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最后的厂歌,永恒的告别

最后的厂歌,永恒的告别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6月,大板坯完成历史使命,正式退役。停产后,一些职工得到了很好的安置,走向了一业多地的新岗位。第二炼钢厂现有八百多名职工,经过调查愿意支援外地新基地的职工占百分之六十。按照首钢生产部的停产指令,第二炼钢厂的转炉将在12月19日停止冶炼。在这彻底告别的时刻,还特意邀请原来在第二炼钢厂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事、老职工代表出席停产仪式。单位向出席停产仪式的干部和职工每人赠送了记录第二炼钢厂的光辉

最引人瞩目的是第二炼钢厂停产。

该厂是1985年6月利用引进的比利时塞兰钢厂一个年产三百万吨的氧气转炉炼钢厂和一个年产一百一十五万吨、有四条生产线的高速线材轧机厂的二手设备改建而成的,此举在当时国内外钢铁业曾经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1985年6月,新建二百一十吨转炉炼钢的主厂房破土动工。

引进塞兰钢厂二手设备不是简单地原拆原建,而是经过补充、改造重新配套建成一个工艺先进、控制污染、节约能源、自动化程度高的现代化大型炼钢厂,具有铁水预处理—转炉复合吹炼—挡渣出钢—铁水预处理—精炼—全连铸的全新工艺。比如铁水供应取消了原来比利时塞兰钢厂的混铁炉改用混铁车;改原有的转炉煤气放散为煤气回收;转炉炼钢和连铸重新配置了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改变转炉加废钢的方式,原来的塞兰钢厂是在转炉前使用废钢加料机在轨道上行进到加料位置,废钢槽再转九十度才能将废钢加入转炉,首钢人淘汰了这个庞然大物,改为专用天车吊废钢直接把废钢加入炉内;把模铸改为连铸,引进瑞士康卡斯特公司的两台八流小方坯连铸机,年生产能力一百五十万吨。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小方坯连铸设备,直接向成品轧机供坯。

1987年8月6日18时5分,第一炉优质的合金钢出钢了。

这不仅是首钢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全场一片欢腾。

这套设备原来在比利时赛兰钢厂已经服役八年,引进到首钢以后又服役了二十三年。

这令人难以忘怀的二十三年,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八年。

从1987年到1995年的第一个八年,是在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艰难过程中进行的,主要任务是打产。

从1996年到2003年的第二个八年,主要任务是打好基础。为了冶炼品种钢,停产了一座传统的转炉,上了脱硫,上了第一台精炼炉。1996年1月,原来的厂长邱世中调往刚刚建成的迁钢担任厂长,年轻有为的第二任厂长靳伟走马上任,打响了品种、质量、效益、环保全面发展的新战役。当时电脑还不普及,都是靠笔记录。靳伟来时带来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可以做幻灯片直接播放,大家觉得很新奇。后来厂里为每个科级干部都配备了一台电脑,建立了信息网站。在靳伟的带领下,经过艰难开拓,终于实现了由品种的百分之十达到百分之八十的跨越,为首钢开发品种钢开拓出了一条道路,实现了求生存求发展求质变的蜕变,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化心智的员工。

从2006年到停产的第三个八年,主要任务是搬迁调整。该厂支援新钢铁基地一千多名技术骨干,还有五百多名协力工。在这一千五百多名干部职工中,就有全国劳模郭玉明,技术骨干孙铁、李林、刘献生、邱中富等,还有一大批大学以上学历的中层干部。这些精兵强将到新钢铁基地以后,都担任了部门领导职务,对一业多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只剩下少量的技术人员和职工维持全面停产前的日常生产,坚持做到品种不少,效益不减。当时大板坯生产线刚刚经过技术改造,原来有两个“溜子”,改成了一个“溜子”。双流大板坯最高年产钢八十万吨。经过努力,连续五年突破一百万吨。2010年6月,大板坯完成历史使命,正式退役。厂里搞了个小型的停产仪式,许多人感到难以割舍,纷纷合影留念。停产后,一些职工得到了很好的安置,走向了一业多地的新岗位。2005年,邱世中退休,靳伟又接手迁钢,创造性地实现了一键式炼钢的新技术。

从新建开始,到第二炼钢厂停产这二十三年,累计生产钢坯八千三百万吨,相当于1992年全国的钢产量,可以码出四千五百公里,相当于绕赤道一圈。

如今,这二十三年即将成为永恒的历史,面临全面停产,开始走入倒计时,大家心情忐忑不安。

干部和职工们有几个担心——

停产以后向何处去?

