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

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她的“建言十二事”成为当时解决社会矛盾最为有效的政治纲领。其中的第九条,有些史学家认为不合时宜。我不想过分地夸张这第九条建言是中华民族女性解放的第一粒火种。当然,武则天尽其一生,都想在这第九条建言上大有所为。她也没想到,走了这么长的路,做了这么多的努力,竟然还是要回到自己当年提出的第九条建言上来,改不得半点字样。她越来越灰心丧气,这些男人们怎么搞的,为什么不在第九条建言上有些突破呢?

用阅读无字天书的方式去阅读无字碑,这也许是我唯一的选择。我的阅读只是一个偌大的天问,压在心尖上。

武则天的功德碑上,没有留下一个字。但在这片空白里,有关她的历史却异样地丰富起来。我想起希腊人关于美的思考,诞生了断臂的维纳斯。每一回想起维纳斯侧目祥和的笑容,我的心里就会产生爱的涟漪。女性是美的符号,传递着人类情感中最基础的因子——爱。当然,我应该继续想起蒙娜丽莎的微笑,通过达·芬奇的创造,让人类再次发现美,其实是充满了爱的。原来,我们这个人类的女性,正是通过爱而创造着美,喂养着真的。甚至我想起我正是十八九岁的时候,阅读张贤亮先生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时,就产生过一种念头:女人是这个世界最富有智慧的情感。在女人对男人的每一缕关爱和注视里,点燃的不只是男人的情欲,更重要的是完成了男人对理性世界的哲学思考。这是一个奇怪的悖论。但又是一个真实的必然。马克思对燕妮的爱,成就的是马克思对哲学的执著。就是到现在,过去了二十年,我还为我有这样的念头而感动。我为我被自己的感动而备受鼓舞。

当我站在乾陵的无字碑前时,我想起了自己的过去。沿着历史留下的无痕之路,我企图拿自己很肤浅的经历去感悟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一个了不起的女性,她究竟在自己的时代怎样地把握着自己?

作为女皇,武则天是空前绝后的。她天生丽质,聪慧过人。就这两点,武则天占尽天分,而且频频得到命运的垂青。李世民闻其名而召为才人,李治一见钟情拜她为昭仪。随后宫中越是说武则天的坏话,武则天就越是得到宠幸,以至于李治在情感上不但离不开她,就是在国事的决断上也越来越依仗她了。公元655年,武则天当了皇后,跟太宗皇帝的长孙皇后一样参政议政,而且时时训诫自己的皇帝丈夫应该如何如何。随后的十余年间,李治竟然没有任何异常的感觉,只把武则天当做是最为匹敌的政治拍档,一切国是皆出于武则天之口。或者说,那种感觉一产生,就会吓出他一身冷汗。武则天就这样从一个人妻,人母一步步走上了人主的圣坛。

武则天的政治才华越来越使大唐的文武百官俯首称是了。她的“建言十二事”成为当时解决社会矛盾最为有效的政治纲领。其中的第九条,有些史学家认为不合时宜。但今天看来,那正是这位女皇最富心计的一条,也是最应该称得上是“火种”的思想。第九条是:“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对于女性的歧视,不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过去,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上都有对女性的歧视,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在公元674年,武则天正处在“二圣”的班列时,向自己的皇帝丈夫上言,也是向大唐国家上言。此言一出,我中华民族的惯性思维就必须有所调整,有所改进。

我不想过分地夸张这第九条建言是中华民族女性解放的第一粒火种。虽然就女性的社会地位,这一条并没有任何的建议,而只是在祭祀的神位上,为女性争取一个更为显著的精神地位。但在封建社会这个奇怪的男权机器里,摩擦生出这样的火花,就更加奇怪。它的光芒一经出现,就是马上消失,也会留给永远。而问题的关键是武则天的这一条建议,到了她的孙子李隆基,竟然堂而皇之地写进了大唐律法。我们不能不说,武则天的思想影响中国历史不可谓不深远。

当然,武则天尽其一生,都想在这第九条建言上大有所为。她把从丈夫手中接过来的大唐改姓为周,但她却不能把自己的儿子改李姓为武。相反,她的娘家子侄们都梦想着从姑母手中接过大周的天下。武则天这才发现自己给自己出了一道做不出答案的题目。她坐在九五之尊的皇位上,不知道要莫名其妙地摆多少次手,才能把这个问题拂去,或者解决掉。

李氏大唐,武氏大周。随着自己的百年越来越近,武则天身心疲惫。她也没想到,走了这么长的路,做了这么多的努力,竟然还是要回到自己当年提出的第九条建言上来,改不得半点字样。她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默念着:“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她有时会产生一个奇怪的念头:如果她走在李治的前头,这一条建言能落到实处吗?能在全国推而广之,以至于形成一种民俗吗?她狠狠地骂早死的丈夫李治说:“这个死鬼”。她有时会很颓废:难道我真的就什么都没干吗?

这一片墓地选得非常好。登上墓顶,四周眺望,梁山走势很有派头,冥冥之中地气疏朗而阴郁,在浩荡之势中平添几抹忧愁。导游指着陵寝中的三座山头,描述着女皇优美的睡姿。我为人们的这种想象而笑了。我竟然说不清为什么而笑。

李治的功德碑是五块石建成的。碑文密密麻麻的,全文达六千余字。历史的风雨抹去了四五千字,留在碑上的还有一千来字,辨认起来已经很费劲了。据说这碑文是武则天皇帝亲笔撰写的,费尽了心血。但武则天皇帝的这一份苦心究竟要的是什么呢?在今天看来,李治的万言碑在无字碑旁,显得疲惫,病态,窘迫。碑石所喻意的金木水火土,倒不如无字碑这一块石的拔土而起,石破天惊。李治在成就自己妻子的行程中,走得太远,以至于再也走不回来了。

武则天在把一切世俗的荣耀都赋予李治的时候,心里也很明白,只有历史无法赋予,纵然写尽千言万语。有时,我在想,武则天给自己创造的那个“曌”字,意思是日月当空照。也许她是想说,她与李治只是一对日月,共同朗照大唐的历史天空,仅此而已。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会为她的这一丝柔情而感慨。但是,这个字的真意又是什么呢?这次该我想到了她的第九条建言。这位女皇其实一直都在为女性争自由,拼平等,求永远。当然也为自己生前身后的名利讨个说法。她站在李治的身边,不是陪衬,也不用挽着李治的臂膀。相反,李治一脸灿烂。就这样,李治什么都不需要了。他把国家与江山都交给了自己的妻子,还会把历史留在自己的生命里吗?

武则天在提出“建言十二事”之后,发现给自己定了一个十分远大的目标,为之努力充满了豪情。她不遗余力地践行自己的政治诺言,为大唐带来了繁荣与富庶。但她很快就感觉到第九条建言还有很多文章要做,还有很多事要做,并且做起来很难,就连她最信任的“国老”狄仁杰也不会全力支持她把这件事做好,竟然说出“三思立,庙不袱姑”,请君入瓮。她越来越灰心丧气,这些男人们怎么搞的,为什么不在第九条建言上有些突破呢?看来只能仅此而已,仅此而已。

我的推测并不是历史本身,当我面对这块无字碑时,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无以言对?武则天最终回到李治身边,千古同枕共眠又意味着什么?这是武则天的遗志呢,还是后人在作秀?

历史在这里被烫伤,而我只是走在历史的伤口上,感觉着那一份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