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词的起句和结句

词的起句和结句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典诗词篇幅虽小,也包括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只是说法不同,开头称起句,结尾称结句,中间部分称叙曲。词的起、结尤为重要。很多词的起句乍看都差不多,但仔细读是有差别的,两首词的起句即便平仄相同,也不能互换。从《古今词话》可知,起句写景的句子多,言情的句子少,叙事的则更少。这词的起句即是以景起,把大江与人物联系在一起写。

古典诗词是最小型的文学作品。但不论何种文学样式,大都包括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古典诗词篇幅虽小,也包括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只是说法不同,开头称起句,结尾称结句,中间部分称叙曲。词的起、结尤为重要。作者一般使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以“藏纳”之法完成。宋人沈义父《乐府指迷》一书中说:“大抵起句便见所咏之意,不可泛入闲事,方入主意。咏物之词尤不可泛。”这话的意思是说,读者一见起句,便大略了解全词是什么意思,并强调咏物之词,起句尤不可泛写。很多词的起句乍看都差不多,但仔细读是有差别的,两首词的起句即便平仄相同,也不能互换。清人沈雄《古今词话》说:“起句言景者多,言情者少,叙事者更少。质实则苦生涩,清空则流宽易。”从《古今词话》可知,起句写景的句子多,言情的句子少,叙事的则更少。这是因为起句写景或言情容易使词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从而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并且写景言情的句子灵动、不质实、不生涩。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开头,即如此。全词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词的起句即是以景起,把大江与人物联系在一起写。开头两句笼罩全词,蕴蓄深广的意义。将自己沉郁的心情和豪迈的气概与江山人物融成一片来表现。其间还浮现着若干随江水不复返的值得赞叹的英雄人物的形象。

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说:“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沈谦《填词杂说》:“填词造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善,著一实语,败矣。晏几道:‘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秦少游:‘放花无语对斜眸,此恨谁知。’深得此法。”

晏几道词《木兰花》:

秋千院落重帘暮,彩笔闲来题绣户。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杨风后絮。

朝去信断知何处?应作襄王春梦去。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

这词是作者怀念一个旧日所熟悉的歌女。结尾二句宕开一笔,从佳人写到自己,不说自己对佳人的住处很熟悉,却说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画桥之路连马都认得,何况人乎?有一首唐人七绝说人与黄莺同住在湖上亭的时间久了,连黄莺都产生了感情,不忍离开。诗的后两句是这样说的:“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马与黄莺真的像人一样有感情吗?这只不过是作者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法而已。古人在诗词中用什么手法表达感情,这是我们要留心学习的。词中的这一手法是动宕的,作者用这样的景传达出对佳人的思念之情;画面是幽美的,感情真挚而富于浪漫色彩。

秦观词《画堂春》: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惟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这词的结句“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有深切的伤春之感,但作者没有使用沉重语气的语言,而是通过一个“放花无语”的动作和对斜晖伫立的姿态来表达。这一感情的表达是十分含蓄的。“此恨谁知”,这种恨是什么恨呢?由读者思而得之。周济在《宋四家词撰》序中说:“少游最和婉醇正……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故少重笔”一语是说他的词中感情浓重的字眼用得少,所以他的词才表现得和婉、含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