新的岗位在哪里?

个人价值如何体现?

…………

第二炼钢厂现有八百多名职工,经过调查愿意支援外地新基地的职工占百分之六十。老人有病需要照顾、孩子幼小需要抚育的家庭,想留在北京石景山老厂。年轻一点儿的希望早点儿走,担心晚了到新钢铁基地没有合适的岗位。

按照首钢生产部的停产指令,第二炼钢厂的转炉将在12月19日停止冶炼。20日,连铸机停止浇铸。最后当班的职工依据调度指令,铁水开始吊运注入转炉进行吹氧冶炼,然后是回转台接钢包,钢水注入结晶器,方坯拉出最后的断流。所有职工在留言带上签字留念,炼钢工们在炉台注目炼钢炉,观察冶炼情况,进行最后的钢水取样,转炉里的火焰逐渐熄灭。

当这一切程序结束以后,第二炼钢厂就彻底完成了使命,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朝夕相处多年的干部职工,开始天各一方,该留的留下了,该走的奔赴新的战场。

马松芝,1978年生于北京。首钢北京钢铁学校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分到了第二炼钢厂。与她一起分来的大中专毕业生觉得大材小用都走了,她却留了下来,在艰苦的第一线得到锻炼和成长,后来被调到第二炼钢厂机关宣传部工作。

面对停产,面对分流,她感到很迷茫。她很年轻,按照常规应该到新的钢铁基地去。但是自己的学历是中专,搞的又一直是宣传工作,如果到新钢铁基地去,担心自己的特长用不上。她在首钢北京石景山老厂区工作和生活了十多年的时间,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工作环境,加之刚刚组建家庭不久,父母年纪大了需要照顾,她想留在北京石景山老厂区。组织上满足了她的心愿,将她安排在首钢第二通用机械厂开发办公室工作。

第二炼钢厂党委宣传部长张立新,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选择。他祖籍河北唐县,1967年生于北京。1979年7月,他从第一炼钢厂调到第二炼钢厂。他清楚地记得第二炼钢厂投产的那个夜晚,他亲手参与炼出了第一炉钢水。他在基层干了五年,1994年调入宣传部,1995年担任宣传部长。第二炼钢厂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是首钢三座炼钢厂中自动化程度最高、待遇最高的企业,每个在这个企业里工作的职工都感到非常自豪!

如今面临停产,他已经做好了去迁钢、首秦或者曹妃甸的思想准备,后来被组织上安排到首钢发展研究院工作,留在了北京。

停产阶段,是人心浮动的阶段。

有的人感到迷茫,

有的人感到焦虑,

有的人感到绝望,

…………

第二炼钢厂原来有两千八百人,后来大部分技术骨干被抽调对口支援迁钢去了。后来第三炼钢厂停产,剩余的干部职工们合并到第二炼钢厂。包括协力工在内,第二炼钢厂停产前在册的干部职工就有一千四百多人。有许多夫妻、兄弟都在同一个工厂。代理厂长王升华,爱人在该厂设备科工作,停产时才四十出头的年纪,肯定要到一业多地去工作,面临着两地分居。行政科的女职工胡万玲,爱人原来在该厂修理车间工作,已经提前到迁钢工作去了,正在经受着牛郎织女、天各一方的生活。原炼钢车间主任成天兵,2006年离开该厂到迁钢担任精炼作业长,爱人高素芬在钢坯车间当统计,也同样经历着两地分居的生活。修理一车间的丁涛和丁越是亲兄弟,父亲原本就是第二炼钢厂的。丁涛和爱人都在修理班,停产后也面临着新的分离。

首钢领导非常关心第二炼钢厂停产前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

朱继民、王青海等专程到车间看望大家,特意叮嘱:

“不要弄得生死离别似的,不要太悲壮,要以豪迈的心态迎接停产!”

