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胜利
梁荣是我的学员,国培班的第一期学员。在2010年初,当时“国培计划”刚刚启动,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承办的第一期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里,梁荣作为咸阳市的教师参加了这次培训。当时对梁荣的印象是每次上课她都拎着一台笔记本电脑,闲话不多,专家在台上讲,她在下面“噼噼啪啪”地打,同步记录,随时分享给同学们。
省小教中心对这个班非常用心,我亲自做这个班的班主任。我们配备的专家阵容很豪华,如全国小语会的理事长崔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闫学,素读经典的发起者、现在被称为国宝的特级教师陈琴,华东师大的董蓓菲教授,都在这个为期10天的班上做过讲座。6年过去了,这个班的50个人绝大多数都成了省级教学能手,省级学科带头人,也有一部分成了特级教师,并建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陕西省“名师工作室”,梁荣便是其中一个。我参与过第九批特级教师的评选,看到过梁荣的资料,安静、翔实、滋润,来自一线、真爱语文、潜心思考,是我对她所有资料的综合性评价。
再后来我和梁荣会面是在上海师大。我和她都是教育部小学语文高端培训项目的学员,教育部的目标是要我们组成“三人行”的工作坊,带领陕西600名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以远程培训的方式做一些事情。陕西第一次去了15个学员,经过筛选,第二次只剩下6名学员,我和她都在里面。她是基层的代表,我是高校的专家,因为年龄,我自然成为他们的老大,梁荣最小,干活却是不少。总共为期半个月的学习研讨日程很紧,上海师大的王荣生教授、吴忠豪教授、李海林教授安排给我们的任务很扎实。因为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三人行”工作坊的计划、方案,都是我们一个字一个字研讨敲定的。我们6个人经常夜以继日地逐字逐句推敲,梁荣是意见和建议最多的那一个。在项目结束时,陕西的方案是作为这个项目的样板被点评的,我最感谢的就是梁荣他们的执着:干什么都要最好的结果。
现在,摆在我案头的是梁荣的书稿。连续一个礼拜,我都在读她的教学设计,读她的随笔,读她的成长,读她的心迹。在这个专家权威遍地,经验模式像变魔术一样多的时代,在这个一堆堆雕刻着花言巧语和豪言壮语但与教育常识相去甚远的充斥着文字垃圾的今天,我更渴望读到原始的、来自基层一线教师的声音与经验。当读到梁荣的书稿时,我仿佛看到了田野的花儿,听到了林子里的鸟鸣,嗅到了山谷里才有的空气的清新。读这部书稿,我能非常清晰地勾画出一个来自基层、现在还在基层的教师坚实而有力的步伐,业界同行也一定能读出自己可以借鉴和产生强烈共鸣的细节。
我理了一下。梁荣走到今天,凭的就是爱学生、爱语文,知道孩子要什么样的语文,还有,就是二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行走。我一直以为,好的老师做起来不易,因为,好教师是一体三面的,一定首先是个“仁者”——得爱孩子,爱这个职业;还得是个“智者”——得知道自己教什么,怎么教;更得是个“行者”——几十年如一日地不改初衷,任风雨飘摇,目标方向不变。
我第一次知道了她开始从教的地方居然是一所百业凋敝的企业的破破烂烂的子校,通过文字的穿越,我看到了一个对教师职业无限热爱的梁荣,一个初心不改前行至今的梁荣。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太骨感,硌得不少人走着走着就放弃了。时下流行的微信里,有一则“大树理论”不断被教师同行提起,说一棵小树要成长为一棵大树,有五个条件必须具备:够久的时间,一动不动的位置,深而广的根基,主干往上生长,追寻阳光的步伐。这五条,梁荣都具备了,小树自然成了大树。
无须细读,梁荣的文字很轻松,拉家常一样的说道自己的语文生活、教师生活、家庭生活。如果品味,梁荣的文字告诉大家的却是这样一个事实:时时刻刻都装的是语文,我称之为“在状态”;每有所思,必第一时间写下来,哪怕深夜,我称之为“笔墨化”;不拘泥于自我探索,时常与大家过招,在各种会议上听得认真、说得真诚、想得细致,我称之为“勤交流”。书中有这样的一系列细节很打动人。她的赛教之路很坎坷,但她没有放弃,数十遍上百遍地琢磨着一点一点地改;20世纪90年代得知小语界的名宿于永正老师来西安做课作报告,梁荣路盲一样地曲曲折折地自费去参加,回来后如醍醐灌顶,找到了适合自己语文教学的路子。在参加语文素养大赛的日子里,她和另一个语文大家——南京的孙双金的交流,以及她获得特等奖的荣誉,逐步奠定了梁荣的语文教学风格:教学生以语文,语言、文字、表达;育学生以语文,文化、意象、境界、情愫;前者显性线索呈现,后者隐性熏陶;把语文的鲜活与生命质感呈现出来,把语文的魅力展现出来。后来,我看到梁荣送教到乡下一所小学,那里的孩子们舍不得让她下课,我被感动了。这样的感动也有类似一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在长春上数学课,孩子们不愿意下课,执意还要吴正宪老师继续上下去。吴正宪是数学界的巨擘,陕西的梁荣也把语文上出了这样的魅力,我,作为她的老师,她的同行,她的朋友,除了感动与开心,还有了一种想法,希望更多的语文老师也和我一样,去了解梁荣。
是的,从这部书稿里,可以体味到梁荣的墨香、梁荣的声音、梁荣的经验。梁荣做得很幸福,很成功;所有愿意把教学做到这样界面的老师,尤其是青年老师,梁荣是很好的榜样和案例,是我们可以研究琢磨的样板。我们都可以做一个像梁荣一样的师者,只要我们愿意,共同“面朝语文”的无垠大海,就一定能生活在“春暖花开”的诗意世界。
冉胜利,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