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安得列谈到自己

从安得列谈到自己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得列是斐定的 《城与年》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而且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与安得列所处的也不尽相同。但是却也不能因此而断然否认我们带有安得列气。紧闭在自己狭小的生活圈子中,老是想着自身的幸福,结果必然会踏上安得列的那条路:自己毁灭了自己。

安得列是斐定的 《城与年》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斐定的这部伟大著作,就在于表现这位知识分子的安得列对于战事以及革命的感受。“作者在这儿提出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关系的基本问题,他非难了知识分子安得列与社会脱离的个人主义。”(曹靖华 《后记》)

关于这本书,我用不着多谈;现在想谈的,是读了这本书后我自己的感受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安得列曾经对自己说过: “我一生都尽力地想占到中心里。你明白,我想叫世界上的一切事件都发生到我的周围。可是永远总是都把我冲开,把我冲到一边去。”

为什么 “他尽力地想占到中心里”而结果却又偏偏总是被冲到一边去呢?我想,这大概就是安得列之所以为安得列,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知识分子的地方罢。

起先,安得列是生活在一个很安静很和平的德国小城市中,他很守本分地温良淳厚地生活着;然而战争把他的生活搅乱了。在这样一个突然而来的动乱中,他显得完全慌张失措了;他所表现的行动完全是被动的,似乎他就心甘意愿让命运来任意地摆布他,他从没有想到自己所应该做的是什么事。后来他被遣送回国,在革命之后的俄罗斯祖国的国土上,他所看到的,只是饥饿、死亡,“每秒钟是死,每一处凹地是死,每根柱子是死,转角处是死,直路上是死”。他对革命是崇拜的,然而他怕:他怕动乱,他怕流血。他对自身的顾虑太多了。这结果,无怪乎他总是被冲到一边去了。

这就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安得列对于战争与命运的感受。

自然,光就知识分子来说,也还是有各式各样的知识分子,不能一概而言。而且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与安得列所处的也不尽相同。但是却也不能因此而断然否认我们带有安得列气。就以我自己来说罢,我觉得在某些地方,我就和安得列很相像。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旧斗争达于最高峰的时代。对于这个时代的意义以及知识分子在这时代中的历史任务,我自信是认识得很清楚的。我读过很多前进的书报 (这当然是相对的说法),我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应该爱,什么应该恨。然而旧社会给我的包袱实在太沉重了,压得我好苦呀!我虽然很有自知之明,常常在日记中批评自己:现论与实践不统一呀,爱恨不强烈呀,自私呀,怯弱呀,没有魄力呀,苍白呀……而且我更明白,这一切小资产阶级的劣根性,是只有投入人民的熔炉中,投入群体的生活中,才能消除的。然而结果如何呢?仍然是想归想,做归做;面临考验的时候,就又显得踟蹰不前,犹豫不决了。

这样,我自己常常感到痛苦、烦恼、矛盾……是的,我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了!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安得列,安得列的结果是很悲惨的;他太无勇气去实现他的理想,结果终于因为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而发疯,自己埋葬了自己,成了时代洪流的渣滓。作者在书的末尾写道:“呵,如果就让他往自己身上染过一点血斑,踏过一朵花的话,那么我们对他的怜悯或许会扩大成爱,而我们也许不会让他如此痛苦而渺小地死去啊!”

在这样一个伟大的疾风似前进着的时代中,一个人不向前进,就一定会落后,他要想站在原地方不动是绝不可能的。紧闭在自己狭小的生活圈子中,老是想着自身的幸福,结果必然会踏上安得列的那条路:自己毁灭了自己。不然,就只有毅然决然地踏入人民的群体中,和人民拥抱,那才会得到生存。

以 “辛束”笔名发表于 《中学生》1949年第2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