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镶嵌“东方明珠”的人们

镶嵌“东方明珠”的人们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高炉和周围建筑物一天天增高,驾驶员的“盲区”也在不断加大。操作人员必须精密运作,使五通球上的五个孔精准地对准下面的五个预留圆孔,且误差不能超过一毫米。他们决定利用这难得的四个小时将五通球吊装到位。此时五通球的最低点与安装点的最高点,只有一百毫米的距离。五通球好似一颗明珠被镶嵌在五千五百立方米特大型高炉的最顶端,比曹妃甸的导航灯塔还高。

担任五千五百立方米特大型高炉吊装任务的,是首建集团基建工程公司所属的吊装队。

担任吊装总指挥的是冯国忠。担任吊装负责人的是于德红。担任吊装任务的是他们的整个团队。

尽管他们都是老首钢建设集团的人,几十年来他们参与过无数次高炉的吊装任务,但是五千五百立方米特大型高炉,在中国钢铁企业的高炉吊装史上都是第一次。安装难度和精度要求之高,史无前例。

困难在于:以往的吊装,操作员可以用快速焊接的办法吊装部件,这次却必须用高强度螺栓。高炉部件上都有预留的螺栓孔,每次吊装接合时,操作人员必须将螺栓全部对齐后才能依次进行固定。有时一个吊装甚至需要将几十个螺孔同时对齐。他们的工作就像是用吊车在做“刺绣”,对着一百多吨的庞然大物“穿针引线”,每次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

他们2007年3月接到吊装任务,4月1日进驻曹妃甸

等待他们的是三个前所未有:第一,整座高炉从炉体到外部框架全部是钢结构,足有一百一十万吨,体积和重量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第二,是需要吊装到一百一十八米高空,吊装高度远远高于国内其他等级的高炉,也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第三,过去都是在陆地上施工,现在在海边的沙土地上施工,地基和气候条件恶劣,也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

他们对施工现场做了大量的勘查,针对上述困难制定了三项特殊的吊装方案:一是车型的选择。因为构件体积大而重,特意选用了首建集团生产的国内最大塔式起重机作为主机。二是因地制宜。因为海边风大,特意选择了抗风能力比较强的塔吊和首钢集团新购进的六百三十吨的履带塔吊等大型机械,以满足从零到一百二十八米高度的施工需要。三是地基处理。履带塔吊一共八个轮子,每个轮子都有轮压,因为曹妃甸新厂地基是靠人工回填的沙土地,承载力不够,他们就邀请土建专家群策群力,用从北部山区运来的石头,回填三米左右,然后在上面用土碾压,提高地耐力。

整个吊装过程,由驾驶员、观察员和总指挥共同完成。每一次吊装,负责操作的驾驶员除了用肉眼观察和用仪表检测,还要随时与地面的总指挥进行联系。而总指挥会与分布在各个观测点上的观测员进行沟通,及时给驾驶员进行反馈,帮助他们调整操作,力保每个动作准确定位

随着高炉和周围建筑物一天天增高,驾驶员的“盲区”也在不断加大。在高炉超过三十米高以后,驾驶员几乎无法用肉眼进行观察,完全依靠总指挥的调度进行操作。

最困难的,是吊装五通球。

五通球位于高炉的顶部,是用来转换高炉气体的一个大型装置。自重六十二吨,吊装顶端高度一百二十八米,无论重量还是高度都达到了极限。整体是一个球形结构,球面上预留了五个圆孔,对应炉顶的四个支架和一个下降管道。要将这个巨大的圆球吊装到一百一十八米高空,吊车几乎要满负荷作业。操作人员必须精密运作,使五通球上的五个孔精准地对准下面的五个预留圆孔,且误差不能超过一毫米。工期很短,必须在10月10日国庆节吊装完毕,充其量不过五天的时间。

因为空中的运动空间特别狭窄,不便于操作,必须反复通过计算和电脑模拟,从理论上确定吊车的杆、副臂和上升管的最小安全距离。为此,他们在地面上把球体做成了平面投影,确定了从开孔到角度定位的精确尺寸。

