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子”字的造字便可以看得出其本义指的是“婴儿”。在古代汉语中,“子”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不分性别的。孩子,在父母的心中永远是那个长不大的样子,因而关注与教育便是天下父母一生的事业。爱孩子是需要技巧的,应该多了解孩子,体察孩子的心,并配合孩子的生活方式来教导他们,这才是正确的爱。因此,做父母的既要用爱心去感化孩子,也要用严格的标准教育孩子。

【字源】

子,十一月乾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汉字履历】

从前有一位秀才,胸无点墨还自以为是。一天,他拿起《韩非子》一书摇头晃脑地诵读,在众人面前装出很有学问的样子。当他读到“卫子嫁其子”一句时,突然停下来,感慨地说:“这卫国人真是糊涂,儿子怎么能出嫁呢?”其实糊涂的是秀才自己,他连“子”字在古代既指男子也指女子都不知道,所以才闹了个大笑话。

“子”是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李阳冰注:“子在襁褓中,足并也。”其甲骨文是根据“襁褓婴儿”的形象创造出来的,两手连成一斜短横,身和下肢已简化成一条稍斜的垂线,强调了婴儿头大的特点,这是符合身材比例的。早期的金文是实化的,就像“襁褓婴儿”一样。到了晚期金文,其头部轮廓化,上肢和躯体已瘦化为线条了。小篆与金文中的字形并无太大的差异。发展到汉隶时,形体起了很大的讹变:“子”头变成三角形了,两只小手平伸,变成一横了,躯体和下肢变成弯竖了。楷书便是由此衍化而来的。

从“子”字的造字便可以看得出其本义指的是“婴儿”。在古代汉语中,“子”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不分性别的。《仪礼·丧服》:“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郑玄注曰:“凡言子者,可以兼男女。”显然这里的“子”既指男孩,也指女孩。由此引申为人的通称,既可指男人,也可指女人。除此之外,“子”的引申义还有很多,如“子”在古代用作尊称,如孔子孟子。“子”还可表示某种次序,在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制中,子爵是第四等爵位;作为地支,“子”排在第一位。汉字中凡从“子”的字,大多与婴孩或子嗣有关,如孩、孙、孝、孕等。

【字里乾坤】

孩子,在父母的心中永远是那个长不大的样子,因而关注与教育便是天下父母一生的事业。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虽然这句话未免有些偏激,但也体现了一种教育的理念。叱责确实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但是怎样责骂却大有学问。有人说:“懂得骂孩子的父母,同时也最懂得夸奖孩子。”爱孩子是需要技巧的,应该多了解孩子,体察孩子的心,并配合孩子的生活方式来教导他们,这才是正确的爱。孩子,是一块尚未经过雕琢的璞玉,如果雕刻得好,能够价值连城;如果雕刻得不好,就会被遗弃于草莽。因此,做父母的既要用爱心去感化孩子,也要用严格的标准教育孩子。毕竟,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