几天后,首钢领导又来了,特意检查后勤保障情况。不仅看了职工食堂,还看了更衣室……

12月18日上午10点半,正是日攀中天的时刻,而第二炼钢厂却在目睹最后的“日落”。在这彻底告别的时刻,还特意邀请原来在第二炼钢厂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事、老职工代表出席停产仪式。单位向出席停产仪式的干部和职工每人赠送了记录第二炼钢厂的光辉历史的光盘、纪念品和纪念文集《激情难忘的岁月》。最后,全体人员整齐地排列在主控室宽大的玻璃窗前,满怀激情地高唱集体作词的《二炼钢之歌》——

熊熊的炉火,炼就意志刚强

滚滚的钢水,迸发青春光芒。

我们是光荣的炼钢工人,

我们有坚强的钢铁脊梁。

二炼钢,

啊,光荣的二炼钢,

啊,可爱的二炼钢!

你是我们飘扬的旗帜,

你是我们心中的希望。

一切为了二炼钢的荣誉,

实现共同的理想

开创未来,发展创新领先,

前进的号角,激励腾飞的翅膀。

技术进步添动力,

优质高效闯市场。

二炼钢,

啊,光荣的二炼钢,

啊,可爱的二炼钢!

奉献拼搏无比的自豪,

团结奋进无穷的力量。

努力建设现代炼钢企业,

创造永远的辉煌……

在中国,差不多每个钢厂都有自己的厂歌,一般都是在集体活动时才会唱到,每每此时都会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从中获得奋发有为、蓬勃向上的力量。在首钢北京石景山老厂区全面停产时唱起这首歌,只有首钢第二炼钢厂的员工们才会设身处地地感受到舒缓低沉的独特韵味和五味杂陈的心灵震颤!

12月19日下午5时左右,炼铁厂高炉炼出来的最后一炉铁水,通过鱼雷罐运输车一如往常地运到第二炼钢厂的炼钢车间。

看哪!硕大的天车在三十米高空中沿着轨道缓缓滑动,一边从东面用废钢斗运来废钢,另一边从西边吊来直径三点五米、重三百多吨、温度达一千三百多度的铁水包注入转炉,铁水瀑布般倾泻,溅射出千万朵火花。

看哪!随着高压氧枪开始沁入,炉龄超过三十年的十米转炉内烈焰熊熊。全副武装的炼钢工人们,仍然像往常一样,不,应该说是比往常还要认真地来回小跑着进行着测温取样。他们炼出最后一炉钢水,又浇铸成最后一块钢坯,已经是20日凌晨两点了。

最具“现场体验”的,是那些在炉前操作的普通工人。即使在这最后的一刻,他们也非常精心地完成每一个操作程序,炼出了终生难忘的一炉钢水,浇筑出终生难忘的一块钢锭,轧制出终生难忘的一根钢材。然而这几个“难忘的”,不是被运送到客户手里,而是被送到首钢展览馆,作为陈列品,留作永恒的纪念和冷却的回忆。

当最后的光亮掠过每个在场的人脸庞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兴奋的,因为没有出任何事故,确保了安全有序地停产。但是当炉火渐渐熄灭,变成一片黑暗时,在场的人似乎刚刚醒过梦来一样,眼窝里顿时都闪烁着泪光,有的人甚至失声痛哭起来。

这是石景山下的最后一群炼钢工人。

这是永定河畔的最后一群产业工人!

此时,整个北京正在酣然入睡,长安街上已经没有了行人,静谧的路灯照耀着宽敞笔直的长安街,只有北京火车站的大钟还在准确地报告着时间,清洁工人在开着清洁车清扫道路……

寒冷的夜空中闪烁着微弱的星光,将散淡的光芒倾洒在打着鼾声的北京城。对于整个北京市民来说,谁也不会知道在长安街西部这个巨大的钢铁王国里,正在发生着与他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异乎寻常的故事。

让星光记住这个不平凡的凌晨吧!

让夜空记住这个不平静的夜晚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