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超过“迪拜”的填海造地工程

超过“迪拜”的填海造地工程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上最大面积的围海造地工程,最初是从阿拉伯国家开始的。中国的围海造地工程起步比较晚。2005年1月28日,曹妃甸钢铁围海造地公司与上海航道局、长江武汉航道局、天津航道局和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等施工单位举行了施工签约仪式,唐山海港监理公司为监理单位。该工程由上海航道勘察设计院承担设计,首钢地质勘察研究院岩土工程勘察处承担岩土勘察,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进行监测。

在茫茫的大海上建设钢铁大厂,对于长期依托矿山建设的绝大多数钢铁企业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严峻挑战。

世界上最大面积的围海造地工程,最初是从阿拉伯国家开始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阿联酋的迪拜,因为国土面积有限而海洋的沙源条件特别好,随着石油财富的聚集,便开始向海洋要地。在亚洲最典型的国家是新加坡,因为国土面积小,也开始向海洋要地,但是后来发现围海造地会破坏海底珊瑚等一些海洋生物的生存条件,就不再搞大面积的围海造地了。

中国的围海造地工程起步比较晚。近十几年来,随着工业重心向沿海转移,沿海滩涂的开发浪潮不断兴起,围海造地的规模才越来越大。

曹妃甸与迪拜和新加坡的围海造地工程不同,是在形成了一定的陆地面积的同时,规划1号、2号、3号三个港池,把所取的沙源地和未来的港口的锚地、航道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种科学的规划,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论证过程。

首先,是对厂址的分歧。

如果按照日本新日铁君津厂和韩国浦项光阳厂的“前港后厂”的模式建设曹妃甸新厂,最理想的厂址应该选择在二十五万吨铁矿石深水码头后方广阔的潮间带上。但是,曹妃甸是一个涨潮时面积只有四平方公里的狭长小沙岛,裸露出海平面以上的面积只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退潮时形成大面积的浅水滩涂,水深只有三到零点五米左右。

所以,有的专家认为曹妃甸新厂应该选择在大陆零公里以北的陆地上,前期施工比较容易,地质条件稳定,承载力强。而更多的专家持有不同意见,强调:“既然我们要在曹妃甸建设具有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就要充分体现沿海靠港的优势,不能离矿石码头太远!”

经过反复研究,综合考虑建设投资和将来建厂投产以后的运营成本,最终确定将曹妃甸矿石码头北部的茫茫潟湖区作为厂址。好处是占用了滩涂不占用土地,对原来的地理地貌也没有破坏。

其实,把这里作为厂址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一是参考了1919年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北方大港规划图纸上对曹妃甸的标识;二是对曹妃甸一百多年的水文变化进行了跟踪,发现甸头的水深条件一直没有变化,完全可以建设一座常年不冻不淤的天然良港,便于大进大出;三是经过勘探发现这里的地基条件最稳定,下面是铁板沙,地耐力远远高于国内外沿海滩涂建厂的地质条件。

曹妃甸新厂一期工程用地十一点九五平方公里,吹沙填海深度达四点六米,需要的沙子足可以使一千个标准足球场增高九米。两期工程共用地二十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单体吹填项目,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

一是工艺方案的先进性前所未有。

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种工艺方案可供选择:一种是采用从远处运石填海造地。这是一种北方人比较熟悉的做法,因为北方山多,石头多;另一种是就地取沙填海造地。这是一种南方人比较熟悉的,因为南方河道多,沙子多。

按照北方人的传统做法,得打眼放炮,开山炸石,还得用大批车辆远道运输,不仅会破坏很多山体,造成原始地貌的损害,沿途还会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且工期不允许。而就地取沙进行填海造地,既可节省远道运输的环节,减少投资,质量又好。更重要的是吹沙造地,可以在深吹过的浅滩上形成新建钢厂必备的内挖式成品码头的港池,一举多得!所以经过优化比选,最后确定采用后一种工艺方案。

具体施工前要选择合适的沙源。

因为曹妃甸地质结构很复杂,有的地方聚集了很深很厚的淤泥,这些淤泥沉积了几千年或者上万年的时间。如果把淤泥清理出来,暂时铺到地里,等到具体施工时还要挖出来,非常费事。而且它会不断地沉陷,可能五六年也清理不净。要选择最硬的铁板沙,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

为此要对整片海域进行勘查摸底,聘请港务和航道专家作为围海造地顾问,进行多次技术上的或者数学模型上的科学论证,以确保一次找沙成功。

二是施工队伍之多前所未有。

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围海造地工程,小打小闹是根本不行的,必须集中上海航道局、长江武汉航道局、天津航道局和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等中国最具实力的国家级大型航道局或者工程公司来做。他们统计了一下,二十平方公里的钢铁围海造地工程,得调动全国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的吹沙船,他们到来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如何尽快把这么多航道局或者航道公司聚集到曹妃甸来,使这个宏大的工程尽快开工,既要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又不破坏航道的走向。

