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礼”尚往来,想要别人怎样待你就要怎样待人

“礼”尚往来,想要别人怎样待你就要怎样待人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观念形态,孟子把“礼”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使其成为评判人德行的一个标准。如今的“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是维系良好社会风气的准则。礼的重要性竟达到了这种程度。礼的存在,让人行事得体,言行合适。待人以礼一方面是尊重别人,另一方面也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字源】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事,从豊,豊亦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汉字履历】

中华民族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从周公握发吐哺,到孔子克己复礼,一直到现代的文明礼仪,中华民族的“礼”已经传承了几千年的时间,早在周朝时,便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周礼”,但究竟什么是“礼”?

“礼”字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许慎的《说文解字·示部》中说:“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事,从豊,豊亦声。”由此可以看出,“礼”最初是一种祭祀的形式,因此在甲骨文中,“礼”字便是一个行礼时的器皿的形状,以一个祭祀的器皿来代表祭祀的整个过程,这也是汉字造字的一个典型方式。到了金文时期,“礼”字开始线条化,但仍然可以明显地看出器皿的形状。发展到小篆时,在这个器皿的左边加入了一个代表祭祀的偏旁“示”,将其祭祀的含义表现得更加明确了。在小篆的基础上,逐渐楷书化,演变成了繁体字中的“禮”字。但因其相对复杂,经过长期的发展之后,最终变成了现代楷书中的“礼”字,到此时,除了“礻”还能看得出一点祭祀的影子之外,那个原本表示行礼的器皿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中国古代有三部最著名的礼典:《周礼》、《仪礼》和《礼记》,总称“三礼”,是关于各种礼制的百科全书。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偏重对礼的各个分支做出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理论说明。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也就是礼的全部内涵。作为观念形态,孟子把“礼”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使其成为评判人德行的一个标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字里乾坤】

如今的“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是维系良好社会风气的准则。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三千,威仪三百”,中国的“礼”之发达,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够超过。通过阅读《礼记》、《周礼》、《仪礼》等古籍,可以发现“礼”渗透进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婚娶、纳聘、祭祀、丧葬、饮食……礼的重要性竟达到了这种程度。礼的存在,让人行事得体,言行合适。待人以礼一方面是尊重别人,另一方面也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在当今社会,我们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一分子,有责任重振礼仪之邦的古风,让国家焕发出文明的光彩,让自己展现出文明的深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