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国际潮团年会即将在香港举行。四川潮人海外联谊会已应邀组团前往参加。笔者在他们离川前夕采访了该团团长许义忠教授。
联合国顾问
许教授是广东省普宁市下架山镇新南湖村人。他1米6几的个子,加上宽阔的肩膀和黝黑的肤色,显得格外的勇敢坚强和敦实憨厚,颇有实干家的风度。
他的确是一名朴实无华的实干科学家,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厌氧微生物专家。他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技术顾问、联合国中国亚太区域沼气研究培训中心厌氧发酵研究室副主任、四川省沼气协会首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沼气学会办公室主任、四川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顾问。
这位专家,60年代在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和重庆西南师范大学读生物系生物专业。毕业后,从事食用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的研究工作。从1971年到1991年,他发表了40多篇论文,其中部分获国家、省市级的奖章或奖状。1985年底,他的一篇论文作为中国专家代表作在有36个国家和地区488名代表出席的第四届国际厌氧沼气讨论会上宣读,得到高度评价。
中国是沼气王国,四川是沼气之乡,许义忠是国际厌氧沼气专家。他提出农用沼气池“浅、宽、小”的新理论,震动沼气界,改变了过去“深、宽、大”的落后理论。
80年代,他曾两次受联合国的聘请到国外传授厌氧沼气技术,一次到非洲贝宁共和国,另一次到菲律宾。到菲律宾那一次,是中国第一次应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聘请而派专家到第三国家友好传经。他和其他两位同志在菲律宾的中吕宋大学修建了一座“中菲友谊沼气池”,其技术水平博得许多国际专家学者的连声夸赞,其名字还被镌刻在沼气池上。如今,菲律宾人民一看到沼气池,就惦念着:中国大西南有个许义忠。
在沼气科学技术上的重大贡献使许义忠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等荣誉。中国新闻社在对外电讯报道中称赞他是“中国农村燃料革命史上一员闯将”。
三岁成孤儿
由于贫寒所迫,他的父母30年代就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谋生。三岁的他便成了孤儿,只得与祖母相依为命,过着贫苦的生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才和父母取得了书信联系。父母给他寄钱以供读书生活。
“文化大革命”中,因父母、弟妹均在海外,他被打成“牛鬼蛇神”、“私通外国”的特务,还被关进牛棚,不允许上讲台教书育人。但为了寻求生存,实现人生的价值,他发挥了自己的智力优势,悄悄地自己掏钱用铁锅搞起应用微生物研究工作来。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成功了。后来,党的政策给了他完全自由和关心爱护,他的科研成果如潮水般一个浪涛紧接一个浪涛滚滚向前……
1991年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年过半百的许义忠才第一次到马来西亚与家人团聚过年,实现他几十年的夙愿。
年轻的会长
许教授今年59岁,是当前海内外省市级潮人联谊会中年轻的会长之一。他历来热心侨务工作。早在1978年,他就出席过全国侨务会议,参加过第二次全国归侨代表大会,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的接见和鼓励。1989年,他出席了四川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三届代表大会,当选为省侨联委员。
笔者问许会长:四川潮人海外联谊会为参加本届年会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他介绍说,除组成一个五人团外,同时准备了礼品和会刊等。而会刊中没有关于他的介绍文章。我说:“这次年会是国内外潮人大交流,人家看了会刊之后,不了解您许会长的一些基本情况,这似乎是一个缺陷。”
“没关系。”他爽快地说,“我反对宣传我自己。”
他反对宣传自己,却提倡宣传他人。在川有相当成就的潮人,海内外到川来投资、观光的潮人,只要能为潮人争光,只要对四川和潮汕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促进作用,他认为都应该宣传报道。
四川潮人海外联谊会还不到一岁。年轻的会长正伴着年轻的联谊会走向美好的明天。
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许教授始终精神饱满,谈笑风生。他自比为一名“老运动员”。衷心地祝愿这位中国大西南潮籍老运动员身体健康、前程辉煌!
(发表:1995年11月29日《揭阳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