三是工期之短前所未有。

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原则批复了首钢搬迁到曹妃甸,联合唐钢共同建设具有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钢铁企业。按照这个批复的要求,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之前,首钢北京石景山老厂区要停产四百万吨;2010年底再停产四百万吨,实现钢铁主业全部退出生产序列。按照建设规划,曹妃甸精品钢材基地分两期建设;2006年底完成全部吹填成陆地工程,2007年起投入高炉、转炉、热轧、冷轧及配套生产设备建设。扣除严冬封冻无法施工的三个月,总有效工期充其量只有一年半左右。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二十平方公里的吹沙造地任务,谈何容易。当务之急是不能等,能抢一天是一天,能抢一小时是一小时。

吹沙造地是首钢搬迁曹妃甸建设新厂的基础性工程,搬迁进度的快慢取决于围海造地。

一场声势浩大的吹沙造地工程,在波涛汹涌的曹妃甸北部潟湖区上如火如荼地开始了!

2005年1月28日,曹妃甸钢铁围海造地公司与上海航道局、长江武汉航道局、天津航道局和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等施工单位举行了施工签约仪式,唐山海港监理公司为监理单位。该工程由上海航道勘察设计院承担设计,首钢地质勘察研究院岩土工程勘察处承担岩土勘察,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进行监测。

第一期工程,是按施工单位从南向北分四个标段布置的。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位于最南端的A1区,武汉长江航道局位于靠北的A2区,天津航道局位于再靠北的A3区,上海航道局位于最北端的A4区。整个吹填区的东面就是北南方向的通岛公路引堤,挡住了东西流向的海水,西面就是波涛汹涌的浅滩,是挖深至十五米的港边取沙区。

施工的第一步就是借鉴迪拜人工岛的围堤设计经验,将整个吹填区围成东西南北四个侧堤阻挡住海水,变成“口”字形,然后在中间建成三道隔堤,再变成“目”字形,每一方格就是一个工作面,用绞吸船把海水和海沙搅起来,通过管道,输入很长很粗的黑色尼龙沙袋里,水从网眼缝隙中渗出,流沙沉积下来,形成沙坝和侧堤,然后将每个方格里的海水抽出,打造成陆地。为了防止海浪冲毁沙坝,四周还要砌上石头,注入水泥,形成防浪板。

3月5日,正式开工。

看吧!一望无际的潟湖区是绞吸船的世界。到处是机车轰鸣,到处是沙水喷涌。巨大的、现代化的、超大动力的绞吸船缓缓移动,带着海水的沙子源源不断地通过这些密封的管道送到远处的填海场地。这些管道,最长达到数十公里,喷出的沙水如同悬在高空的抛物线,形成无数条黑色的飘带。

一片片陆地开始逐渐显露出来了!这是刚刚脱离大海的沙土啊,还带着海水的潮湿和咸味呢!

施工速度,比预想快得多。仅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出色地完成了全部吹沙造地任务。

我们不止一次地引用过“沧海桑田”这句成语。一年多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如今变成一片平整的钢铁工业用地。只有亲临现场,你才会真正感受到这句话的含义。

2005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朱继民、王青海、徐凝、王毅和王天义等首钢领导、唐钢领导来到曹妃甸,看到已经形成的海上陆地,非常高兴。在与时任唐山市委书记张和会谈时,郑重宣布吹填造地已经不再是首钢搬迁的“限制性环节”,高度评价了曹妃甸钢铁围海造地公司所做出的努力和巨大贡献。

2006年3月28日,一期工程全面竣工。造地十一点九五平方公里,围堤总长一万九千九百七十一米,吹填量五千四百八十六万立方米,形成陆地标高四点五米。比原计划的总工期提前了五个月。

2007年2月底,形成陆域面积二十一平方公里,开创了中国北方地区吹填造地的先河。

在接受采访时,杨春华颇有感慨地说:“首钢搬迁曹妃甸工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争气工程。大家知道,在20世纪70年代建成宝钢以后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世界钢铁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好多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流程都在不断涌现。过去我们国家的钢铁企业都是通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来提升装备水平,但是老厂的技术改造毕竟受到条件的限制。当时我们国家还没有一个在世界上能够领先的钢铁厂,首钢搬迁曹妃甸这个项目把我们国家的钢铁工业的水平提升了一大步。我们作为最早的建设者,真的非常庆幸也很荣幸地能够赶上这么一个从头到尾的工程!从吹填造地开始到工程建设,一直到现在的运营,我们都在这个团队里发挥作用!感谢时代给予我们这个机会!我们没有感到有多么大的付出,而是确实感到很欣慰很高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