曹妃甸岛上的风向不确定,局部的天气预报也会发生意外的变化。别看一时风平浪静,可能三五分钟后就突然刮起狂风,瞬间达到九级十级。考虑到吊装达到一百一十五米高度以上时风力更大,一旦猛烈摇动起来,仅靠用缆绳去稳这个球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在起吊的时候,必须选择风速最小的瞬间一次性起吊到位。为了防止意外,他们还在四根支管上预先设了四个两吨重的倒链,并在球体上面预先设好吊挂点,一旦突然起风就从四个方向用四个人把球体用倒链封住,以确保稳定性。

还有一个困难,就是视觉的“盲区”。

在真正起吊的时候,要经过几个“盲区”。所有的盲点检测人员都拿着步话机,在发现物件距离障碍物比较近的时候及时报告给指挥人员,让指挥人员做出是否走车或者涨杆的决定。对于指挥人员和整个吊车的操作者来说,整个现场的感觉就好像一个驾驶员在夜晚没有任何光线的情况下倒车一样,全听“命令”两个字就行了!

在吊装最紧张的日子里,大家都感觉有两累:一个是身体累,施工特别紧张,根本顾不上歇息,即使躺一会儿也根本睡不着;第二个是心累,心老悬着,精神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经过多次分析,他们发现第二天会有一个风力减弱的阶段,大概四个多小时。他们决定利用这难得的四个小时将五通球吊装到位。

五通球的艰难吊装终于开始了!

庆幸的是这天风力只有四级。

众目睽睽之下,六十多吨重的巨大球体缓缓升起,给人一种无比滞重的感觉。吊车在缓缓移动,很快脱离驾驶员的视线,无法再靠肉眼判断。

为吊装特意设置的六个观察点,不断向总指挥传来信息。他必须随时综合这些信息,然后做出准确的指令反馈给正在高空中等待操作的梁师傅。此时任何一个小的偏差,带来的后果都可能是致命的。

在一次次精准的指令下,球体被提升到一百一十八米高空。吊车要做一个转体动作,把五通球移动到安装点的上方,对准支架。此时五通球的最低点与安装点的最高点,只有一百毫米的距离。巨大的吊臂在这么狭小的空间里操作,必须如同脑外科手术一样精准。

巨大的球体在一百一十八米高空进行着以毫米为单位的细微移动,终于稳稳地落在支架上。

这是最惊心动魄的一刻!

梁师傅事后回忆说:“我的第一感觉是:哎呀,我的妈呀!总算是顺利到位了!当时那种心情,真是太激动了!脑子里面有一点儿不知所措了!这么一个大件,我终于给它就位了,很安全地就位了!现在回想起来,既后怕,又如释负重,还有一种自豪感!”

指挥员拿望远镜观测到球已经到位,用对讲机发出了响亮的信号:

“到位了!”

“安全到位!”

在场的人们情不自禁地呼喊起来:

“放鞭炮!”

“快放鞭炮!”

……

鞭炮“噼里啪啦”地响起来了!

欢呼声也“呼里哗啦”地响起来了!

看吧,整个工地沸腾一片,几乎翻江倒海!

五通球好似一颗明珠被镶嵌在五千五百立方米特大型高炉的最顶端,比曹妃甸的导航灯塔还高。人们到首钢京唐公司,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座特大型高炉的炉顶。

作为总指挥的冯国忠不无感慨地说:“五千五百立方米特大型高炉的安装,是我进厂以来干的最大的炉子!在咱们中国的高炉吊装史上也是第一次!安装的难度非常大,安装的精度也非常高!我们由衷地说,一座这么大的高炉在我们的手里建成一个精品工程,一个标志性的工程,确实感觉到这是一种骄傲和自豪!从远处看这个高炉挺立在碧水蓝天之中,有点儿像上海东方明珠塔,不过我们是两塔并立,双子星座,也叫兄弟高炉或者姐妹高炉!建设这座特大型高炉,为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吊装特大物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号特大型高炉,我们向国家报了两个专利:一个是热风围管的整体吊装,另一个就是吊装五通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