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孝”顺父母,从点滴做起

“孝”顺父母,从点滴做起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孝”字的甲骨文,只有老人的长发,没有老人的身和手。这一解释符合了“孝”字所体现的观念。古时“孝”的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活着的父母的“孝”,一是对死去的父母及先祖的“孝”。就是要把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德修养放在学业的首位,可见在儒家的道德观念中,“孝”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字源】

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汉字履历】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国古代社会维系统治的最根本的礼教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在古代社会中,儒家推行的“孝”中没有平等与公义,没有人权与法治。这样的“孝”已经与这个字最初产生时的意义相去甚远了。

“孝”字的甲骨文,只有老人的长发,没有老人的身和手。长发之下,是个孩“子”,其中意思的表达远不如金文周全。金文中的“孝”,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像一个老态龙钟、佝偻着的老人;下半部是一个小孩子的形象。整个字形看上去像是一个小孩“子”在“老”人的手下,搀扶着老人走路,小孩起拐杖作用的形状,以此来表达中华民族所提倡的尊敬老人的社会风尚,以此来展现“孝”的原义。到了小篆时期,从“孝”字仍然可以看到最初的象形,却已经开始线条化,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了现代楷书中的“孝”字,依旧可见“子”与“老”的关系。

《说文解字·老部》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这一解释符合了“孝”字所体现的观念。这种“孝”的观念最早产生于何时?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西周时期。从那一时期开始,整个“孝”的观念一直延续发展着。古时“孝”的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活着的父母的“孝”,一是对死去的父母及先祖的“孝”。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为人孝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就是要把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德修养放在学业的首位,可见在儒家的道德观念中,“孝”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汉代甚至将“孝”定位为选拔官吏的一个标准,当时出现的“举孝廉”,其中的“孝”便是指孝敬父母。在整个社会提倡“孝”的大氛围下,出现了许多行孝的故事,最著名的便是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其中真挚的亲情确实非常令人感动。但也不乏一些愚昧至极的做法,即后来所说的“愚孝”。

【字里乾坤】

天底下最难报答的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任何一个人倾其一生都报答不尽。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能倾注所有的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受到委屈时,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取得成功时,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还是父母……感恩父母,我们不需要做很多,平时一句关爱的话语,一个亲热的动作,或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就可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爱与孝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