们高度重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五代十国,也是战乱时期,但“尊高年”“养天年”之风盛于往昔。中国的“尊高年”“养天年”的养老制度,到了明朝臻于完善。“千叟宴”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为佳话,彰显了“尊高年”“养天年”风气,但作秀味道十足,乃统治者政治需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养老礼制的国家。“尊高年”“养天年”,是中华文明独秀于世的一大亮点。

最早在虞、夏、商、周时代,我国就创办了“庠”和“序”。“庠”是养老年人的地方,也是老师教学的场所。“序”是学习射箭的棚庐,同时也是奉养老年人的地方。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人的实际经验便是知识和能力,用现代语言来说,“经验便是生产力”。惟有老年人才能在沧桑岁月中积累相当多的经验,因此,那时的君主都以老为师,以老为贤。“尊高年”“养天年”,不但是“执政”的需要,也是“维稳”的需要,以达到“成教而后国可安”的目的。因此,他们高度重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据《礼记·五制》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胶”也是远古时的学校),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胶)。”不过,周代对于致仕(退休)的老人是以年龄和官品来确定待遇的,而且以年龄为主要标准。“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庠),达于诸侯(达到诸侯的生活标准)。”八九十岁的老人,待遇更高了,天子派人到家敬飨,准许家里免一子服兵役,以侍奉在侧。九十岁以上的老人,饮食必保,由“天子亲就其室躬膳”,全家兵役、杂役全免。在周代,凡享受供养的老人,都要实行“引年”制度。所谓“引年”,就是逐年核查户口,包括真实年龄、实际人口、财产状况等。这一制度延续至清朝

中国“尊高年”“养天年”的礼制,不管朝代如何更迭,从未间断。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民无宁日,但对老年人照顾未曾减损,这也许是争得人心的一张牌。五代十国,也是战乱时期,但“尊高年”“养天年”之风盛于往昔。钱镠(音流)是这一时期第一个君王,他创建了杭州城。他得天下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宴请家乡长老。他亲自审定适于老年人的食谱。还规定:七十以上的老人用银樽,八十以上的老人用金樽,九十以上的老人用玉樽。他本人因为年龄不够格,屈尊陶杯。席间,他亲捧酒爵,高吟“吴歌”助兴,动情地说,江山得来不易,没有众老相扶,就不会有今天。

中国的“尊高年”“养天年”的养老制度,到了明朝臻于完善。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钦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其杂泛差役。洪武五年(1372年),诏令全国“行养老之政”,并颁布了“国标”:对于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月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三斤),九十以上的老人,岁加帛一匹,絮一斤。

清朝继承了历代“尊高年”“养天年”的传统,另做了若干规定,特别是创办了史上最牛的“千叟宴”,先后举办四次(康熙、乾隆各举办两次)。第一次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这一年是康熙六十大寿,当时版图归一,四海升平,许多地方官绅进京朝贺。对此,康熙甚喜,决定在万寿节前,于“畅春园”盛宴众叟。据《清史稿》记载,年六十五岁以上者,“均可咸与”(都可以参加);九十岁以上的,有三十三人参加;八十岁以上的,一千八百五十人参加。盛况空前。

乾隆五十年(1785年),有两件大事值得庆贺,一是举世闻名的《四库全书》编纂告竣,二是年逾古稀的乾隆皇帝喜添五世皇孙。于是,乾隆仿其先祖,在“乾清宫”设“千叟宴”。入宴者,全是六十岁以上的老者,多达三千之众。九十岁以上的由皇帝亲自敬酒。

康、乾二帝所举办的“千叟宴”,凡入宴者,均赐银章一枚,正面压铸“御赐养老”四个字,背面印有纪年。“千叟宴”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为佳话,彰显了“尊高年”“养天年”风气,但作秀味道十足,乃统治者政治需要。

在中国古代,还有一项“尊高年”制度,那就是“赐杖”。

“赐杖”始于周代。《周礼·夏官·罗氏》中有较详细的记载。以后,历朝历代,基本上沿袭了这一制度。以汉朝为例,《后汉书·礼仪志》说得很明白,“赐杖”不但是一种崇高的荣誉,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待遇。汉初规定,凡持王杖者,可以得到年薪六百石官吏的待遇(相当于正五品官员)。他们种的田可以不交租,开店做生意可以不纳税。他们的身价很高,可以与朝廷重臣同走一条路。如果涉讼,不许缚绑,不得刑逼,违者斩首。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免于死刑。

在中国古代官文化中,不但强调“尊高年”,而且必须“行孝道”。孝顺老人,不但是尊老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是独秀于世界、久行不衰的优良传统,非常深入人心。人们自觉而为之,代代如是。作为人的品德,“孝”是打不上“阶级”烙印的。但由于帝王把“孝”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孝”文化变了味,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淡化了“孝”的本意。但是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孝”,蕴含着大仁、大义、大德、大恩的真情,这一永恒的民族之光,永远光芒四射!

尊老、爱老之政,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达到了五千年所没有的新高度,开创了五千年所没有的新局面,做出了五千年所没有的人间伟绩。尤其是当下,全国1.87亿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由国家包下来,做到了全覆盖。党的十七大以来,惠及全民、泽被子孙的医疗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望在约期解决;数十项“老有所养”的政策法规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老年人分享了改革的成果。

现在,全国老年人,在社会主义的蓝天下,满怀春风,饱享阳光,晚景灿烂,余年美满,生活幸福。“谁不说俺家乡好”!祖国,我们永远爱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