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反驳论证,揭穿漏洞

反驳论证,揭穿漏洞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驳论证,就是批驳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错误。毛泽东很注意发现论敌在论证方式上的错误。“亡国论”者的论证方式存在严重的错误。此文写于1949年9月16日,是毛泽东针对美国国务院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写给杜鲁门总统的信,为新华社所写的著名评论之一。毛泽东怎能容忍艾奇逊之流大放厥词。为此,毛泽东抓住艾奇逊论点的荒谬性紧紧不放。

反驳论证,就是批驳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常见的错误就是论点与论据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毛泽东很注意发现论敌在论证方式上的错误。一有漏洞,就抓住不放,给予无情的批驳。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文,是在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基础上,确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这一主题思想的。“亡国论”的基本论点是“敌强我弱,抗战必亡”和“再战必亡”。对于这种论调,如不给予坚决回击,而是听任其流行泛滥,不仅于增强全民族抗战胜利的信心不利,还会助长对日寇的妥协投降倾向,直至导致亡国灭种的历史悲剧发生。

毛泽东是怎样批驳“亡国论”的呢?他首先抓住“亡国论”的论证错误。

在持“亡国论”观点的一些人看来,由于敌强我弱,中国近代以来开展的民族解放运动屡遭失败,因此,抗战的结局必然还是中国失败。这显然是犯了不顾历史的发展,用固定不变的眼光看问题的错误。因为,以往民族解放运动的失败,与抗战的胜败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亡国论”者的论证方式存在严重的错误。

毛泽东抓住“亡国论”者论证方式上的严重错误,向“亡国论”者发起反击。他明确指出:

如果“亡国论”者搬出中国近代解放运动的失败史来证明“抗战必亡”和“再战必亡”的话,那我们的答复也是时代不同一句话。[12]

毛泽东的态度无比坚定。为了彻底批驳“亡国论”者的论调,激励中国人民争取抗战的胜利,毛泽东具体展开了自己的思路:

中国本身、日本内部、国际环境都和过去不相同,日本比过去更强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地位依然未变,力量依然颇弱,这一点是严重的情形。日本暂时还能控制其国内的人民,也还能利用国际间的矛盾作为其侵华的工具,这些都是事实。然而在长期的战争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相反的变化。这一点现在还不是事实,但是将来必然要成为事实的。这一点,亡国论者就抛弃不顾了。[13]

毛泽东对于日本帝国主义过去、现在和将来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而“亡国论”者却恰恰缺乏这种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

毛泽东继续进行辩证分析:中国呢?不但现在已有新的人、新的政党、新的军队和新的抗日政策,和十余年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这些都必然会向前发展。虽然历史上的解放运动屡次遭受挫折,使中国不能积蓄更大的力量用于今日的抗战——这是非常可痛惜的历史的教训,从今以后,再也不要自己摧残任何的革命力量了——然而就在既存的基础上,加上广大的努力,必能逐渐前进,加强抗战的力量。伟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是这种努力的总方向……中国近代无数解放运动的失败都有其客观和主观原因,都不能比拟今天的情况。在今天,虽然存在着许多困难条件,规定了抗战是艰难的战争,例如敌人之强,我们之弱,敌人的困难还刚开始,我们的进步还很不够,如此等等,然而战胜敌人的有利条件是很多的,只需加上主观的努力,就能克服困难而争取胜利。这些有利条件,历史上没有一个时候可和今天比拟,这就是抗战必不会和历史上的解放运动同归失败的理由。

毛泽东运用辩证分析方法,既有对历史的考察,也注重对现实的认识,从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变化的角度,深入分析中日双方的国情和社会状况,说明今天的日本已非过去的日本,今天的中国亦非旧日的中国。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有利条件在不断增长。中国历史上的解放运动屡遭失败,但是这与抗日战争的胜负,没有必然联系。恰恰在这一点上,“亡国论”者却“抛弃不顾”,犯了论据与论点相脱节的逻辑错误。这样,就掐住了“亡国论”者的观点的“死穴”。

请看毛泽东在《唯心史观的破产》一文中体现的反驳论证的艺术。

此文写于1949年9月16日,是毛泽东针对美国国务院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写给杜鲁门总统的信,为新华社所写的著名评论之一。毛泽东针对艾奇逊胡诌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歪曲中国革命发生原因的荒唐论点,进行了有力的驳斥,不仅给美国政府的发言人艾奇逊当头一击,而且对于那些抱着和艾奇逊相同或者有某些相同的观点的人们,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毛泽东用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指出:

艾奇逊胡诌的中国近代史是什么呢?他首先试图从中国的经济状况和思想状况去说明中国革命的发生。在这里,他讲了很多的神话。[14]

看来,艾奇逊诋毁中国革命发生的原因,主要在经济状况和思想状况两个方面。

在完成了这个过渡段之后,毛泽东端出了艾奇逊从经济角度说明中国革命的原因的那些“神话”:

中国人口在十八、十九两个世纪里增加了一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国民党在法典里写上了许多土地改革法令,想这样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些法令有的失败了,有的被忽视。国民政府之所以有今天的窘况,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它没有使中国有足够的东西吃。中共宣传的内容,一大部分是他们决心解决土地问题的诺言。[15]

在不明事理的一些中国人看来,艾奇逊的这番话似乎有点道理。你看,当时的中国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土地不堪重负,人民没有饭吃,所以发生革命。实际上,这种想法正中艾奇逊的下怀。他竭力兜售的反动论点,概括而言就是:中国发生革命的原因,在于中国人口太多,饭太少。

艾奇逊的论点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货色,严重违背历史事实。

毛泽东怎能容忍艾奇逊之流大放厥词。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给予了有力的驳斥。毛泽东义正词严地指出:

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的缘故么?古今中外有过很多的革命,都是由于人口太多么?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很多次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么?美国一百七十四年以前的反英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么?艾奇逊的历史知识等于零,他连美国独立宣言也没有读过。华盛顿杰弗逊们之所以举行反英革命,是因为英国人压迫和剥削美国人,而不是什么美国人口过剩。中国人民历次推翻自己的封建朝廷,是因为这些封建王朝压迫和剥削人民,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人所以举行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因为俄皇和俄国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至今还是土地多过人口很远的。蒙古土地那么广大,人口那么稀少,照艾奇逊的道理是不能设想会发生革命的,但是却早已发生了。[16]赏读这段文字,真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用一句俗话说:真够解气的!

中国人口众多,是举世公认的事实,然而这与发生革命的结果,没有必然的联系。为此,毛泽东抓住艾奇逊论点的荒谬性紧紧不放。首先连用四个设问句,所提问题涉及古今中外包括美国在内的革命运动的原因,气势咄咄逼人,陡然间提起了人们的高度注意力;然后用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说明发生革命的原因,绝非人口过剩,而在于反动统治阶级对于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事实胜于雄辩,毛泽东以客观史实为根据,笔锋犀利,直戳艾奇逊论点的要害,他的那些荒诞的奇谈怪论已经不堪一击。

为了彻底揭穿艾奇逊的嘴脸,毛泽东继续向艾奇逊论点的深层开掘。毛泽东写道:

按照艾奇逊的说法,中国是毫无出路的……艾奇逊在这里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这个希望他没有说出来,确被许多美国新闻记者经常地透露了出来,这就是所谓中国共产党解决不了自己的经济问题,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只有靠美国的面粉,即是说变为美国的殖民地,才有出路。[17]

原来,艾奇逊之所以诬称中国政府解决不了人民的吃饭问题,因此发生革命,其论点的深层内涵,还包藏着希望把中国变为美国殖民地的险恶祸心。艾奇逊,不愧是美帝国主义的代言人。

艾奇逊解释中国发生革命的第二个原因是,西方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即“西方的影响”输入了中国,“这些新思想发生了重要作用,激起了骚动和不安。”毛泽东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分析了艾奇逊论点的混淆是非和唯心主义错误,并顺势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毛泽东的观点鲜明而突出:不是什么西方思想的输入引起了中国革命,而是由于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坚决反抗。所谓“西方的影响”的论点,在毛泽东的严厉批驳下,也没有了立足之地。论据的虚假和荒谬,是艾奇逊们论证方式错谬的直接原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便在义正词严的驳斥中,毛泽东也经常不失时机地施展其幽默艺术。文中“艾奇逊的历史知识等于零,他连美国独立宣言也没有读过”一句,真是神来之笔,具有很强的幽默感和绝妙的讽刺意味。它不仅讽刺了艾奇逊的无知,也为通篇即将展开的对论点的批驳起到了巧妙的铺垫和过渡作用,而且无情地鞭挞了艾奇逊之流不顾客观事实,满嘴胡言乱语,睁眼说瞎话的丑恶嘴脸,增加了反驳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